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秉良的头像

王秉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5
分享

赵佶的错位

一、失当的位置

乾隆皇帝真是一个诛心的喷子,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宋徽宗赵佶的画上题诗,都是拿“位置”来说事。在《枇杷山鸟图》上写的是:

“鸟自托身稳,蝶还翻影轻。

宣和工位置,何事失东京”。

——老赵,你画的小鸟站得稳稳当当,蝴蝶舞姿轻盈。你很能排布位置啊,咋把首都给丢了呢?

在《柳鸦芦雁图》上,他写道:

“柳合藏鸦芦聚雁,天然位置信称佳。蔡京王黼继为相,何独用人识乃乖”。

——老赵,又是我。你画的柳枝里藏着鸦雀,苇丛旁聚着大雁,真是天然位置,画得真不赖!你这么会布局,咋让蔡京、王黼这两个白脸奸贼当你的二把手呢?用人水平太Low了吧!

在《池塘秋晚图》上又diss道:

“鸂鶒双飞鹭拳独,秋塘位置雅相宜。精思设使通为政,五国应无播越时”。

——嗨,老赵,我还得说你两句:你画的两只鸂鶒双宿双飞,一只白鹭曲身独立,这一派池塘秋色中,动植物的位置真合适呀!你这些精心巧智,如果能在治国理政上融会贯通,也就不会被我家祖宗押到遥远的五国城了。

哎,也不怪乾隆老这么贱兮兮地挑衅,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做了没脸事,只能认倒霉。谁让赵佶在关键问题上“经营位置”失当呢?

今天是端午节,我写赵佶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恰逢他的生日。940年前(公元1082年)的今天,他来到这个世界。传说他出生前,他老爸神宗皇帝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他,“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也就是说,他是那个亡国的才子皇帝李煜转世。这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是,正因为他的才情气质、人生际遇和李煜相似,才会招致好事者的演绎。

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认识里的“恶日”,《风俗通义》就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赵佶当皇帝后,就把生日改成了十月十日,还把这天定做“天宁节”。历史很好玩儿,这个赵佶,连生日都像是错位的。

赵佶是宋神宗的第11个儿子,长大后被封为端王。在做亲王的日子里,他享受着风花雪月的潇洒生活,是夜场小王子、足球(蹴鞠)健将、琴棋书画诗酒花全方位发展的文艺青年,如果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即使不当皇帝,他也会像曹植一样成为留名青史的一代大咖。

有一点乾隆说对了:赵佶无疑是绘画中“经营位置”的高手。“经营位置”是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之一,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构图”,指的是怎样把表现对象在空间中的远近、前后、左右、上下、高低、纵横等关系处理恰当,体现出宾主、虚实、纵横、开合的辩证关系,让其合乎美的规律,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赵佶的画构图多么精当啊,就说那幅《柳鸦芦雁图》吧,画卷的右半部分,一株老柳树干轮囷,枝条则疏疏落落,枝上栖息着三只白颈鸦,其中两只背靠依偎,安闲自得,另一只俯视啼叫,像是在呼唤树根边落着的一只鸦雀:快到枝上来,你看人家两个多亲热啊。画的左半部分,水岸边生着粗壮的芦苇,四只大雁在水滩上嬉戏。几枝凋残的蓼花挺在水中。大雁们有的在饮水,有的在梳翎,还有一只伸颈去啄蓼花的残枝。它们聚在一起,却没有拥挤之感,形体情态各异,生动有趣。画面中部是大片的留白,既表现了水面的空阔,也使得画面疏朗空明。

天赋异禀的赵佶,在文艺圈发展得挺好的。可是,在公元1100年,赵佶18岁时,一个巨大的幸运或不幸突然砸在了他的头上:他的哥哥、25岁的宋哲宗赵煦病故,赵煦没有子嗣,经过高层选定,让他来接班当皇帝。

