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振武的头像

王振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7
分享

五彩经幡撩心扉

行走在藏地高原,神山圣湖的周遭,金顶辉煌的寺庙,偏僻旷野的垭口,雪域冰川脚下的坡地,峰回路转的通道口,青绿茵茵的草甸深处,大凡有灵气的地方,准会相逢花样繁多的五色经幡,在欢蹦乱跳地乘风飘飘舞动。远远看过去,犹如丛丛鲜花可劲儿摇曳生姿,恰似衣袂飘飘的仙女翩翩起舞。她们高奏出“呼啦啦”“扑棱棱”“嘟噜噜”作响的曼妙音符,寄托着藏族同胞们吉祥如意的美好梦想,蕴含着藏族老阿妈和兄弟姊妹们对芳草家园的无限眷恋和美好憧憬。其蔚为壮观的氛围,撼人魂魄的魅力,包罗万象的藏民族情怀,假若你不身临其境地触摸和虔诚地敬仰,是难以领略与分享其中所蕴含的神秘和美妙的。

只有在藏地高原上才能有缘相逢和心灵触摸的经幡,是藏族同胞们安放灵魂的圣洁吉祥物。经幡所在,就意味着神灵所在。哪里有经幡,哪里就有祈愿,哪里就有梦想,哪里就有吉祥和善良。她们自认为在神秘而吉祥的地段悬挂蓝、白、红、绿、黄五彩经幡,就能得到上苍诸佛的万千护佑,就能实现各种吉祥如意的宏图大愿。这是流传千古的一种宗教习俗,更是一种自我修行和利益众生的功德信仰。在他们极其虔诚的佛教情怀里,蓝色经幡象征诛除魔障;白色经幡象征平息灾难;红色经幡象征人缘寿禄;绿色经幡象征诸事成功;黄色经幡象征智慧和财富。通过对五色经幡的虔诚悬挂和五体投地的顶礼膜拜,就能祈愿今生或来世一切的一切都随缘如意、吉祥安康。

经幡特殊的功效,犹如藏族老阿妈手里徐徐摇动的经轮,也似寺院长廊里“吱呀呀”“哐啷啷”转动的一排排经筒一样,风每吹动一次摇曳的经幡,就等同于将经幡上面书写印刷的经文虔诚静默地诵读了一遍,自己的梦想和心愿也就与佛贴近了几许。这样圣洁直爽的诵经仪式,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了藏族同胞的聪颖才智。他们将五彩经幡作为众神与凡人连接的纽带,将全身心崇拜的宗教信仰,寄托于湛蓝的苍天和厚德的大地,精巧地利用自然风的功用,不分昼夜地,无论阴晴地,跨越时空地,“呼啦啦”翩翩起舞,在高山峡谷和草原雪域上,伫立摇曳成一道道瑰丽奇伟、撩人心扉的风景线,该是多么别致的奇思妙想啊。

于我而言,多次在青海高原探险和旅行,与规模庞大的经幡阵容零距离相逢接触,虽已是稀松平常之事,但每次的相遇相逢,犹如自身与亲友故交间的相逢一样,显得新奇而亲切。相逢经幡,我准会停下脚步,或沉思默想地观望一番,或在心里无比虔诚地膜拜一番,或选择好角度按动相机快门“咔嚓”“咔嚓”地来回拍摄一番。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心中萌生的种种意愿和念想,才觉得平生到此一游也不虚此行。

坐落在204省道上的大冬树山垭口,是祁连县城抵达青海湖必经之路上的最高点。这里海拔高度4120米,紧邻终年不化的皑皑雪峰,空气稀薄,气压山大,是游客高原反应强烈的危险地带。圣洁地摇曳舞动在这个垭口上的硕大经幡,不知不觉间就点缀成了这条高海拔道路上神圣的标志性风景建筑。

时间定格在2007年6月26日清晨,斑斓的晨曦在东面的天际绽放出一道道别致的绯红,抛洒在高峻的雪峰和碧绿的草原上,将它们装扮得分外靓丽鲜艳。虽说是盛夏,但山间的气候寒气袭人,外套加身方能适应寒冷的温度。应邀参加完祁连县首届文代会后的我们,乘坐三菱越野车从祁连县城向西南方向出发,在陡峭的冰沟达坂上开足马力持续艰难爬坡,约莫一小时许抵达大冬树山垭口。一座塔状的五彩经幡孤独地伫立在布满白霜的垭口上,背依茫茫雪山,身披太阳的光辉,在猎猎有声的山风中“呼啦啦”摇曳起舞。心动莫若行动,停车驻足,观赏雪域旷野中的独特风景正当其时。同行者王政德主席是藏族同胞,还有二人是裕固族同胞。信仰的力量,驱使他们碰到经幡就虔诚地鞠躬叩首,口中念念有词地顶礼膜拜,有的还匍匐在地叩首祈愿,然后就站在摇曳晃动的经幡前搔首弄姿,和圣洁的五彩经幡合影留作纪念。我的爱好是观赏美景,拍摄瞬间美丽。他们虔诚朝拜的身姿和熟练的肢体动作,恰好成了我不可多得的抓拍元素。于是乎,茫茫雪峰,猎猎经幡,“呼啦啦”舞动的飘带,朝拜者的身影,构造出美丽而动静和谐的风景,巧妙地汇聚镜头,“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在高原旷野上格外清脆悦耳。他们叩首朝拜是一心向佛贴近,我用镜头定格朝圣的美景,也算是诚心向佛、与佛亲吻的虔诚皈依吧。

