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昌陆的头像

汪昌陆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04
分享

“裙钗一二可齐家”浅析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金紫万千”则是指济济朝堂的文武百官。“裙钗”是旧时妇女的服饰,借指妇女。“齐家”就是治家,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此联意为朝廷大堂上的文武百官,这些人尸位素餐,不作为或乱作为,没有一个是治国贤才,如果注重教育培养,少数女性也是可以像男子一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曹公为啥用此联作为第十三回结语?有何深意?一部《红楼梦》,呕心血,濡大笔,要使“闺阁昭传”,写出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为的是“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这正如贾宝玉发表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宣言一样。关爱青春女性,在当时那样的封建社会,一个男权社会,妇女整个是被压抑,处在男权社会边缘的,曹公看重青春女性生命价值的观点,是很新颖的,更是难能可贵的。“巾帼不让须眉”“裙钗可齐家”的事例在小说中比比皆是。

以“能”理家。王熙凤在学识上只是在管家的过程中识得了几个字而已,但她能力非凡。贾珍一句话说得明白“大妹妹小时候玩笑着就杀伐决断”,可见其干练、魄力和胆识,小小年纪就成为荣国府的大内总管。在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她理家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她精心梳理了宁国府的积弊:“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要想治理好宁国府,必须对症下药,她根据在荣国府治家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开出了系列“治病”良方,并坚持贯彻执行。一是用制度管事,上任伊始,王熙凤就认识到“游戏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处罚一迟到者,收到“杀一儆百”效果,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合族上下无不称叹者”,至此“有脸者服钤束,无脸者求上进”;二是实行定额管理,她改革了贾府的“旧例”,建立了新的“财务定额制度”,并遵照执行,宁国府里开支大大减少,缓解了贾府因修建大观园后财务困窘的局面;三是实行预算管理,她上任之初,便命丫环彩明订造账册“作好估计”,兼要家仆拿花名册来查看,以弄清家底。在发放实物时,也是“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需用过度”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四是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宁国府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根据举办丧事和家务活动的各项任务加以分类,并按任务大小实行定员,以四人到四十人为一组,各组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岗位责任制的实施可谓立竿见影,“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的状况不复存在;五是内部监督,授权和审核这两项大权由她亲自掌握,执行、记录和保管这些不相容的需要相互牵制的职务由不同的下人担任,这样采购的财务控制非常严密,因此宁国府下人们不敢再“滥支冒领”。

有人认为尤氏是一个没什么能耐的人,只知道一味顺从贾珍,是个性格懦弱之人。实际上,尤氏是一个很有智慧,很会理家之人。在贾敬去世后,尤氏为其操办丧事,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急事速办,要事慎办,各方周全,俱无疏漏。尤氏在处理事情时刚柔并济,识大体明大理。当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禀报贾敬凶信时,尤氏的第一反应就是“命人先到玄真观将所有的道士锁了起来,等大爷来家审问。”尤氏坐车出城来到观里,众道士慌的进行解释。“尤氏也不听,只命锁着,等贾珍来发放,且命人去飞马报信。”并安排人将自己继母接来在宁府看家。尤氏在逆境中,头脑清醒,沉着稳定。贾珍听了尤氏的安排,赞称不绝。就连曹公都对其一人理家给予肯定,以“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作为回目予以褒扬。

以“才”治家。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贾府的几位姑娘在才华和学识方面,探春是最拔尖的。她的才华主要表现在第五十五、五十六回,在“查例”论理、对待生母赵姨娘、免除学里公费、废除了姑娘们月钱的基础上,深入大管家赖大家进行调研取经,经过一番考察后得到启发,积极推行承包责任制,然后又进一步向李纨、宝钗等阐明这样改革的四大好处: “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人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在大家支持下,出台改革方案,将大观园进行发包,“放之以权、动之以利” 为指导方针的大观园改革意见,在贾探春的策划和推动下推开了。

林黛玉除了诗词、女红外,还有管理和理家之才。你看,潇湘馆被看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与动物及自然和谐共生,与丫鬟紫鹃情同手足。林黛玉虽不管事,但坚决支持探春的改革,她对贾府进少出多的将来有所担忧。第六十二回,林黛玉和贾宝玉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说笑去了。宝黛审视未来的眼界,高下立判。