在选新皇帝时,老臣章惇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掌握话语权的神宗皇后向太后说:“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胳膊扭不过大腿,于是赵佶成了亿万大宋子民的“吾皇万岁”。

二、造极的高位

人间什么是美的?是那蓬蓬勃勃的生命,是那明灭变幻的云霞,是那幽深空翠的山林,是那穷极巧智的苑囿,是那峥嵘奇崛的怪石,是那妍姿艳质的美女,是那绚烂明丽的春花,是那活泼灵动的禽鸟,是那精美绝伦的器物、是那清雅隽永的诗文,是那……。

赵佶想把这一切视听之娱、玩赏之好、人情之乐,都招揽到眼前。到眼前还不够,还想留驻到永恒。他做了皇帝,就可以把普通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好好实施起来。

柴世宗让工匠烧造瓷器,“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到他的时代,经过他的审美拔高,臻于至善,简净得像那片透亮的青天,优雅得像一场清梦。

他爱品茶,就写出《大观茶论》,把“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细细讲来,他说:在最高明的“至治之世”,不光是要人尽其材,也要让草木之灵能物尽其用。

他爱书画,就主持编纂《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单是《宣和画谱》就收集了魏晋以来名家的6000多幅作品。他设立书画院、琴棋院。仿照科举考试的程式,开科选举书画专业人才,设置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木屋六科考试。还提高画师待遇,优秀的画师甚至可以着六品以上官员才可以穿的绯紫官服并佩鱼袋,把画家的地位提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位置。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两幅传世巨制就出在他的时代,王希孟还是他亲自指导的高材生。蔡京在《千里江山图》的题跋中记录了这段史实:“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

他把诗意融汇到画中,考录画师时,用“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蝴蝶梦中家万里”“竹锁桥边卖酒家”等诗句为题,启迪画师们的巧思,把“善体诗人之意”“意思超拔”作为评分标准,以此来促使画家提高文学修养和艺术水准。美国学者Susan Bush女士认为:“当时的文人画和院画,其实出自共同的背景,可以说是一种以文学和诗的表现为最高标准的文化。”也就是说,赵佶把文人画注重诗性、意境、气韵的优秀基因,植入了精工富丽的院体画,使宋画呈现出令后人企羡的“极致之美”。

赵佶忘情地沉醉于对自然美的观察体悟中,对物态形象的把握,精微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宣和殿前的荔枝红了,锦羽焕烂的孔雀在树下徘徊,他召来画院的画师们记录这一美妙时刻。大家在皇帝面前都想好好表现,于是各逞才艺,一幅幅都画得华美绚烂,美不胜收。但是画上的孔雀迈步要走上藤墩时,抬起的都是右脚。赵佶说:“错了”。大家面面相觑,都不知道错在哪里。于是赵佶让他们好好反思几天,隔了几天,大家仍然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他这才给出答案:“孔雀升高,一定是先迈左腿”。

龙德宫建成了,画师们要为宫墙创作壁画。赵佶审看一幅幅样稿,对其中一幅表示满意,他说:“百花之中,唯月季花少人画,月季者,逐月而绽,故此得名。凡四季交替、晨昏流转,其花蕊、瓣、叶一概不同,此为自然之道也。画中月季,为春时正午盛放,与时节无异”。

他的字,像竹枝一样劲健,像兰叶一样秀丽,笔笔锋芒毕露,字字遒逸绝伦,被称为瘦金体。他以一己之力,别出心裁,领异标新,超出了历代书家的尺度之外,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审美标程,在书法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范例了。

他画的《腊梅山禽图》,两只白头翁静静地站在初绽的腊梅花上,梅数根旁,一丛葳蕤的兰花挺起枝叶和花茎。他用“瘦金书”在画上题诗:“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写上“宣和殿御制并书”,再落上独特的“天下一人”花押,真是珠联璧合,佳趣天成。据考,这是最早一幅诗、书、画都是个人原创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画诗书画一体的经典范式。