2019年5月31日,张掖市民俗摄影家协会组织8名会员赴青海省格尔木参加《中国摄影报》社举办的“昆仑圣殿格木尔摄影训练营”培训班,我是同行者之一。出发时天气阴晴不定,车行驶至扁都口后,飘飘洒洒的雪花与我们一路作伴。白茫茫的高原旷野里,车轮碾压后的柏油路,酷似庞大的黑蟒蛇一样,蜿蜒爬行在洁白的雪地上,色彩和线条泾渭分明。一路纵穿扁都峡谷,翻越俄博岭3685米的垭口,轻松越过阿柔大寺,无暇留恋祁连县城,挥手告别冰沟达坂,直达大冬树山垭口。一路大凡相逢到可抓拍的美景,就立马停车,纷纷端着长枪短炮忙不迭地“咔嚓”“咔嚓”上几幅自认为漂亮的片子,方肯枪炮入库,继续奔波赶路。

初夏的大冬树山垭口,绝美的雪山风光凝固了流逝的时间,千变万化的蓝天白云极具壮美、梦幻、神秘、惊险的律动美。昔日孤独伫立的塔状经幡,早已被规模庞大丰满的经幡阵容所替换。提示海拔高度4120米的立体大字,深沉肃穆地耸立在暖阳映照的山脊上,格外引人瞩目。透过厚实字符的空隙,定睛观赏雪山拱卫下的庞大经幡阵,还真有点儿仙幻震撼的感觉。长方体型的五彩经幡阵容庞大,丰满华贵,风姿绰约。十多根高大的玛尼旗杆间距相等地拱卫在长方体经幡的周遭,像站岗的哨兵一样丝纹不动地伫立着。金光闪烁的吉祥如意白塔,犹如雪域守护神一样庄重肃穆。印有经文佛像的彩带层层叠叠,在山风的召唤下,犹如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们列队婆娑舞蹈。“呼啦啦”“扑棱棱”“嘟噜噜”作响的音符,酷似大自然创作的空中交响一样,在雪域旷野上演绎出了有节奏、有规律的天籁之音。煨桑炉里香烟袅袅,在雪域旷野上蒸腾氤氲出酷似蓝色经幡的美妙风景。一位身着红色袈裟的中年喇嘛,古铜色的面容憨态可掬,外露一古铜色的臂膀,一边口中喃喃诵经,一边手持一摞摞风马旗,奋力挥臂向高远处抛洒出去,以抒发自己心中的美好祈愿。一枚枚印有经文和吉祥图像的旗片儿,犹如天女散花一样,在半空中画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后,悠闲自在地飘飘洒洒、莎莎落地。所有这些明艳活现的美学元素,为原本单调、寂静的高原雪域增添了一缕缕欢快跳动的别致景观,刹那间就扮靓了雪域,沸腾了高原。

也许是因为4120的海拔谐音酷似“死了都要爱”的缘故吧,大冬树山垭口日渐被演绎成了一座浪漫、梦幻、幸福的高地,吸引着诸多憧憬浪漫爱情、祈福美好生活的年轻人来此频频观光许愿、打卡留念。于是乎,靠近经幡阵前沿的袖珍式停车场上,藏族男女们置办的五六个烧烤摊子,生意红火热闹,原生态的烤红薯、烤洋芋、烤牛羊肉,任君挑选,尽情品尝,既可打尖充饥,也可算是简单的午餐。在特殊环境中尝尝远离嘈杂都市的山野烟火味儿,清淡纯真的滋味在唇齿舌尖上漫延萦绕。原本颇不宁静的心绪,骤然间就与眼中的美景融为一体,似乎找寻到了安放灵魂的圣洁之所。

