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梵净山的关注始于毛阿敏演唱的《我的家乡梵净山》,歌词写道:“红云金顶入云端,云梯万步天路远,风雨飘飘几千年……鸟语蝉鸣水潺潺 ,一山千溪武陵源 ,群山巍巍雾缠绵……”多美的地方呀!梵净山与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合称我国五大佛教名山,是弥勒佛的净土道场。历来就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那梵净山自然是仙景福地了。
十月份要到贵州一游,人人都说到贵州不到梵净山,就会留下许多遗憾。作为“黔山第一”的梵净山当然是首游之地了。梵净山位于贵州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之间,系武陵山脉主峰。我们乘车从铜仁沿江口溯太平河而上,向梵净山麓慢慢驶去,一条清澈的山溪,从大山腹地涂涂流淌出来,清冽,透明,欢快地吟唱着,指引着我们前进。车至鱼坳,在游览区入口的草坪上,卧一庞大而光滑的巨石,上面用红漆书写着苍劲流畅的“梵净山”三个大字,这是已故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诗人、书法家和佛教人士赵朴初老先生的题词。
梵净山方圆八百里,莽林幽壑,人迹罕至,群峰耸峙,气象万千。登梵净山有许多条道路,西北边可从印江的木黄、合水上山,东北边可从松桃的寨英、乌罗上山,南边可从江口的太平、德旺上山。明代所建“四大皇庵”,就分布在这几条上山大道上。就沿途风光而言,沿北线上山,脊岭横天,角峰入云,可尽观岭脊风光;如从南线上山,翠壑幽林,流水飞瀑,可全得溪峡美景。岭脊风光与溪峡美景,随心而至,各得其所。但考虑到我们只有一天时间和今后的行程安排,导游安排我们直奔主题,乘索道上山,沿途风景只能留待下一次观赏了。从南山门乘电瓶车经过圣水、名人碑林、龙泉寺、黑湾河瀑布群抵达索道站。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恐高症,记得第一次乘索道是在张家界的黄石寨,当时害怕得脸上失色,不敢言语。当所乘的轿箱升到高空时,依然心有余悸。太约三十多分钟已到山上,从索道站向上走半公里路就进入金项景区,海拔高度2300米,山上的植被都变了,以高山杜鹃、箭竹为主,此地的杜鹃跟天台华顶山上的杜鹃是同科植物。迎面是承恩寺,承恩寺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一座皇家寺院,气度恢宏。寺院上方有一大平台,平台刚好建在山鞍处,一登上大平台,就感到风很大。导游说:“风,为梵净山一绝,有‘峨眉天下秀,梵净天下风’之妙传。梵净之大,无风不显其雄;梵净之高,无风不显其绝;梵净之石,无风不显其神;梵净之林,无风不显其幽;梵净之云,无风不显其妙。梵净山高峻而磅礴,兀立于云贵高原东坡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带,为冬夏季风出入云贵高原的主要路径,故而风大。”平台左边是老金顶景区,右边是新金顶即红云金顶,我们听从导游的劝说,先易后难,先观看老金顶景区。
穿过万亩箭竹区,就到了老金顶附近的高山石林峰群,气温骤然下降,风越来越大,吹得耳朵生疼,头皮发麻。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洪荒时代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山岳冰川活动的地区,留下了10至14亿年前形成的元古界地层,其石质坚硬,岩面细腻,阴天时色泽铁青,晴日通红发亮,无比奇秀壮观。亿万年的风雨侵蚀,造就了突露在山巅的岩群妙趣天成,一层层,一堆堆,峥嵘奇伟,惟妙惟肖。最著名的有“万卷书”、“老鹰岩”、“蘑菇石”、“将军头”等。万卷书是梵净六大奇观之一,早已闻名于世,整座岩体都是层层叠叠、堆砌有序的页岩,势如卷帙浩繁的古代典册齐天堆放,气势宏伟,传说玉皇大帝时常驾临此地读此天书,不知他老人家是否已读完。古人有诗赞曰:“牙谶玉轴是谁储,万卷堆来混代初;遍地纵遭秦火劫,名山还有未烧书。”
紧邻“万卷书”,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蘑菇石”。一方岩石屹立于崖边,有十多米高,上大下小,形如蘑菇,因此而得名。蘑菇石是梵净山的精魂,许多摄影家、画家以它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艺术杰作,它已成为梵净山的象征。