他的画,既有《芙蓉锦鸡图》的皇家富贵之气,也有《池塘秋晚图》的山野闲逸之风,“黄荃富贵、徐熙野逸”,在他这里集大成。

就像浮士德临终的呼唤,“你真美啊,请停下来吧!”赵佶在深刻感受着美的魅力时,也以其敏感的心灵,体悟到在时间的无情维度之下,美的脆弱、美的幻灭。他想留住这一切,可一切都会变幻和消逝,所以,他的画里不仅记录着刹那的美好,也蕴含着美到极致的忧伤。

三、现实的错位

赵佶画了一幅《文会图》,画面中,七叶树高大挺拔,垂柳修竹枝叶扶疏,一群文人雅士围坐在偌大的黑漆方案旁,案上摆满了果品、茶具和酒具,雅士们人人眉目俊朗,仪态潇洒,在饮酒、品茶、谈天。画面前端放了两张小桌案,是四个小童备餐、煮茶的地方。左边树下,一个道士和一位肩荷手杖的雅士在清谈。画中人物或聚或散,灵动有致,呈现出一派人才济济、雍雍穆穆的氛围。

赵佶在画面右上端题诗:“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左上方是蔡京的和诗:“明时不与有唐同,八表人归大道中。可笑当年十八士,经纶谁是出群雄。”

赵佶很自得地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比。李世民曾在皇城端门处,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是用力张弓,“入彀”就是进入了箭的射程范围。意思是天下贤才都被罗致笼络、为自己所用了。蔡京的题诗更是一通彩虹屁,他说:当今圣明时代,四海八荒宾服,盖过盛唐。李世民的十八学士,和陛下的治世能臣相比,都要贻笑大方呢!

李世民的十八学士里,有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陆德明、孔颖达等名传千古的贤相谋臣和硕彦名儒。赵佶的《文会图》里,不知道都有谁,是不是有蔡京、王黼、朱勔、李彦、童贯、梁师成等“六贼”呢?赵佶的另一幅名作《听琴图》里却很明白,他身穿道服,居中弹琴,两个臣子对坐倾听。下面,我们掌声有请著名道士林灵素来介绍这幅画吧:陛下是上帝之子长生大帝君。左边穿绿袍的,乃是天上“文华吏”下凡的王黼。右边着红袍的,乃是“左元仙伯”降世的蔡京。

赵佶继位之初,调和党争矛盾,尚俭戒奢,做了一些比较开明的事,比如赦免苏东坡等旧党人物,放生内苑豢养的珍禽异兽等等。但没过多久,他就迅速滑向了腐化堕落的深渊。在他的治下,权奸当道,在朝堂里排斥异己,卖官鬻爵,蠹国害民,横征暴敛,无恶不作。蔡京等人还把党争发展到极致,在全国各地竖起“元祐党人碑”,把和自己政见不合或者有私人恩怨的臣子,不管死的活的,列出309人,一律打倒、批臭。宋高宗时,这些党人被改称为“元佑忠贤”,党人子孙更以先祖名列碑上为荣,在自己家里摩刻珍藏。

蔡京曲解《周易》,为赵佶提出了“丰亨豫大”的享乐理论。“丰”和“豫”都是《易经》中的卦名,“丰”的意思是富饶,“豫”的意思是安乐。蔡京又根据《易经》中“丰亨,王假之”、“有大而能谦,必豫”等说法,拼凑出歪理邪说。蔡京还说,《礼记》中有“唯王不会”的话,皇帝消费用不着“会计”,如今太平盛世,您就要及时享乐,这才是顺应天道呢,您就可劲儿造吧!