游人置身垭口,尽管是夏季丽日晴空下,周遭始终是冰雪的天地。重峦叠嶂的雪山,起伏连绵,巍峨浩瀚,各显其美。辽阔的草原上,羊羔子撒欢,牛犊子嬉戏,卓玛与少年打马走过。流动的白云和缥缈的岚烟在湛蓝的天空竞相起舞卖弄风骚,一会儿天女散花,一会儿群羊列阵,一会儿烈马腾空,有的像龙虎争斗,有的像凤舞九天,有的像蛟龙出海,舞姿和色彩变幻莫测,各尽所妙。站在这高山雪域之巅,触手可及纯洁的雪山、云彩和蓝天,用心触摸圣洁的经幡、白塔,仿佛置身于圣洁的天堂,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万千思绪如烟消云散般释然无影。

时间定格在2014年7月5日,难得的朗朗晴天。我结伴随从去祁连山拉玉矿石的韩喜武老板,驱车奔赴祁连山中段的八一冰川,慕名朝圣这座圣洁的神山。八一冰川也称之为小沙龙冰川,是黑河流域的源头,养育了黑河流域的数百万人民,被世人誉为天然的“高山固体水库”。民乐县城距祁连县城约130多公里,祁连县城距八一冰川约180多公里,长途奔袭300多公里山路,抵达冰川脚下已是下午黄昏时分。最高点海拔4828米的高大厚实冰川,犹如一道雄伟壮观的冰雪长城一样,庄严肃穆地雄立在眼前。其崎岖不平的冰床地形与其相对平缓的冰面地形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显示了其冰帽冰川的特征。通透的蓝天,飘移的白云,绯红的夕阳,瓷白的冰川,交相辉映地扑入视野,令人油然而生感叹、惊讶、震撼的巨大冲击。雄壮冰川的肌理纹路清晰可辨,犹如木板夯筑的长城一样层层叠叠,30多米高的厚度,凭眼力很难估算出它的大略遐龄。

就在这雄伟冰川酷似长城一样的横断面附近,耸立着一座引人瞩目的塔状经幡。经幡塔中间的旗杆顶端,端坐着象征日月形状的白色月牙和红色圆球体,最上端是一枚象征武器的戈矛尖头。经幡五彩的明艳与冰川的瓷白静默对峙,愈加烘托出了经幡的璀璨夺目。冷峻的冰川,明艳的经幡,犹如一对天造地就的痴情恋人一样,在昊昊茫茫的天地之间,彼此默默守望着日月经天的沧桑变迁,该是何等的执着浪漫啊!置身冰川旷野,凛冽的山风频频光顾,五彩的经幡衣袂飘飘、猎猎有声,奏响了一曲曲撼人心魄的天籁乐章。荒寒的山风停息时,脚下乱石滩的罅隙间,冰雪消融后的数道暗流欢快地流淌,汩汩淙淙的天籁之音,如喁喁童话般清脆悦耳。因为有了这静默守望的圣洁恋情,不由人深深感觉到,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这里是离梦想最近的地方,这里还是安放缥缈灵魂催生无穷遐思的神圣之所。

高海拔的冰川空气稀薄,高原反应明显,寒气袭人,呼吸吃力,不便近距离接触,不便长时间逗留,也不便庸常之人打乱其固有的宁静肃穆,还是匆匆忙忙与这圣山圣水合影留个念想,就此挥手拜拜吧。

再见了,八一冰川,我心目中的圣洁之所。

刚察县城被誉为“海滨藏城”,是距离青海湖最近的城市。县城之郊的两处经幡阵容,最为别具一格,其壮观的胜景特别吸引人的眼球。

时值初夏,通道边一处坡度平缓的碧绿草地上,硕大洁白的六字真言“唵嘛尼叭咪吽”异常醒目地附着在草地上。就在这六字真言的周遭,拱卫着一座座伞状的五彩经幡,长方形的经幡阵容,恰似六字真言的彩色边框,将“唵嘛尼叭咪吽”毕恭毕敬地镶嵌在里面。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真言,鲜艳的经幡,构成别具一格的景观,煞是美丽可人。无论是骑行的驴友,还是驾车的旅伴,行经此地都要驻足观赏留恋,定格美丽倩影,惊讶激动的唏嘘赞叹之形声,毫不掩饰地溢于言表。难怪一位南京来的年轻女士高声赞叹道:“这么偏远荒凉的山野,居然也会有这么漂亮的风景供人欣赏。绝美的风光,还真就是无处不在啊!”通道边设计点缀如此美丽的经幡和六字真言,意在祈愿和护佑行经此地的一切匆匆过客一路平平安安,一路顺顺畅畅,顺利抵达梦想中的彼岸。设计劳作者的匠心,一心向佛的虔诚之心,显山露水,不言自明。