到梵净山听风不失为一大享受,而石林处最佳。有时尖叫如口哨;有时低鸣如琴弦;有时像海浪翻滚,汹涌而豪迈;有时像空谷来音,持久而清越;有时像佛音传诵,清人心脾;有时像天庭仙乐,绶慢而细长。游罢石林,准备爬老金顶,被告知刚在修复通道,不能登临,只好作罢。
新金顶是大自然留给梵净山的奇伟杰作。整座山体呈柱状上升,上百公里外均能看到。远眺金顶,恰似农家蒸米饭用的甑子,黔东一带谐音管叫饭甑山。红云瑞气常绕四周,故人称红云金顶,谐“鸿运金顶”之意。红云金顶离地面高94米,直径仅30余米,突兀陡绝,几乎与地面成九十度角。回到大平台时,导游再三告诫我们,有恐高症、心脏病、高血压的千万别上,上顶与下顶的路是分开的,一旦上到中途就只能上不能退了。导游是一弱女子,也从未上去过。以前虽登过黄山的莲花、天都等险峰,但此顶情形更险。据上批过来的同事反馈:他们共有二十二人,只有四人登上金顶。这下子我们为难起来了,上不上呢?有人说到梵净山不登金顶,等于没到梵净山,加上有两名女同事跃跃欲试,我也来了勇气,最后有十人决定登顶。
路越来越险,爬行到一半就有点后悔了,所谓的路只是在岩壁突出处凿些口子,踩脚之处又小又滑,倘若没有铁索根本上不去,只有抓住铁索才能攀爬,向上看,前人就在头上,往下看悬崖削壁,头晕目眩,后人就在脚下,大家相互又无法帮忙,真正体会到进退两难的滋味,两位女同胞害怕得哭了起来。幸好前面的小王喝道:“大家千万别泄气,静下心来,不要慌,相互提醒一下,坚持向上爬。”我硬着头皮应着:“对,坚持就是胜利。”大家信心回来了,继续前进。好不容易爬过龙头石,到达观音洞,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供奉观音菩萨,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称为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四个大字。从观音洞往上为“金刀峡”,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如来佛和弥勒佛遍游天下名山,为自己选建修行道场,一个现代佛,一个未来佛,两位佛祖,居然同时选中了梵净山金顶,并且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天上。燃灯佛闻之,呵呵一笑,手中金刀一挥,刹时间,一道窄长峡谷将金顶分为两峰,为了纪念燃灯佛这一杰作,峡谷被称为金刀峡。虽然此系传说,但此峰顶端一分为二,梵天二顶,世界唯一,吸引不少游客望峰叫绝,而梵净山成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其中因缘,正在于此。石级凭空而上,金刀峡虽险,尚有两壁支撑,心里稍安,但峡深风厉,不敢久留。金刀峡之上便“一线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曰“定心水”,水是云雾滞壁而成,战战兢兢过了一线天,终于登上金顶了,全身冷汗被风一吹便感到有点冷。
迎面是释迦殿,对面是弥勒殿,僧人介绍两座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时毁时建,今天已经按古时恢复,由于疾风吹动,庙宇都盖铁瓦,每块重达8公斤左右。两座庙宇前方立有屏风,后方都有一石台,分别为“说法台”、“晒经台”。连接两庙凌空飞架在金刀峡上的桥就是“天仙桥”。
登金顶远眺,正值风云际会,风起云涌的白云,如汹涌澎湃的万倾波涛;时隐时现的山峰,恰似传说中的蓬莱仙岛。白云如絮,飘动如笔,宛如天神佛祖,饱蘸天地之灵气,书写着这大自然的美妙诗篇。置身于这云波雾海之中,使人飘飘欲仙,物我两忘,仿佛居身于“大地乾坤,无边法界,极乐天宫!”的美妙境界,神仙天府。游人不远万里而来,闯过一道道险关,登上此顶,颇有“凭空移步作神仙”的感受。因昨晚下过雨,云雾涌生,远景模糊不清,如果是晴好天气,则纵横八百里梵净雄姿全在足下,川鄂湘黔四境风云尽收眼底。金顶胜景不可胜数,一年四季,早晚、雨晴之间,各有一番仙景,凡人岂可一一欣赏,有道是“回首尘凡频寄语,能来绝处即神仙。”心愿足矣!
以为下山容易些,可我们都想错了,下山的栈道都是悬空而建,踩在上面仿佛在晃悠着。有人采用倒爬而下,可看不清下面石级,只好坐在石级上一步一步挪移而下;有的则扶着里面的石壁半睁着眼慢慢移动,真的好狼狈啊!到了金顶脚下,心还在别别跳着,脚都软啦,只好坐在路上休息一会儿。留在大平台的同胞们看到我们下来,就过来问:“怎么样?”声音中带着羡慕。我们心中自豪感顿生,大声说:“太美啦!你们不上去太可惜了。”是啊,能登上金顶,上了一会仙宫,不枉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