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海云的头像

王海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4
分享

对月饮

月明星稀,夜静风清。

中秋之夜,案头置一杯酒,杯中盛半盏月,对月举杯,酒液滑过舌尖,酒香静静地飘飞在夜色里……

诚然,尘世喧嚣,人生纷扰,若能做到望月思静,见月举杯,心境平和,万事皆淡然处之,那么人生定是处处皆禅意了。

古人亦爱对月而饮,其空灵境界着实令人神往。翻阅古籍经卷,看到古代的诸多文人墨客、隐士贤达,在夜色中悠然举杯,对月而饮,便觉得人生理应如此超脱自在。不必困于俗务,不必汲汲营营,月下把酒,享片刻之宁静,其中的澄澈和空灵,实在难以对外人道也。

唐代向来诗意盎然,雅士辈出。若说对月而饮的极致之境,当属诗仙李白。某日夜里,一轮明月如银盘一样悬于天空,李白一个人呆在屋里,案上空空,只余一盏孤灯,难免觉出几分冷清。于是,他提壶执杯,缓步走到院中,月光早已铺满庭阶,院中的牡丹开得正盛。他立于花间,正要一饮而尽,抬眼望见天空的明月,忽然生出奇思:这般良夜,何不邀月共饮?于是,他举杯朝向明月,又瞧了瞧地上自己的影子,竟觉此刻有“三人”相伴 ——明月为友,影子为侣,原本孤独冷清的月夜,瞬间变得情趣盎然。酒入愁肠,诗意便涌了上来,于是便有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千古绝唱。这般孤独里透着的豪放,清冷中藏着的洒脱,大概唯有李白才能品出其中真味。

唐人诗集中,还记着一则关于“对月饮”的逸事,读来满是意趣。有一僧人名唤慧远,不喜尘世纷扰,便在深山之中修了一间小屋,屋前摆一方石台。每到秋夜,明月高悬山巅,清辉漫过松林之时,慧远便会在石台上摆一壶薄酒、几碟素食,邀几位友人前来小饮。他们约定,饮酒时谁先看见月影里的玉兔,谁便要饮尽杯中之酒。某夜,众人围坐石台,正静赏月色之时,忽然飘来一朵浮云,遮住了半轮明月,片刻后云散而去,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座中一人惊喜地看到了月影中的玉兔,于是众人皆认罚而畅饮一杯。之后,众人将此次聚会称为“对月饮”。读罢此故事,顿感意趣无穷,心生羡慕。

北宋诗人林逋居士,素有北宋第一“宅男”之称,是世间少有的清逸脱俗之人。据诸多记载,他隐居于西湖孤山,不仕不娶,只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每到梅花绽放时,便终日与梅相伴。若有客至,家童便放鹤为信,他见鹤飞便知有客要来。每至月夜,林逋便在梅树下摆上酒具,独自对月而饮。月光透过梅枝缝隙,洒下斑驳光影,落在他的衣上、杯里。梅花的暗香伴着夜风浮动,丝丝缕缕钻进鼻腔。他就那样独自坐着,时而举杯与梅对酌,时而举杯对月相望,沉醉其中,不知魏晋。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里,他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佳句。此时,万籁俱寂,唯有明月高悬,梅花轻颤,他那颗宁静的心,不染半点尘埃,着实令人赞叹。

今夜,夜凉如水,窗外繁星点点,明月依旧高悬于天际,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桌上的茶香袅袅升起,与月光交织在一起。忽然想起那些如古人般清心寡欲的人,他们或许也在某个宁静的时光里,对着明月举杯,任月光落满衣襟,任酒香缠绕指尖,将片刻的美好,酿成了一段段如月光般纯净的记忆,藏在岁月深处。

禅宗大师曾言,对月而饮之时,切勿说任何贪嗔痴妄之语,因为这是月神最为厌恶的。宁可默默无言,也不要妄言扰之,以免惹得月神不悦,辜负了这良辰美景。

《心经》有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我们举杯对月而饮之时,即便一句话也不说,月亮也是能会意的。它像一位心有灵犀的挚友,懂我们的欢喜,更懂我们的怅然。

2024年9月9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