一处坡度较大的转弯通道上,通道上空平行覆盖着一道道跨路的经幡彩带,两旁的护坡上彩绘着湛蓝的天宇、洁白的云彩、夸张式的青海湖湟鱼,左右两旁还间距相等地架设着一排金黄色的转金桶。丽日晴天下,一道道经幡彩带的剪影,密密麻麻地倒影在通道路面和两旁的护坡上,抛洒下了斑斑驳驳的光影。举目向通道上空张望,湛蓝的天幕,缥缈的云彩,被一道道五彩经幡分割成了晃动不定的、或蓝或白的巨幅飘带,游荡的天光云影和飘摇的五彩经幡相互交织在一起,如真似幻般扑朔迷离,影影绰绰般应接不暇。驴友和恋人行驶在如此佳构如此磅礴的绝美通道里,心旷神怡之豪情快感,自然会怦然心动或油然而生的。更为奇妙的是,山风呼呼作响时,道道经幡乘风翩翩舞动,霎时间,“呼啦啦”“扑棱棱”“嘟噜噜”作响的曼妙音符,极富有节奏感地演奏出一场美妙的交响音乐,如雷贯耳般声势浩大,万籁齐鸣似地声振天宇旷野。此时此刻,忙不迭地举起手机,动作迅速地拍摄录制个短视频留存下来,那种如临其境亦真亦幻的视觉听觉享受,是再好不过的了。倘若你在心绪不宁或烦躁不安时,再打开录制的视频播放视听一番,“呼啦啦”“扑棱棱”“嘟噜噜”的曼妙乐章,犹如老少喇嘛们端坐在经堂里有板有眼地诵经祈祷一样,念念有词,悦耳好听。此时此刻,心中的一切烦躁和不宁,陡然间就烟消云散,豁然开朗了。

祁连县峨堡镇东端宽敞阔达的祁连山大草原上,海拔3767米的景阳岭垭口格外引人瞩目。这里地势平坦,牧草丰美,庞大的玛尼石堆,五彩的经幡阵容,点缀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上,犹如一对孪生兄妹,不弃不离地相互厮守彼此应照着。藏族同胞认为,高原上的石头也是有灵气通人性的圣洁之物,于是就在石头板岩上雕刻六字真言、经文、佛教造像和相关的吉祥图案,借以表达自己的美好梦想,寄托自己的祈盼宏愿,然后将这些有灵气通人性的石头日积月累地叠加垒积成一座座塔柱或别样的石堆。大凡路过的牧民和行人行经路过这里,都心有所感所动地捡起石块叠垒石塔石柱,已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和信仰。至于在垭口上悬挂经幡搭建幡阵,早已是藏族同胞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了。因故,景阳岭垭口上的玛尼石堆和经幡阵容的规模,也就日渐发育得庞大丰满壮观了许多。玛尼石堆庄重严肃静默无语,猎猎经幡欢呼雀跃窃窃私语,这一静一动的孪生兄妹,在如此广袤的大草原上演绎装点成了一道道活色生香的绝美风景。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我们一伙摄影界的驴友们,大清早翻山越岭路过景阳岭垭口,穿着节日盛装的藏族同胞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地或骑马或乘车来到这里集会。几位老阿爷老阿妈们拄着拐杖,在孙子的搀扶下手摇经轮缓慢移步。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喇嘛牧民,纷纷悠闲自在地垒玛尼石、悬挂经幡、煨桑烟、献时鲜供品、抛洒风马旗。他们边劳作边诵经边吟唱,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吉祥的笑靥。霎时间,遥远的天边雪山连绵,绯红的晨曦洒满天际,袅袅桑烟在半空中摇曳生姿,猎猎经幡“呼啦啦”舞蹈,片片风马旗乘风飘飘荡荡。多姿多彩的别致风景,撩拨得摄影人用心专一地按动快门,“咔嚓”“咔嚓”地囊括这高原上独特的壮美和绚丽。拍摄之余,便有意识地寻找话题,和藏胞们友好地对话交流。原来,他们的生活习惯是每逢十五之日,大凡有条件的都要不约而同地来到垭口集会,有条不紊地垒石头、挂经幡、煨桑烟、献祭品、撒风马旗、诵经吟唱、自娱自乐,借以祈求福运升腾,消除各种灾殃。虔诚庄重的礼佛祭祀活动,雷打不动地举行,早已酿造成了一种吉祥盛大的节日文化和民族习俗。

俗话说,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贵在世代传承,延续不断。在当今优良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日渐淡薄、日趋冷漠的大背景下,藏族同胞们每逢十五之日不约而同地聚集垭口,自发举行盛大的礼佛祭祀活动,其浓郁的民族自豪感、宗教神秘感和节日仪式感,实属难能可贵。相较于一大批大汉民族逢年过节动辄讲排场、摆阔气、穿名牌、比吃喝、盘酒量的鲁莽愚乐陋习,理应为藏族同胞们的传承习惯和传承精神点赞喝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