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至,万家灯火映团圆。我站在阳台上,望着那轮渐渐升起的明月,不禁心潮澎湃。这轮明月啊,从古至今,不知见证了多少人间悲欢离合,却始终如一地悬挂在夜空中,皎洁如初,温柔似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这句词突然涌上心头。是啊,这轮明月究竟存在了多少个春秋?它看过多少朝代更迭,见证过多少人间故事?我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桂花酒,对着明月遥遥相敬。月光洒在酒杯里,泛起粼粼波光,仿佛要把千年的故事都融进这一杯酒中。
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母亲总会带着我在院子里摆上供桌。桌上摆满月饼、水果,还有我最爱的桂花糕。那时的月亮似乎特别大,特别圆,像个巨大的银盘挂在梧桐树梢。母亲会指着月亮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而我总是仰着小脸,想象着广寒宫里的景象。如今母亲已经白发苍苍,但每年中秋,她依然坚持要摆供桌,只是现在换作我给她讲月亮的故事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这句诗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我的邻居王叔,儿子在国外工作已经五年没回家过中秋了。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在院子里摆上两把椅子,对着月亮自斟自饮。他说这样就能和儿子“共婵娟”了。今年中秋前,儿子终于回来了,我路过他家时,听见里面传来久违的笑声。月光透过窗户,将父子相拥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月亮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无论你身在何处,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海南出差时看到的海上明月。那晚的月亮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硕大无比,将整个海面都染成了银色。我站在沙滩上,突然很想家,就给妻子打了个视频电话。我们就这样隔着屏幕,一起看着同一轮月亮,仿佛距离也不再那么遥远。
辛弃疾说:“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这轮明月要飘向何方呢?它会不会也像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心事?我常常觉得,月亮像个温柔的女子,静静地注视着人间的喜怒哀乐。当太阳这个热情奔放的少年西沉后,她就悄然登场,用柔和的光辉抚慰疲惫的心灵。
今晚的月亮格外圆润,像一块温润的白玉盘悬挂在深蓝色的天幕上。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给城市的每个角落都镀上了一层银辉。公园里的桂花开了,香气在月光中愈发浓郁。几个孩子提着灯笼在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脆。远处的高楼上,有人正在阳台上赏月,隐约可见举杯的身影。
我回到屋里,妻子已经切好了月饼。五仁的、蛋黄的、豆沙的,各种口味摆了一桌。电视里正在播放中秋晚会,主持人说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儿子在视频那头给我们看他学校里的月亮,说比家里的还要圆。我笑着告诉他,月亮都是一样的圆,只是看月亮的人心境不同罢了。
夜深了,月亮已经升到了中天。我站在窗前,看着这轮见证了无数团圆与思念的明月,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古人会对月亮寄托如此多的情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月亮依然保持着它亘古不变的步伐,提醒着我们放慢脚步,珍惜眼前人,珍惜这难得的团圆时刻。
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地板上画出一道银色的线。我轻轻拉上窗帘,却拉不住满室的月光。这圆圆的中秋月啊,你承载了太多人的思念与祝福。愿你永远这般明亮,永远这般圆满,照亮每一个渴望团圆的心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道出了人们对团圆的永恒期盼。我望着窗外的明月,忽然想起远在异乡的表哥。他今年因工作繁忙无法回家,但刚才发来视频,说正和同事们一起赏月吃月饼。科技让思念变得触手可及,即使相隔千里,我们依然能在同一轮明月下共享这份温情。
妻子递来一块莲蓉月饼,甜而不腻的滋味在舌尖化开。阳台上,母亲正给孙子讲着吴刚伐桂的故事,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不时发出惊叹。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温馨的剪影。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中秋最美的不是那轮明月,而是月光下团聚的温暖。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份对团圆的向往,将永远如月光般皎洁明亮。
夜渐深,月亮升得更高了,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人间万千灯火。我轻轻合上窗户,将满室月光与幸福一同珍藏。这个中秋夜,愿天下人都能得偿所愿,与所爱之人共赏这圆圆中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