赵佶本来就是顽主一名,论起玩来那还不是花样翻新。他在宫廷里设立夜市,让宫女们学卓文君“当垆卖酒”,自己装扮成叫花子周游其中,玩角色扮演。后宫佳丽已经上万人,他还觉得不够刺激,专门设立了“行幸局”,时不时偷偷跑出宫禁,到花街柳巷去和名妓李师师幽会。

赵佶在自己画的《芙蓉锦鸡图》上题诗道:“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

《韩诗外传》有云:“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赵佶以五德俱全自许,颇有点乾隆皇帝“十全老人”的自得呢。

一切美好的事物,他都想要,我的、我的,都是我的。

四、玄幻的神位

政和二年 (公元1112年) 正月十六日,皇城上空忽然祥云飘拂,缭绕于端门之上,人们都惊异地抬头仰望,这时又有一群丹顶鹤飞鸣而来,在宫殿上空盘旋翱翔,仿佛和着仙音的节奏一样。两只鹤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鸱吻之上。群鹤在祥云瑞雾盘绕的殿顶逗留,久久不散。后来才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赵佶目睹此景,认为是天降祥瑞,于是将这带有神性的美妙图景精心绘制出来,还题诗纪实。

这幅画太美妙了。赵佶以无人机的视角来平视空中,那雄伟的殿宇只露出殿顶部分,在祥云缭绕之中宛如天上宫阙。上面三分之二都是晴空,飞旋的群鹤姿态百变,灵动如生。鸱吻上的两只鹤,一只矫首回顾,一只婷婷静立,动静各异,和空中翻飞的鹤群互相呼应,尽显构图之美。不知道乾隆皇帝看了,是不是又想拿“位置”说事了?

第二年,赵佶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中到天上见到了太上老君,老君对他说:“汝以宿命,当兴吾教”。政和六年,和尚改道士的林灵素经人推荐来到他身边,一顿云里雾里的神侃,把他给忽悠得舒舒坦坦。林灵素说:“皇上,您梦里去的地方叫神霄府。天有九霄,神霄最高,您是神霄府的神霄玉清王,又名长生大帝君。您是上帝的大儿子,上帝他老人家怜悯人间的苦难,派您下凡做皇帝济世救民呢。当朝蔡京、王黼等各位大臣,都是您天上的仙吏,我也是追随您来一趟的。连您深爱的刘娘娘,也是您神霄府里的九华玉真安妃下凡呢……”

于是赵佶大兴道教,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把如来佛都改叫道家名号“大觉真仙”了。皇家养活的职业道士多达两万多人。

宋代的好几个皇帝都为生不出儿子发愁。道士刘混康向赵佶进献“广嗣之法”,说是开封地势太平坦了,阳气不足,要改变京城风水格局,在城东北叠石筑山,才能多子多福。这也正中赵佶下怀,他本来就想为自己营造一个洞天福地呢。于是,比圆明园有过之而无比不及的艮岳动工了。

这座艮岳,周长十余里,最高峰九十步,用的假山石全是从各地运来的玲珑怪石。赵佶把山水画论的构图之美运用到造园之中,堆山叠石、引水凿池,极人间之富丽,相天上之阆苑,美轮美奂,无可比拟。宋人张淏赞叹道:“奇花美木,珍禽异兽,莫不毕集。飞楼杰观,雄伟瑰丽,极于此矣”。赵佶亲自撰写《艮岳记》,称艮岳“真天造地设,神谋化力,非人所能为者”。

为了修这座园子,“自政和讫靖康,积累十余年,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斯,楼台亭馆,虽略如前所记,而月增日益,殆不可以数计。宣和五年,朱勔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拆闸,数月乃至,赐号‘昭功敷庆神运石’。”

园中美女穿梭,莺声燕语,无限旖旎。赵佶还让人研究出“高科技手段”人工造云,制造出仙气飘飘的神奇效果。赵佶徘徊其中,可能真的产生出自己就是天上那个什么帝君的错觉。

修艮岳催生了臭名昭著的“花石纲”,“致四方珍禽奇兽,动以亿计,犹以为未也。”贪官蠹吏们借机中饱私囊,王黼和自称苏东坡私生子的宦官梁师成主导这件事,于是“四方珍异之物充牣于二人之家,而入尚方者才十一。”敲骨吸髓式的压榨使得天怒人怨,方腊在富庶的江南起义,宋朝因此国力凋敝,日渐衰亡。

