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润杨的红楼笔记的头像

润杨的红楼笔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30
分享

调兵山:铁马冰河入梦来,千年兵戈兀术城

在铁岭市调兵山市的西郊,燕山余脉如一道苍翠的屏风,守护着这片曾经金戈铁马的土地。兀术城就坐落在这山水相依的咽喉要地,西依燕山,东瞰辽北平原,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将,依然保持着当年横刀立马的雄姿。

这座占地176亩的辽金风格建筑群,以青砖青瓦的仿古风貌再现了九百年前金国军事重镇的雄姿。城内50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横贯东西,每一块石板下都沉淀着历史的记忆——埋着金兀术点将的夯土台,也锁着宋帝北狩的断魂诗。两侧城门楼气宇轩昂,兀自吞吐着金戈铁马的余威;雕梁画栋的牌楼云檐飞挑,那飞檐如待发的箭镞,刺破九百年的时空迷雾,将时光凝固在此刻。当山风掠过牌楼上精雕的鸱吻,恍然间似有铁甲铿锵,仿佛还能瞥见戎装的完颜宗弼(金兀术)挺立中军帐前,审视着"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峡谷排演兵阵。

调兵山在唐代归属燕州,辽代归黄龙府管辖,隶属上京,金代归属会州,清至中华民国属铁岭法库。

198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划铁岭县、法库县的各一部分行政区域设市,因邻近铁岭市和法库县而得名铁法市。

2002年2月,更名为调兵山市。

据《奉天通志》法库县条记载:"城东南二十五里,形势险要,与兀术街北山毗连,金兀术曾驻兵于此,山坡垒迹犹存"。

调兵山古称"刁跸山",是"刁山"和"跸山"的合称——北部刁山雄奇壮美,层峦叠嶂;南部跸山林木茂盛,松翠柳绿。两山之间形成一条宽1公里、长3公里的平坦山沟,沟中终年流水,自西向东汇入辽河。这一独特地形,宛若天然的护城壕堑,注定了其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正是这种"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天然屏障,使其成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

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国元帅完颜宗弼(金兀术)在灭辽后谋攻北宋,一眼便看中了调兵山这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他在高处设置中军大帐,点兵布阵,组建了令宋军闻风丧胆的重甲骑兵"铁浮屠",并操练神秘的"神龟八卦阵"。

传说一个星空清朗的深夜,金兀术在研读兵法时,忽见一束火光从天而降,落在山头松林间。士兵寻得一块形似巨龟的大石,龟背上天然形成的圆坑和条纹竟按八卦方位排列。金兀术由此悟出"神龟八卦阵",并以此阵法训练出一支令宋军胆寒的"铁浮屠"重骑。而今"神龟亭"畔松涛阵阵,依稀还裹挟着铁浮屠操练的呐喊余响。

砬子山北面的点将台遗址,便是金兀术筑台点将处。这里曾出土一批辽金时期的板瓦、瓦当、装饰兽首等高规格建筑材料。当年金兀术就坐在这里,排兵布将,三声炮响,旌旗猎猎,大军浩浩荡荡出征。

这里不仅是调兵遣将、刀光剑影的军营,更是维系战争命脉的后勤腹地。在调兵山村附近的调兵沟,1975年村民建房打地基时,曾挖出辽金时期的拴马石、石臼、铁制四棱锥形枪头和箭头等文物。当地老人讲述,古时此地有大量羊圈、马棚,被称为"羊棚沟",很可能是金国的军马草料场。

历史记载显示,调兵山在辽代也曾是储藏粮草的重地,辽代末期此地储粮"五十余万石",后被金兵夺取,化作南下的补给命脉。山沟的每一寸泥土,都曾浸染过粮秣的芬芳与战马的嘶鸣。

调兵山的历史不仅有金戈铁马的豪迈,也有王朝倾覆的悲怆。在调兵山市西南的晓南镇锁龙沟村,流传着一段关于北宋徽钦二帝的凄婉传说。公元1127年,北宋遭遇"靖康之耻",徽宗、钦宗二帝及大批皇亲国戚、大臣被金兵俘虏,乘坐近千辆牛车北上,途中曾在调兵山一带停留。据史料记载,金国将徽钦二帝安置在显州(今北镇市)地区长达403天,而显州地域广大,包括今天的调兵山一带。锁龙沟因囚禁徽钦二帝而得名。

传说中,宋钦宗曾试图逃亡。宰相何栗曾秘密建议:"间道亡归"(从小道逃跑)。钦宗几次夜逃均被抓回,金兵欲烧死何栗时,钦宗挺身而出:"烧吧!将我也烧死吧!逃跑是我的主意,与何大人无关。"何栗后被释放,绝食而亡。他在金国时所作诗句"念念通前劫,依依返归魂。人生会有死,遗恨满乾坤",道尽了亡国之痛。何栗死后葬在锁龙沟北坡,此地后被称为"宰相墓"。另一位宋朝大臣孙傅也葬在附近,后世称为"孙家沟"。这些历史记忆深植于调兵山的土地之中,成为这座城市悲情历史的一部分。

当夕阳为兀术城的云檐镶上金边,点将台遗址的风声里似有战鼓回响。考古探铲掀起的每一寸泥土,都翻涌着双重血泪——既是金兀术铁骑南征的尘烟,亦是徽钦二帝北狩的枷痕。调兵沟的拴马石,印证军马嘶鸣的往昔;锁龙沟的青瓷残片,凝固帝王末路的寒夜;宰相墓的荒草间,飘荡着"遗恨满乾坤"的绝唱。

兀术城角楼的灯笼亮了,恍若当年点将台的火把——金兀术调兵的号令与宋帝的叹息,在调兵山的夜空交织成铁马冰河的残梦。当明月禅寺的塔铃在晚风中清吟,历史便不再是尘封的典籍。它是山川地貌间不散的兵戈余韵,是砖石梁枋里凝固的岁月刻痕,更是今人伫立于时空交汇处,对那段铁马冰河岁月的深情凝望。

调兵山的每一块石头都在低语,每一缕山风都在轻吟——那是一部关于勇毅与智谋、烽烟与安宁、承续与开拓的永恒传奇。这座小城以其独特的历史印记告诉我们:文明正是在这种刚柔并济的碰撞中,不断向前发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