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翁中秋的头像

翁中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7
分享

绿林书店

             绿林书店

在“城市的记忆”文物展览会上,展柜里摆着张旧报《乡风》。那是家乡横泾几位文学前辈办的刊物,一眼瞧见,心里头就热乎起来。想起头一回读《乡风》上的文章,还是我在镇上读书那阵——每个星期天下午,先去二混子浴室洗个澡,浑身清爽了,就往绿林书店跑,蹭书的光景,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大伙的文化生活没那么多花样,空闲时间不少,看书读报就是最常干的事。绿林书店是小镇头一家书店,人气旺得很,来的大多是年轻人。男生们专挑梁羽生、古龙、金庸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最抢手,新货到了,一群人立马围上去抢着看。几个女生会凑起零花钱,买琼瑶的《倾城之恋》、张小娴的《断桥残雪》,蹲在书店门口你传我看,看得入了神,连旁边过路人说话都听不见。我喜欢书店里的《辽宁青年》《故事会》《乡土》,每期都想买,就因为这,还被老父亲揍过,说我乱花钱。偶尔也能看见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书店翻翻看电视报,凑在一起聊聊天下事。那阵子,绿林书店实实在在成了小镇的文化地儿。

我曾指着门楣上的招牌问吕先生:“为啥叫绿林书店?就因为书店四周的墙,连那两扇门都是绿色的?”吕先生摘下老花镜,往镜片上哈了口气,掏出手帕擦了擦上面的雾气,不慌不忙地说:“不只是这样。我这店里一本本的书,就像一棵棵参天大树,这么多书凑在一起,就是一片绿色的森林,满眼都是绿,还能让人觉得心里敞亮,像吸了新鲜空气似的。”

绿林书店的吕先生是镇上的老文化人,长得清瘦,一口兴化口音特别重,听他说话得竖起耳朵仔细听。他打小上过私塾,还是小镇上第一个大学生。不仅擅长写古诗词,一手毛笔字更是远近有名,跟着他学写字的弟子,能坐满一桌。我去书店的次数多了,就和吕先生熟络起来。他爱讲小镇的老故事,还有镇上那些风云人物的事,我最爱听他讲这些。

有一回,我在书店蹭书,随手翻《乡土》,突然被同一版面上的两个小故事题目吸引住了——《好吃先生》和《穷人与富人的故事》。读完之后,我忍不住大声喊:“这是我写的小故事,上杂志了!”吕先生被我吓了一跳,赶紧拿过我手里的杂志仔细看了看,之后淡定地说:“你高兴啥?作者又不是你。”我红着脸,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他说了。

半年前,学校请了位姓郭的老师来讲写作技巧。下课后,我因为喜欢写作,就找郭老师要了联系方式,想着以后能随时向他请教写作的事。没过多久,我根据外公口述的故事整理成文,寄给了郭老师。没想到这两个小故事真的登在了《乡土》杂志上,我别提多高兴了。我赶紧跑到宿舍,把和郭老师的通信手稿拿来给吕先生看。吕先生依旧淡定地说:“你别着急,这事我来处理。”

过了几个星期,我刚到绿林书店,吕先生就拿出一封信递给我。这是郭老师寄来的,拆开一看,里面大多是道歉的话,说他之前太忙,忘了注明整理人的名字,信里还夹着六元八角钱,说是给我的稿费。我高兴坏了,拿着钱就去桥头的地摊上买了两只梅花糕,回来和吕先生一起吃。剩下的钱,我预交了几期《辽宁青年》和《故事会》的钱,还把那本登了我故事的《乡土》杂志买了下来,想留作纪念。可惜后来搬了几次家,这杂志弄丢了,每次想起这事,心里都免不了一阵遗憾。

毕业前,我去书店想跟吕先生道别,正好赶上吕先生教弟子们练毛笔字,我没好意思开口。当时他写的是古村三郎庙山门上的对联:“四野钟鸣,风送钟声传四野;三郎鼓响,擂敲鼓韵念三郎。”字写得苍劲有力,端端正正,写完后就铺在书店门口晾干。我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就悄悄离开了。几个月后,我再回镇上,发现绿林书店没了,原来的地方变成了小广场。我在那儿站了好久,才慢慢离开。

从那以后,吕先生和他的绿林书店,就搬进了小镇人的心里,我也不例外——在我们心里,这家书店从来没歇过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