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山文客的头像

青山文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2
分享

“病态”

我患了一种病,一种难以治愈的职业病。每当看见别人犯错,就像喉咙里卡了根刺,不吐不快。这种病态的习惯,已经深入骨髓,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似乎很难改正。

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在公园散步。一位中年男子正对着花坛小便,我立刻上前制止:“这位同志,这里是公共场所,请您注意文明。”那人先是一愣,继而涨红了脸,恶狠狠地瞪着我:“关你屁事!”我愣在原地,像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类似的情景在我的生活中不断上演。在公交车上,看到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我会忍不住提醒;在餐厅里,遇见大声喧哗的食客,我会出言劝阻;甚至在街头,发现有人随地吐痰,我也会上前指出。大多数时候,换来的不是感谢,而是白眼和谩骂。

最让我痛心的是妻子的态度。那天晚上,我向她倾诉白天的遭遇,期待得到安慰。谁知她头也不抬地说:“关你屁事!”这四个字像刀子一样扎进我心里。我张了张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作为教师,批改作业是我的天职。数十年来,我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画过无数红圈,纠正过数不清的错别字和病句。渐渐地,这种职业习惯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看到错误的文字表述,我会不自觉地想要修改;发现不当的行为,我会本能地想要纠正。这种近乎强迫症的表现,让我在别人眼中成了一个爱管闲事的怪人。

我曾试着改变。每当想要开口指正时,就在心里默念:“这是社会,不是课堂。”但往往话到嘴边,又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事后又懊悔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责。

最讽刺的是,当我指出某些“名人”的错误时,他们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恼羞成怒。有一次,我看完某位作家的文章,善意地指出文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那位作家竟然很愤怒,认为我是故意在找他的茬子,怒气冲冲的发文反驳。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辗转反侧。一方面,我无法违背自己的良知,对错误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我又痛苦地意识到,这种“好为人师”的性格正在让我变得越来越孤立。我的手机通讯录越来越少,聚会邀请越来越少,连多年的老友也开始疏远我。

这种病态的心理让我备受煎熬。明知道不该说,却控制不住要说;说了之后又后悔,下次遇到同样情况却又重蹈覆辙。就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记得去年教师节,几个毕业多年的学生来看我。酒过三巡,一个学生红着眼睛说:“老师,当年我们背后都叫您'纠错机',觉得您太较真。现在才明白,您是真心为我们好。”这番话让我热泪盈眶,却也让我更加困惑:为什么同样的用心,在社会上就变成了多管闲事?

也许,这个时代已经变了。人们更在乎面子而非真理,更看重和气而非是非。在这个讲究“看破不说破”的社会里,我的直言不讳显得格格不入。就像一台过时的老机器,虽然运转良好,却找不到适配的零件。

我开始学着沉默。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在楼道里乱涂乱画,我选择视而不见;发现文友的文章里有错误或者格律诗词格律不对用词不当,有明显错误,我也假装没有发现;甚至当妻子把“尴尬”读成“监介”时,我也只是轻轻皱了皱眉。这种刻意的隐忍让我感到窒息,仿佛背叛了自己的灵魂。

但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正在慢慢习惯这种沉默。就像温水里的青蛙,不知不觉中适应了曾经无法忍受的环境。这种改变让我恐惧,我害怕有一天会彻底失去说真话的勇气。

最近,我养成了一个新习惯: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把看到的错误都记下来,而不是当场指出。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错别字、语法错误和不文明行为。这个本子成了我的“病症记录”,记录着我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

有时候我会想,也许错的不是我,而是这个社会。当错误成为常态,坚持正确反而成了异类;当沉默变成美德,发声就显得不合时宜。这种颠倒的价值判断,不正是最大的病态吗?

冬天来了,窗前的梧桐树掉光了叶子。我站在窗前,看着在路上奔跑奔跑的学生。他们还会犯错,还会写出病句,但他们不是我的学生了。我突然明白,我的“病”源于对完美的执着,对真理的坚持,而这些品质本该是教师最珍贵的财富。

也许,我永远治不好这个“病”。但至少,我可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在必要的时候勇敢发声。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智慧的坚持。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有些错误需要被指出,有些真相值得被说出。重要的是掌握分寸,明白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大概就是生活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一课。

窗外的梧桐树上,有些枯叶在风中挣扎。它们终将落下,但在那之前,它依然固执地挂在枝头,就像我心中那份不肯妥协的坚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