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听了叶正亭老师给我们解读江南文化的讲座之后,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在叶老师的讲座里,感受到了传承吴方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吴方言之中,不少字以入声字为主,北、六、八、蛋、宿等,均在念出声的时候是入声字无疑。
鱼,吴,同音,如,小娘鱼(意思是小姑娘)。但,吴除了有鱼的吴音之外,还有着wu第一声的读音。
吴音,吴语,在笑声里回荡着,特别得好听,就像银铃被风儿等吹响一样。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此句诗是辛弃疾的一句名句,出处为《清平乐·村居》。这句诗描写了一对苍苍白发布满头的老年夫妻在茅屋里饮酒、聊天的温柔美好、温暖可意、温馨喜乐之场景,自然也表达出了词人辛弃疾对村居美妙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欸乃一声山水绿。多好的诗句,多美的意境,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渔翁》。而对于吴方言来说,欸乃就是“昂得勒(象声词)”的摇船声,婉转又优美,快意而奇特,会时时叫人感受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
到得菜场里,吴方言是更有了烟火气,它们均不断地与柴米油盐酱醋茶有关。因此,菜场了会时常听到这两句吴方言的话语,“挨个菜,几花铜钿一斤?(这个菜,多少钱一斤?)”学苏州话,真的不错了,确实是拼了。此为第一句。第二句是,“阿好强(便宜)点。”便宜了与否?我们不是不得而知,而是会来一个苏州人杀半价,最终,价钿是以折中成交而作了罢。
去初中学校、小学校里做过一个调研,那就是:有没有多少孩子会说吴方言(苏州闲话),统计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是不会说吴方言了,难得碰到一两个会说的,也只是讲(夹)不连牵的洋泾浜苏州闲话哉,听了多多少少会在我们的心田里面有些遗憾。要传承吴方言(苏州闲话)不容易,亦可谓任重而道远。
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吴地人来说,我的孩子辈已经不怎么会说苏州闲话,或者已经开始不会说苏州闲话了,此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啊!
当然,可喜的是,不少吴方言的书籍的出版,如,《吴方言词典》《寻根苏州话》,等等,均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吴侬软语,妙音清词,也是不断地能给人以吴方言的陶醉。
可贵的抢救与承继吴方言的工作不少,此也是我们值得欣慰的。如,苏州图书馆打造的苏州话学习云课堂之珍享学苏州“闲话”、评弹传承人邢晏芝老师对吴方言的传承,典范苏州的苏州闲话的一些书籍《趣吴语——江南人文手记》的陆续出版,以及苏州市的“三话比赛(指的是普通话、苏州方言、英语口语)”每一年的活动,《吴语研究》丛书、《吴文化读本》《吴语(听声耳畔苏州)/典范苏州社科普及精品读本》《吴语概论》《吴语方言学》《近代汉语吴方言文献集成》……
对吴方言的系列研究,吴语学堂网站对吴方言的推广,不少学者倡议说苏州故事、保护吴方言的有益建议,等等,均在给苏州闲话赋能、为苏州方言加持。
另外,于学习不少唐诗时,就可以用吴方言来读它们、唱它们、理解它们,如是,就会更有益地去传承好一部分吴方言、吴音、音律……如,杜牧的《山行》(其中的一、二、四句押的是xia、jia、hua韵)等唐诗,就真的可以依照着古音用吴方言来读一读,其音韵、韵律等,确实是会给人以很不错的感觉的,诚然,对于我们而言,也着实是一种可以愉悦身心的享受,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