艮岳这座用无数人力物力堆筑而成的人间仙山,刚刚修成5年,就灰飞烟灭了。1126年正月,金军长驱直入,围困开封,赵佶匆忙把皇位传给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当时正值天寒地冻,城中百姓无以为炊,钦宗就下令拆毁艮岳中的宫阙当柴烧。金军敲诈了一笔巨款退走之后,到了11月卷土重来,再次围城。为了御敌,“钦宗命取山禽水鸟十余万,尽投之汴河,听其所之。拆屋为薪,凿石为炮,伐竹为篦篱,又取大鹿数千头,悉杀之以啖卫士云。” 花费巨资运来的奇石,最后竟然做了炮灰。

元人郝经有诗叹道:“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

五、惨淡的失位

靖康二年(1127年)4月1日,金兵押着大批俘虏和战利品启程北归。赵佶、赵桓以及他们的皇后、嫔妃、皇子、公主(帝姬)、亲王、宗室、外戚和朝廷大臣,还有工匠、厨师和娼优等各色人等都被掳走。这时候,赵佶还身穿道袍,头戴道冠呢。神奇的下凡神君啊,就这样被驱赶牛羊一样押送北上。

北行途中,他看到了北方晚开的杏花,心情凄婉哀怨,写了一首《燕山亭》词: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有心情填词,不知道他想不想画画。也是杏花啊,曾以富丽雅洁的姿态,呈现在他的妙笔之下,那是一幅《杏花鹦鹉图》。画上,一只五彩鹦鹉站立在杏花枝头,杏花灼灼开放,素洁中透着淡淡的粉红,一派生机盎然。鹦鹉羽翼焕然,安闲地凝伫,像是就等着赵佶给他写真。赵佶还在画上题字:“五色鹦鹉,来自岭表,养之禁御,驯服可爱,飞鸣自适,往来于苑囿间。方中春,繁杏遍开,翔翥其上,雅诧容与,自有一种态度”。

那是多么逍遥的鹦鹉,多么旖旎的杏花啊。如今的杏花,却只能在无情的风雨中,凋零在泥淖之中。

到了金国首都会宁府,赵佶和赵桓被迫参加献俘仪式,被扒去上衣,半裸着到金人的宗庙行“牵羊礼”。金人还给他们授予了污辱性封号:赵佶是“昏德公”,赵桓是“重昏侯”。他们的嫔妃、女儿,许多被分配给将领们享用,还有300余人被送到“浣衣院”,做了金兵的“慰安妇”。

赵佶最后被关押到五国城,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依兰县。在被囚禁了9年之后,1135年6月5日,54岁的赵佶魂归离恨天。

《宋史》中总结宋徽宗亡国的原因:“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狷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逸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

元代宰相脱脱感慨道:“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谁不想让美的事物在自己身边永恒陪伴?谁不想让自己对美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我们都是三千大千中的恒河之沙,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即便你天赋异禀,即便你君临天下,也不是真正的主宰者。所以,赵佶营造的美妙画卷里,自觉不自觉中,萦回着哀婉和怅惘。

他想留住那些美好,他幻想着自己就是那个主宰一切的真神,处在掌握万物枢机的位置,最后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珍爱的一切被粉碎,在想都不敢想的,最屈辱、最荒寒、最凄凉的状态下,郁郁而终。

最后,还得请弹幕鼻祖出场。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游北海,在琼岛上看到了一块来自开封的艮岳遗石,名为“昆仑石”,他摩挲良久,在上面留下了对赵佶往事的感怀:“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