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斑额山人的头像

斑额山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3
分享

奉献的哲学:从<道德经>到“为人民服务”

这世间最深的智慧,往往如清泉般,从远古流淌至今,在不同的河床里奏出相和的回响。当我默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九个字时,耳畔仿佛也听到了两千年前那部《道德经》深邃的回音。它们穿越时空,在此刻相遇,竟是为了诉说同一个关于生命与成就的奥秘。

您看那江水,奔流不息,从不曾为任何一片美丽的云霞停留。这便是“道”的第一个启示:世界是流动的,我们不过是这宏大变化中的一个片段。执着于占有,便如想用手握住流水,徒劳且烦恼。真正的智者,懂得放下“我”的执念,将自己这滴水,融入人民的江河之中。当一个人的生命不再仅仅属于自己,而属于一个更宏伟的整体时,那短暂的个体便寻得了永恒的意义。这并非消亡,而是一种更为深广的存在。

您听过山谷的回声么?您向群山呼喊什么,群山便向您回应什么。这便是“道”的第二个法则,一个关于回响的朴素真理。纵观历史,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美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情怀,一种“为民请命”的精神血脉始终在华夏文明中流淌。您向世界发出什么,世界便终将什么回馈于您。一个政党,若将“为人民”作为初心,那么它所获得的,便是危难时刻百姓“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托付;是建设时期,万千普通人以血肉之躯筑就“红旗渠”、“两弹一星”的磅礴力量。这并非交易,而是宇宙间最公正、也最温暖的共振。那响彻历史的“人民万岁”,不正是这人间最壮阔的回声么?

然而,奉献之路从非坦途。表面看来,“道法自然”倡导的“无为而治”与“为人民服务”呼唤的积极作为,似乎存在一种哲学的张力。然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洞悉:“无为”的真谛并非消极不为,而是“不妄为”——是摒弃主观臆断和私欲干扰,去顺应客观规律与人民心声。因此,最高的“有为”,恰恰是这种深刻尊重规律、完全响应民心的“无为”。一旦背离此道,将奉献异化为强制的牺牲,或将服务扭曲为功利的算计,便如同向清泉中注入泥沙,背离了“道”的纯粹。“道”的第三个原则,便是“无我利他”的圆融。这并非要消灭自我,而是如成熟的稻谷,低垂的是穗,丰盈的是实。正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兰考人民,治沙、治涝、治碱,功在千秋,却从不曾将这份功业视为私产,直至生命尽头依然魂系这片土地。他“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一生,正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鲜活注脚。一个领袖,一个组织,若能如此将自身的欲望放到最低,将众人的福祉放到最高,那么他便接近了“道”的境界。这“无我”,恰是为了成就一个被人民和历史共同托起的“大我”。

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不只是一句庄严的口号,更是一种活出来的智慧。它是将个体生命汇入历史长河的坦然,是相信善行终得回响的笃定,更是“利他”而“无我”的至高境界。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强大,正在于江海般的“善下”;永恒的存在,恰在于与众生成为一体。

此刻,那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信仰,已然交织成一曲和谐的交响。它不再是简单的古今呼应,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哲学对话——道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宇宙观,与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历史观,在“奉献”这一核心命题上达成了深刻的共识,共同指向一种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生命境界。它告诉我们:那真正不朽的功业,都始于一颗不计回报、为人民而跳动的心,最终汇成的,是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生生不息的伟大征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