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的八天长假,于新媒体从业者而言,更像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间隙。不必说高速上那口拥堵的“免费鸳鸯锅”,单是零碎的假期,便让人没了远游的兴致。文友发来句杜甫的“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调侃,倒让我豁然——不如索性做个“守城客”,在熟悉的扬州城里,寻些不寻常的节日滋味。
轮班结束的午后,第一站便奔了东关街。都说这里“最扬州”,这份“最”,一半是满街的维扬烟火,一半是挡不住的热闹。平日里双休已人头攒动,到了“双节”,更是挤得连青石板的缝隙都快看不见。可游人偏就乐此不疲,大抵是扬州早没了“烟花三月”的局限,四季皆有景致;更因这座城总把游客往心坎里宠——外地游客凭身份证就能免费坐公交逛遍景点,机关大院的停车场对异乡车辆敞开大门,连市政府食堂都推出28元的维扬套餐,四菜一汤配杂粮,实惠得让本地人都羡慕。曾见陕西母女花56元点了八道菜,打包时笑得眉眼弯弯;也见山东车主驶出大院时,对着执勤人员竖起大拇指,那一下,比任何宣传都鲜活。
东关街的妙,在于新旧总掺得恰到好处。1000多米的条石路,踩上去还是晚清盐道的厚重,两旁既有卖了上百年的老字号酱菜,也有摆着潮玩手办的新铺子;刚闻过传统糖画的甜香,转身就撞见非遗传承人演示漆器镶嵌。最有意思的是长乐客栈旁那幅画,一半置在墙上,一半斜倚地面,上半幅是古雅的长袖善舞图,下半幅镂空处竟有位姑娘翩然起舞,真真假假叠在一起,引得游人纷纷举着手机拍照,倒成了街上一道新风景。
从东关街出来,我不自觉就往瘦西湖的方向走去。“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这句子念了多年,可每次来还是会被惊艳。五亭桥的月影、“一夜造塔”的传说固然动人,但我最偏爱熙春台。登临二楼凭窗东望,五亭桥、白塔、画舫尽收眼底,清末江湘岚写的楹联就立在窗下:“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再经启功先生的瘦金体一笔,连风里都飘着文气,也难怪网友叫它“天下第一窗”。去年夏天曾陪上海作家郁林兴、客居无锡作家徐树建在此小坐,琴声伴着湖风,后来索性乘了游船,听船娘哼着小调,尘世的烦忧好像都随波漂走了。如今见游客排着队候船,想来他们也能寻到这份闲逸。
在凫庄撞见浙江李先生时,这份闲逸忽然沉了些。他正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年迈的母亲,两人慢慢看着湖里的游船,轻声说着话。那画面像根细针,猝不及防扎进心里——母亲生前总说“想看看北京天安门”,又总补一句“你们忙,电视上看看就够了”。我知道她想去毛主席纪念堂,满口应着“等有空就去”,可“有空”总被推到明天,直到疫情前父母查出重症,三年奔波后,他们终究没能等到摘下口罩的那天。这份遗憾像块石头压在心底,看着李先生的背影,只剩满心羡慕——原来“孝亲”从不是等出来的,趁人还在,多陪一程才是真的。
平复了心情,接着往皮市街去。比起东关街的热闹,这里更像扬州的慢生活底色。走在巷子里,连时间都像慢了半拍,外地青年围着写满扬州话的背景墙打卡,“刮刮叫”“乖乖隆地咚”的笑声此起彼伏,同行的驴友催着“再不走就‘黑漆麻乌’了”,惹得众人笑成一团。拐进边城书店,旧书的油墨香扑面而来,店名总让我想起沈从文的《边城》,翠翠的纯粹、傩送的执着,那些人性里的微光,倒和这街的气质很像。累了就坐在路边的椅子上,看店家热情地招呼客人,或是去芍药园子听段扬州小调;馋了就买个草炉烧饼,咬一口酥得掉渣,再配碗饺面,连日子都变得熨帖。离书店不远就是朱自清故居,先生的 “傲骨凌千秋”就刻在门楣上,站在门口望一眼,心里都多了份庄重。
傍晚选了家靠城河的小炒店,点了青椒炒肉丝、韭菜炒鸡蛋,再加份毛豆烧鸡公,切两只高邮咸鸭蛋,文友还特意要了碟“炸弯的花生”——其实是腰果,我们总爱这么调侃。酒选了“太白”,据说李白和孟浩然当年“烟花三月下扬州”,喝的就是这种酒。几杯下肚,脚步也软了,不知不觉走到广陵路的苏北电影院,这影院和新中国同岁,正巧在上映《精武门》,还是小时候看的老片子,进去坐了会儿,满场的笑声里,全是童年的回忆。
后来又去了何园。“晚清第一园”的气派果然名不虚传,墙上的何氏家风家训,字里行间都是家族传承的智慧。最让我流连的是片石山房,那是扬州八怪开山鼻祖石涛的手笔,号称“人间孤本”,站在假山下看“镜花水月”的奇观,不得不叹服前辈的巧思。从何园出来,顺着丁家湾走到南河下街区,一路西行至四岸公所,广陵有盐历史文化街区还保留着贾氏盐宅的旧貌,却又添了些00后的潮玩店,老建筑里藏着新活力。再往东拐就是二分明月楼,清代的建筑满是“月亮”元素,伴月亭、迎月楼错落有致,最妙的是“旱园水做”,用黄石假山、卵石铺地营造出“无水似有水”的意境,楼名取自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早些年随作协采风匆匆而过,这次细细品来,才懂其中韵味。
扬州的景点其实“看不完,根本看不完”。个园的竹、大明寺的钟声、瓜洲古渡的金戈铁马、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沧桑,我大多是陪客人去的,走马观花似的,连细节都没看清。如今自己慢慢逛才明白,要读懂这座城,靠的不是打卡清单,而是沉浸式的感受——听一段评话,尝一口早茶,甚至只是在巷子里走一走,都能触摸到它的肌理。
作为土生土长扬州人,这场假期漫游倒像场“补课”,补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补那些藏在砖瓦里的故事。若你也想读懂扬州,不必等长假,偷个闲就好。我在扬州等风也等你,煮一壶清茶,咱们慢慢聊,慢慢品读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