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慧春的头像

王慧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08
分享

诗意永存

《长安三万里》,是中国影史上最长的历史动画电影,那些小时候背过的诗句一幕一幕地呈现,李白、高适、杜甫……一个个诗人的名字化作鲜活的身影,带着他们的豪情壮志与人生失意,在银幕上翩然起舞。它用视觉的美感带我们梦回大唐盛世,它用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哲理。

900首诗篇,句句皆人生。李白,出身于富商之家,5岁诵六甲,10岁通百家,自幼胸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24岁寻求仕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5岁辞亲远游,半夜望月思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度困顿于商人之子的身份无缘科举,只好一路找高人举荐,但处处碰壁,扬州数年大梦一场 ,“美人一笑千黄金,垂罗舞纱扬胡音”。父亲壮年而逝,家道中落,27岁为仕途入赘大户许家,30岁结识好友孟浩然,与君黄鹤楼一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2岁从洛阳经南阳返回安陆,送友人入蜀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42岁经玉真公主和贺之章举荐,迎来命运的转折,“仰天长笑出门出,我辈岂是蓬蒿人。”终于走上了仕途,侍奉君王左右,奉诏赋诗,“云想衣裳花想月,春风拂槛露华浓”。在大唐,诗歌是流芳百世的精魂,李白是万众瞩目的一面旗帜。43岁厌倦文人生活赐金放还,到洛阳知遇杜甫,李杜二人结伴到河南拜见高适后,李白到齐州求仙问道,44岁成为道士,“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携第二任妻子南下避乱,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误入永王叛军,受牵连被贬,“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后在流放途中重获自由,喜不自禁、墨笔一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62岁,魂归九天,晚景凄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潇洒一生,揽尽祖国锦绣河山,他用诗歌说尽中华大唐盛世,他的豪情阅千年,照万世,他是中国文化星空中那颗永不熄灭的明星。但他也是个郁郁不得志的普通人,年少时从夜夜笙歌走向朝堂,妄图以一腔热血和满腹才华报效国家,奈何天不遂人愿,只得作罢,又做回纵情山水的青莲居士。出世、入世、再出世,恍惚间就蹉跎了一生,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不信,你看李白。

一生书诗韵,时事涵哲理。高适,盛唐时期落魄的官三代,公元723年,他满怀壮志西入长安,本以为凭借祖上的一丝荣光,能获得他人的举荐,却屡次受阻,最后沦落到给妇人舞枪的地步。理想与现实碰撞,初出茅庐便碎了一地,眼见官二代们奢华豪放,“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深感长安的浮华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回到商丘梁园,投身于读书务农,科举之路已不再通行,改行参军,混迹在幽州节度使张守辉的军中。公元738年,唐军与契丹交战,先胜后败,数万唐军丧生,他面对苍桑世态发出感慨,“山川萧条及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䓍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他的正义招惹了名门望族的不满,再次回到家乡,过着陶渊明式的耕读生活,时常到处浪游,公元747年,房琯被贬、董庭兰离开长安,短暂相聚后又要别离,写下了最豪迈的离别诗“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通过描写辽阔天空下大雁冒雪南飞的情景衬托出友人即将远行的寂寥,后两句又在情感上转折,为好友宽心,认为他在新的地方也能好友成群。这是他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公元753年,年逾五十,被歌舒翰邀请参军,陪着一个中风半身不隧的老将军,竟然还打了一场不可能赢的仗。半年前还是一个八品小官的高适,火速接连提拔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封疆大吏,剑南节度使,戎马半生的他在六十花甲之际被进封渤海侯,缔造了大唐诗人唯一被封侯的神话,就像李白为高适所写的诗,“赵客缦春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时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高适,从耕读之中崭露头角,一路升迁至封侯封王,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丽征程,有人生于罗马,有人生来却只能做牛马,边塞诗人之称的他两者兼具。年轻时放荡不羁,经历中年的仕途坎坷,到晚年的功成名就,这应归于他那段蛰伏的岁月,人生中每一步都是重要的,那些默默耕耘的时光并非徒劳,不必焦虑地怀疑自已,耐心等待,经过千锤百炼,终有苦尽甘来的一天。不信,你看高适。

三万里,这个距离既是大唐之辽阔,也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当然,长安之远,远不止三万里,而比这更远的是人生的圆满。有的人把最美的姿态留给了长安,更多的人则穷尽一生都在去长安的路上。但不管怎样,无论古今,至少每个人都应有一个“长安”,并拼尽全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诗。所以,有理由相信,诗在,“长安”就在,并永在我们心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