搜索
谭相华的头像

谭相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2
分享

中秋月光里的温柔时光

中秋之夜,微风中带着一丝凉意,夜幕降临,东方山头缓缓升起一轮明月。这不是平日里那弯细长的月牙,而是一个滚圆透亮的玉盘,静静地挂在墨蓝色的天空中。

月光柔和,不像太阳那样刺眼,如同一层薄薄的银纱,轻轻地覆盖在屋顶、树梢和河面上,就连路边的小草也泛着微微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甜丝丝的桂花香,混合着晚风的清新,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我沿着河边漫步,岸边的柳树枝条垂在水面上,被月光染成浅银色,微风吹过,柳影在水中轻轻摇曳。远处的山峦在月色中变得模糊,像一幅蒙着薄纱的画,山间缭绕着淡淡的云雾,分不清是雾还是烟。脚下的河水映着月光,波光粼粼,静静向前流淌。四周一片宁静,只有风吹过柳叶的沙沙声和自己的脚步声,仿佛整个人都融入了这温柔的月光中,思绪也随之飘荡起来。

月亮有时会躲进薄云中,云朵轻轻擦过它的边缘,仿佛给它镶上了一圈柔白的边框。过了一会儿,月亮又慢慢地钻了出来,依然是那轮明亮的圆月。望着头顶的月光,我突然感到心中一阵轻松,仿佛长了翅膀,想要随着月光飞向天空——脚下不再是熟悉的街道,而是被温柔的力量托起,飘浮在无垠的星空之中,踩着云朵,触摸月亮,徜徉在梦境般的仙境里。月亮总是带着一种神秘感,让人既想靠近又觉得遥远。它就像一位清冷而温柔的佳人,站在不远处注视着你,眉眼间充满了诗意。当你向前走一步,它似乎又后退一步,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它将光明和美丽洒向大地,却从不让人们过分接近,正是这种“距离感”让它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牵挂。

中秋的月亮不仅圆润明亮,还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望着它,我会想起古人对着月亮吟诗的情景,想起远方的亲人,想起那些藏在时光深处的故事。中国人喜欢给月亮取各种各样的名字,如“玉盘”、“冰壶”、“冰轮”等,每一个名字都蕴含着古人的浪漫情怀。

关于月亮的传说更是丰富多彩:嫦娥怀抱玉兔,居住在清冷的广寒宫;吴刚手持斧头,不断砍伐那棵永远砍不倒的桂树;月宫中的桂树开花时,香气可以飘到人间。这些故事赋予了月亮温度和人情味,使它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天体,而像是陪伴人类走过千年的老朋友。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对着月亮写下动人的诗篇。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相隔多远,只要仰望同一轮明月,就仿佛站在一起,这种情感温暖了许多漂泊在外的心灵。李白在床前看到月光洒在地上,误以为是秋霜,抬头望月,低头便想起了故乡,短短二十个字道尽了思乡的苦涩与柔情。杜甫感叹:“月是故乡明。”不是他乡的月亮不够明亮,而是故乡的月亮承载了童年的回忆、父母的牵挂,以及一生难忘的根源。苏轼举杯问天:“明月几时有?”最终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对亲人的祝福和对别离的豁达融入这轮明月,让每一个在中秋夜思念家乡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一丝慰藉。

我站在月光下,沿着河边缓缓前行,微风拂过脸颊,带来桂花的香气和一丝凉意。抬头望月,低头吟诵那些熟悉的诗句,突然感到自己与千百年前的古人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他们也曾这样望着月亮,思念亲人,感慨时光。月亮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将古人的感情和今人的思念串联在一起。中华文化的传承,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藏在文字和月光中的情感。它们不是冷冰冰的道理,而是“举头望明月”的思念,是“千里共婵娟”的祝福,是一代又一代人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月亮,再由月亮传递给后人。

夜色渐深,月亮向西偏移了一些,地平线上升起了淡淡的雾气,远处的树影变得更加朦胧。我不舍离开这温柔的月光,继续慢慢走着,仿佛牵着一位老朋友的手,走过小桥,走过河边的沙堤,走向更加广阔的原野。风变得更轻柔,连柳叶的声音也变得细微,天地间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只有月光如流水般漫过我的肩头,漫过我的脚尖,将内心的烦恼和疲惫轻轻抚平。

我愿就这样站在月光下,等待一场穿越时空的梦——梦中有古人吟诗作对的身影,有嫦娥玉兔的嬉戏,有远方亲人的笑脸。月光会渗入梦中,将梦染成银白色,让那些思念的人和牵挂的事,在梦中团聚。

月光依然洒落,洒在屋顶,洒在河面,洒在每个仰望月亮的人心中。无论时光如何变迁,这轮月亮始终圆润明亮,承载着千百年的思念和人间的期盼,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相连。此刻,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在仰望着这轮明月。月光照亮了我们的眼睛,也照亮了我们共同的牵挂——原来,所有的思念和祝福,都可以通过这轮明月,悄悄传递给心中的那个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