以“情”顾家。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后来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建造了大观园。看到大观园,元春暗叹过于奢华。石牌坊上“天仙宝境”四字十分醒眼,贾妃忙命换成“省亲别墅”四字,“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又劝:“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她深知“树大招风”“臣不得越君”的道理,要求贾府时时注意,处处低调。元春的命运关乎贾府兴衰,归省后,又回到了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身在曹营心在汉”,始终眷顾着家,怕大观园空置、荒废,就命众姊妹及宝玉进住大观园。元春对宝玉的教育也非常关心,在宝玉三四岁时,手引口传,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虽在宫中,她时刻不“忘家”,在钗黛之争中,元春她曾利用端午节礼单和清虚观打醮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对家庭前途的担忧。可谓“居庙堂之高还忧其家”,其情可叹!

以“梦”挽家。秦可卿谐“情可亲”,被贾母赞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可惜年轻早逝。秦可卿在临死前,托梦给红尘知己王熙凤,一针见血地指出贾府存在两大弊病,一是祭祀无固定供给,二是家塾无专项经费。这两点看似平淡,实则切中要害。祭祀不能延续,则族亡,而家塾则是关系贾府兴衰的问题,只要子孙教育得到保证,家族兴旺就有希望。因此,秦氏对凤姐建议:“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这站位是何等之高,何等的大见识、大智慧,不光赦、政、邢、王、贾珍、尤氏想不到,就是连智慧超群的王熙凤、贾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以说这是挽家齐家的长治久安之策。

以“礼”统家。贾家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贾母是贾府的太上皇,是德高望重之人。她深知这样的大家族,没有礼仪不行,她用“礼”紧紧地把大家团结在自己周围。一眼望去,偌大贾府并不混乱,主子彬彬有礼,奴才各司其职。林黛玉和刘姥姥初进贾府时,都被贾府井然有序的宏大气势所震慑,刘姥姥跟王熙凤说:“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贾府实行晨昏定省,第二十四回,贾赦生病,贾母让贾宝玉代她去问候。即使贾母不在场的情况下,贾赦、邢夫人也要向贾母先请安,后接受宝玉请安。从第四十回贾母两宴大观园、第五十三回贾府的新年宴会及除夕祭祖、第五十四回荣国府元宵夜宴可以看出,贾母是以“礼”、以“规矩”把大家统一起来,团聚在一起,饮酒作乐、猜拳作诗、击鼓传花、讲故事讲笑话等,其乐融融,在娱乐中达到齐家的目的。

以“恩”报家。刘姥姥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村妪,可以说是位资深的裙钗。她是最先出场,也是重要的收场人物。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几经周折,因缘际会,刘姥姥就见着了“真佛”凤姐,还得到了二十两救济钱,这对于青黄不接的刘姥姥来说简直雪中送炭,是“救命钱”,为女儿、女婿好好的持了一回家。第二年,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因家里粮食瓜菜丰收,就急着送一些给贾府尝鲜,这次进大观园,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们,也得到了众人喜爱。八十回后,当繁华落尽,贾府衰落,凤姐却无能为力保全自己唯一的女儿,她一贯夸耀的娘家人忘仁负义无人伸援手救助巧姐,众叛亲离之际,凤姐才明白只有刘姥姥可以托付,只有受过贾府一点点恩惠的毫无血缘的刘姥姥,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救出巧姐,最终安全地救出了巧姐。

说到以“恩”报家,不得不说说小红。小红是红楼梦中一个小人物,三等丫环,原名林红玉。小红对贾府的败落早有感悟,她对坠儿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后与贾芸私定终生,脱离了贾府。最后在贾府败落之时与贾芸还设法探望甚至搭救过宝玉、凤姐。曹公让她两次上了回目,那八十回后她不可能没戏,脂砚斋一条批语就说:“余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小红与贾芸在贾府“树倒猢狲散”以后,到狱神庙里,去安慰被逮入狱的宝玉,既然到狱神庙慰宝玉,应该也慰凤姐,体现出助人于危难的勇气和感恩报家的情怀。

自古豪杰有万千,谁说女子不如男?心较比干多一窍,万般柔肠能齐家。曹公描绘了一个个裙钗齐家的精彩绝伦的场景、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在妇女能顶半边天和家风建设风行的今天,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