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父亲节,社交平台上关于父亲的话题便热闹起来。昨日,这热闹更是到了顶峰,朋友圈里满是写父亲的文章、短语,祝福消息不断,手机提示音一声接着一声,没个停。
刷朋友圈时,瞧见老王发感慨:“少年不懂《背影》,读懂《背影》已不再年少。”我忍不住在评论区留言应和。没多会儿,老王就私信来了。平日里,我们常在朋友圈、公众号分享自己写的短文,渐渐成了彼此文章的“头号读者”,还总互相评论,算得上是投缘的文友。借着这话题,我俩便聊得热乎起来。
我先开了口:“老王,你这话可说到我心坎上了。我还记得高中第一节语文课就学的《背影》。那时候囫囵看了一遍,就觉得文字还行,压根没往心里去。哪能想到,后来经历了些事儿,才明白里头藏着父亲实打实的爱。”
老王性子急,马上问道:“后来我才知道背后还有朱自清和他父亲朱鸿钧的事儿,你给我仔细说说?”
我便讲起来:“朱鸿钧那会儿在徐州做事,家里原本也算和睦。可时代变了,新思潮一股脑儿涌来,冲得传统观念直晃悠,父子俩的想法慢慢就不一样了。朱自清在北大接触了新思想,一门心思想追求平等、独立,盼着能自由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朱鸿钧呢,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觉着自己当父亲的,就该对儿子的人生、经济啥的都管着。
这观念上的差别,在处理一些家里事儿的时候就闹出了矛盾。好比朱自清找工作和管钱这事儿,朱鸿钧想让儿子按自己规划的路走,找个安稳工作,把一部分收入交给家里,好维持体面。可朱自清有自己的主意,想自己决定干啥工作,钱也想自己多支配些,用来学习、交朋友。这么一来,父子俩没少闹别扭,家里的气氛也变得有些压抑。”
老王皱着眉叹了口气:“观念不一样,确实容易起争执。朱自清当时啥想法?”
我接着说:“朱自清心里头纠结得很。一边尊重父亲,知道父亲是为他和家里好;另一边又想挣脱这些束缚,去追自己的理想。这种矛盾劲儿,让他在父亲面前常常有话也说不出口。在家里,父子俩说话都得小心翼翼的,有时候为点小事还能吵起来,他心里头苦闷得很。”
老王感慨道:“想法不同,难办呐。那后来呢?矛盾咋化解的?”
我解释说:“后来朱鸿钧丢了官职,家里经济一下子就紧张了。朱自清看着父亲为了养家四处奔波,却有些力不从心,心里头酸酸的。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啥营生都去试,虽说还坚持自己的老观念,可行动上不知不觉也开始让步了。
这时候,朱自清收到父亲写的信,信里说得诚恳,又是担心自己身体,又是念叨儿子。就这么一封信,把朱自清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他才明白,父亲哪怕想法守旧,对他的爱却从来没变过。父亲那些要求,说到底也是为了扛起家庭的责任,盼着他有个好前程。
回想起以前,父亲在生活里也没少照顾他,那些琐碎又温暖的片段一下子都冒了出来。就像《背影》里,父亲翻过月台给他买橘子的场景,看着笨手笨脚的,里头全是疼爱。从那以后,朱自清对父亲的埋怨渐渐没了,剩下的只有理解和愧疚。”
老王点点头:“唉,人呐,就是得经历过才懂。自己在生活里摸爬滚打,当了父亲后,才晓得父亲的爱都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再读《背影》里‘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就这么一句简单话,满是父亲的关怀。”
我深有同感:“可不是嘛,还有‘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以前觉着这没啥特别,现在再看,这普普通通的动作里全是父亲对孩子的宠爱,这些橘子就像父亲的爱,一股脑儿全给了孩子。”
老王接着说:“现在重读《背影》,以前觉着平平常常的文字,都变得不一样了。以前体会不到的感情,现在都能感受到了。”
我也叹了口气:“是啊,年轻时候读不懂《背影》,等读懂了,咱们都不再是少年了。就说那年清明,祭祖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我看着父亲慢慢嚼着那盘河蚌烧青菜,手微微发颤,头发花白,腰也弯了。他牙齿不好,吃菜都费劲,可还是吃得认真。这盘菜带着家里的味道,也藏着我们对他的关心。
午饭后,我提议带父亲去新开的汗蒸馆,想让师傅给他揉揉筋骨,还留了张卡方便他以后去。父亲一听,直摇头,说浪费钱。我和儿子软磨硬泡,他才勉强答应。
一进浴室,父亲像个不自在的孩子,局促得很。我搀着他,给他冲洗身子。手碰到他那粗糙得像老树皮的皮肤,眼泪忍不住就下来了。曾经硬朗的父亲,如今被岁月磨成了这般模样。
到了推拿室,师傅的手刚碰到父亲的腰,他身子猛地一缩。父亲说起腰疼的老毛病,说以前为了供我们上学,白天在地里忙活,晚上还去逮鱼卖钱,落下了病根。我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跟他去逮鱼的情景,月光下,他弓着腰撒网,身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全是生活的艰辛。
在休息大厅,父亲和我唠起家常,说看着我们日子过得好,他心里就踏实,还想着存钱给孙子上大学,盼着我们没啥事就多回家聚聚。
后来父亲上了年纪,还骑着三轮车送货。有一回为了躲货车,连人带车翻进了河里。可没几天,他又弄来一辆三轮车接着干。他干活实在,收费又低,找他送货的人不少,可有时候别人少给点钱,他也不计较。每次拿到钱,就仔细把皱巴巴的钞票抚平、叠好,塞进贴身的衣兜。
直到去年夏天,父亲中暑了,从那以后才不再骑车送货。如今他八十二岁,得了老年痴呆,耳朵也背了,跟外界交流少了。三弟常带他去大众浴室泡澡,每次泡着澡,他嘟囔一句“舒服”,听着让我心里又暖又酸。他每天都要扫地,那沙沙的扫地声,就像是他和日子的对话。
经历了这些,我越发懂得父爱的深厚,也更珍惜陪父亲的日子。就像读懂了《背影》,才知道父子情在岁月里的分量。
老王轻轻叹了口气:“是啊,也正因为这样,才更晓得父爱的珍贵。咱们都得好好待身边的父亲。”
我应道:“没错,盼着天下的父亲都能被好好照顾。这父爱啊,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回味。古人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父子之间的情分,到底是血浓于水,断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