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与两位文友围炉而坐,闲谈间,暮色悄然漫过窗棂。谈及当下读书写作之人如春日新笋般破土而出,欣喜之余,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本土省作协主席——那位茅奖鲁奖双冠得主在家乡座谈时的一番感慨。
这片素有“文学之乡”“文化名城”美誉的土地,恰似浸润于千年文脉清泉之中的璞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痕,或于街巷吟诗作对,或在湖荡挥毫泼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值得一提的是,此地四位本土作家,五次斩获鲁迅文学奖,一次荣获茅盾文学奖,如此斐然成绩,在全国县级市中绝无仅有,他们已然成为本土文学的标杆人物。然而,岁月悠悠,白发悄然爬上鬓角。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三十年、六十年,乃至更遥远的时光长河,那位茅奖鲁奖双冠得主曾在座谈会上叹息:“我们耗费三十年捧回这些奖项,可往后谁能扛起这杆文学大旗?”此言一出,座谈会上众人皆陷入沉思,空气仿佛瞬间凝固,唯有笔尖摩挲纸面的沙沙声,似在无声寻觅答案。
如今,读书写作的浪潮汹涌澎湃。自媒体、公众号如繁星般点亮夜空,国家级刊物的原创平台也敞开怀抱,为文学爱好者搭建起展示自我的广阔桥梁。文字的繁花在屏幕与纸页间竞相绽放,有人描摹市井巷陌的烟火日常,有人勾勒山河壮丽的诗意画卷,有人追忆童年的斑驳光影,有人畅想未来的奇幻图景。但繁花虽美,却也良莠不齐。不过,这并非我们过分苛责的理由。毕竟,能拿起笔,将心中所想化为文字,无论是稚嫩的尝试,还是成熟的表达,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记录,是用文字叩响未来之门的勇敢探索。
作品数量呈井喷之势,“作家”名号也随之遍地开花。走在街头巷尾,时不时便能听闻某人自称“著名作家”。部分创作者仅凭借在地方报刊副刊发表的几篇散文,或是通过自费出版装帧精美的长篇小说、文集,便以“著名作家”自居。这样的现象,折射出当下文学创作环境中对名号认定追逐的某些浮躁倾向。
当下,众多自媒体与公众号如磁石般吸引着大批文学爱好者。作品一经发布,点赞数便成了众人追捧的“标尺”,甚至衍生出各类排名榜单。那密密麻麻的点赞,恰似清晨朋友圈里机械的问候,大多只是随手轻点的社交礼仪,鲜少蕴含对文字的深度思索。创作者真正应当追求的,应是扎实的阅读量,而非空洞的点击率——比起数字的堆砌,更应期盼收获尖锐的批评与诚恳的建议,让文字在打磨中重焕生机。
然而,前几年曾发生过这样的现象:在文学爱好者的群聊中,时常上演荒诞“闹剧”。这里本应是思想碰撞的园地,却沦为“武打片”片场。部分参与者听不得半句逆耳之言,一旦收到批评,情绪便如刺猬竖起尖刺,从冷嘲热讽升级至恶语相向。更有甚者,将家长里短、琐碎纷争卷入其中,让纯粹的创作研讨氛围变得支离破碎,交流也逐渐偏离正轨。
反观已成立十年之久的毕飞宇工作室,恰似文学界的一股清流。那里立有铁律:研讨会上杜绝溢美之词,唯有犀利的批评掷地有声。研讨者们化身“铁面包公”,从情节架构到遣词造句,将作品的瑕疵一一剖析,常批得作者额头沁汗、后背发凉。但正是在这般“不留情面”的淬炼中,文字得以褪去粗糙,显露出璞玉的光泽。连成名已久的作家都甘愿在这样的“熔炉”中锻造自我,作为文学爱好者,又怎能不从中汲取养分,以谦逊之心打磨自己的创作之路?
真正的著名作家,绝非徒有虚名,而是文学星空里永恒闪耀的星辰。回望历史长河,四大名著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至今仍被人们捧读,字里行间藏尽人生百态、世间沧桑,它们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瑰宝,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后,近代文学史上,鲁迅以如椽巨笔揭露社会痼疾,其深刻笔触与高尚人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旗帜;巴金以《家》《春》《秋》书写时代洪流中的青春与挣扎,茅盾用《子夜》勾勒旧中国的经济画卷,沈从文借《边城》描绘湘西世界的纯净美好;路遥英年早逝却以《平凡的世界》细致描绘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挣扎,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时代悲歌……这些已故的文学巨匠,用不朽的文字跨越时空,直击人心,成为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丰碑。
而在当代文坛,依然活跃着一批真正的文学大家。他们深耕创作,以作品展现时代风貌。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畅销千万册,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引发广泛共鸣;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解构乡土中国,作品充满独特魅力;贾平凹扎根乡土与城市题材,《秦腔》《废都》等作品刻画社会肌理与人性幽微。同时,他们还积极承担文学传承使命,如毕飞宇通过工作室,以犀利批评和严谨态度培育新人。这些作家用行动证明,唯有扎根时代、坚守匠心,才能担起“著名”二字。
曾与一位茅奖作家在茶香氤氲中长谈。他神色庄重,目光深邃,直言:“如今我的作品看似备受追捧,但我心里清楚,若想称得上真正的力作,得看五十年、一百年后,它们是否还能鲜活地留在读者心中。现在的我,不过是比旁人多花了些功夫罢了。”这番话语,没有丝毫炫耀之意,唯有对文学的敬畏与谦逊。这般清醒的认知,这般严谨的态度,分明就是迈向文学巅峰的通行证。
再看部分因网而红的“著名作家”,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钟山》等权威文学杂志上难觅其踪迹。在消费主义与网络文化的双重影响下,部分创作者受商业利益和快餐文化驱动,追求短平快的创作方式,忽视文学内涵挖掘;而大众阅读倾向于轻松娱乐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风气。从长远看,这种现象冲击了传统文学创作观念,可能导致文学市场结构失衡,使真正有深度的作品面临边缘化风险。不过,也应看到他们也能在语言表达、叙事节奏上的创新探索。我们既要警惕文学创作过度商业化的倾向,也需以更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创作形态,引导其向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方向发展。
或许有人会说我这番评价有失偏颇,但文学本就需要真诚的探讨与反思。我承认,部分网红作家在文字技巧上确有长处,但在对待文学的态度与追求上,他们与真正的文学大家仍有差距。文学是一片净土,需要我们怀着赤子之心,用一生的时光去耕耘、去守护,而不是将其当作追名逐利的工具。
窗外夜色渐深,月光洒落案头稿纸,泛起一片银白。愿更多写作者能静下心来,在文学之路上踏实前行,用真正有分量的作品,为自己正名,为文学长河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