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就接到娄底市贤母文化研究会刘会长的邀请,要我带几个人去贤母文化研究会参加由市图书馆和贤母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的重阳节庆祝活动。金秋的阳光像蜜糖般倾泻在珠山公园的东门,贤母文化研究院门前早已人头攒动,怕是有百来人。我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耳边尽是欢声笑语,空气中飘荡着饺子的香气和墨汁的芬芳。这个重阳节,注定与众不同。
表演台上,几位身着彩衣的美女靓男正跳着欢快的舞蹈,她们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然后是几位太极高手表演太极功法,一招一式间尽显仙风道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抽奖的服务员,她举着蓝色的抽奖盒,像捧着个聚宝盆似的,引得围观群众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呼。我踮起脚尖张望,只见一位老大爷抽中了一套精美的奖品,笑得合不拢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奖品是市图书馆为老人与环卫工人准备的艾灸忱。
转过长廊,眼前的景象更让我惊叹。几位书法家正在挥毫泼墨,宣纸上的墨迹还未干透,就被等候多时的观众小心翼翼地捧走。我看了一下,其中有书法名师曾贯一先生,有娄底市诗词协会的孟副会长,还有一位我不熟悉的书法大师。他们用沾满墨汁的笔,给别人抒写楹联。湖南省剪纸传人尹湘峰面前更是排起了长龙,他那双刚劲灵巧的手灵活地舞动着剪刀,不一会儿,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图案就在红纸上展翅欲飞。我注意到他的模型盒里的图案已然一空,求作品的人只好望洋兴叹。
接待厅里,王愉声老师和妇女们围坐在长案前包饺子。她们的手指灵巧得像在跳舞,一捏一挤间,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就排着队躺在圆形的大竹盘里。有位大姐边包边哼着小曲,旁边的阿姨们不时接上几句,惹得满堂哄笑。这笑声仿佛也揉进了饺子馅里,让整个房间都洋溢着温馨的气息。
最让我意外的是在厨房的发现。冷水江作家协会会长刘道云居然系着围裙,正在灶台前忙活!他翻炒的动作娴熟得像个专业厨师,锅铲在他手里仿佛变成了一支妙笔,正在谱写一首美食的诗歌。见我惊讶的表情,他爽朗地笑道:“写作要用心,做菜更要用心啊!”
贤母文化研究会的刘莉华会长穿梭在各个场地之间,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她时而在舞台边为表演者鼓掌,时而在书法桌前帮忙铺纸,时而又钻进厨房查看进度。这位坚强的女性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脸上始终挂着温暖的笑容。我不禁想起她常说的话:“传承贤母文化,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正午时分,几张大长桌在长廊里一字排开。蒸笼揭开的那一刻,白雾腾空而起,裹挟着面香扑面而来。盘子里堆满了晶莹剔透的饺子,旁边配着松软的包子馒头和寿桃,这是娄底人寿保险、贤母文化的志愿者吴凌云做的包子与李小韦做的饽饽寿桃。据悉,土鸡与土鸡蛋和入口即化的桔子是由白露湾养殖场提供的的。可见,支持贤母文化事业的还真不少。最让人感动的是刘会长挨桌敬酒的场景,她端着酒杯,对每一位来宾都说着贴心的祝福话。
我夹起一个饺子送入口中,鲜美的汤汁在舌尖绽放。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包的饺子,一样的皮薄馅大,一样的饱含深情。环顾四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重阳节的真谛——它不仅是敬老的日子,更是传承中华美德、凝聚人间温情的时刻。
午后,阳光透过长廊的雕花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人们一堆堆促膝交谈,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嬉戏,银铃般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动和谐的民俗画卷。
临别时,刘会长送了我一份由市图书馆提供的艾叶枕礼品。透过这份礼品,我感受到了这位贤母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大爱情怀。
回家的路上,我回想着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这样一群人用心传承着传统文化,用爱温暖着老人的心灵。这样的重阳节,没有商业化的喧嚣,没有形式化的敷衍,有的只是最质朴的情感和最真挚的祝福。
这确实是我过得最特别的一个重阳节。它让我懂得,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敬老爱老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温暖的笑容、每一句贴心的问候、每一个用心的举动之中。贤母文化研究会的这场活动,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人们心中对传统美德的向往,也照亮了现代社会中渐渐暗淡的人情之光。
望着天边绚丽的晚霞,我在心里默默许愿:愿这样的重阳节能越来越多,愿尊老敬老的美德代代相传,愿人间永远充满这样的温情与欢笑。说真的,这是我一辈子过得最特别的一个重阳节,也是最开心的一个重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