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过的众多景点中,或惊艳于景色,或沉醉于人文,走马观花匆匆而过。一生中也就一两个景点,是要长待下去,慢慢品味、细细研读,然后在思想的隧道中接近他的况味。歙县棠樾村,中国牌坊第一村,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棠樾,枕山、环水,原名唐越,因“唐越国公”而得名。有七座牌坊,史书记载,棠樾鲍氏父子因乱军所获,儿子为了救父亲,挺身而出愿替父亲去死。而父亲又要求放了儿子。明成祖在《宋史.孝义传》中看到了这个事迹,曰:“慈孝可风”。一慈一孝,便成就了棠樾的“慈孝里牌坊”。乾隆下江南时,听到这个典故,挥笔题“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由此可见,棠樾不仅景色优美,文化底蕴也深厚,最能体现它况味的就是“慈孝”两字。
2009年,我第一次来棠樾,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很特别:古民居散发着徽韵,七座牌坊依次排开矗立在村口,映衬着古村的美。目之所及亭台楼榭白墙黛瓦,一眼望去尽是鳞次栉比的徽派马头墙建筑,远处有一青山静卧,紧邻是徽商私家园林鲍家花园,涓涓而流的溪水绕着古村落流淌,流经古桥人家。在村子里,有些古建筑虽然残缺不全,却依然屹立村头,有些古井虽然没有了清泉,却在青石板路的转角处随处可见……。当时与棠樾结缘,主要原因是我第一次到女朋友家,顺带做个游客到她家的村里转转。所以那时候,我才不至于像其他游客,单纯为了旅游而来,冥冥中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心理。我放低着姿态、放慢了脚步,透过它的一砖一瓦,触摸它的历史,了解它的文化,回味它的底蕴。很虔诚很用心的来了,看了,与棠樾结下了一生牵绊。
后来,我在棠樾结了婚,成了半个棠樾人,来棠樾的次数更加频繁。作为一个古村,徽州这种地方有很多,比如西递,比如宏村,还有紧邻的唐模,我其实不喜欢拿棠樾和其他古村做比对,它们各有各的韵味。只是棠樾更像是一个婉约的徽州姑娘,琼瑶小说《烟锁重楼》改编电视就是在棠樾取景,你得与她长久相处,她自然有大家闺秀般的大气和修养,也有仙子般的小家碧玉与精致。棠樾古村落的一砖一瓦,年代久远的青石板路,不知道我用心的走了多少遍,也频频回首地看了不知多少回。在某一天的夕阳下,在某一次的夜幕里,在春日的清晨中,在夏日的纷纷细雨里,在茫茫一片的厚厚雪层下……,七座牌坊,我都一遍又一遍的去触摸过。一开始我是一个人阅览,后来结婚了我就带着妻子一起品读,等儿子出生成长在棠樾时,我又带着儿子一起回味。我用慢悠悠的脚步一步一步丈量着棠樾,不仅仅是因为七座牌坊的故事,也是为了在静谧的牌坊群下,不同时间,相同地点,找寻一份穿越时空的安宁,触碰一丝自诩自赋的怡然自得。就像一位隐士,看遍了千年烟雨,历经了世代烟火,有一天独居一隅,躬耕农桑,却对着浓厚的人文传承情有独钟,在一块带有古韵温热的石头面前,反复抚摸,细语问候。
“贾而好儒”、“诚信经营”,这是徽州商人处庙堂之远却不改其志的历史印记。他们把理想刻在了自家的门楣,儿孙们举手投足之间都能受到雕梁画栋的熏陶。一般来说,家族积累了巨大财富,朝中积累了巨大人脉,诗书传家彰显了丰厚底蕴,就具备了立牌坊的条件。于是,在前后近五百年的时间里,鲍氏家族在村口陆续立了七座牌坊,七座相连,一气呵成,一字排开,仿佛串成了一段明清至今的历史时间脉络,期间历经的故事,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透!
从七座牌坊往村里走,依次建有三座祠堂,分别是鲍氏男祠、世孝祠和清懿女祠,这也是鲍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在男祠,你可以看到“忠、孝、廉、耻”等大字,那是棠樾人也是徽州人的文化脊梁,他们不屈服压不弯的肩上扛着徽商的凛然大义和诚信做人的信条。
从女祠再往村里走,就是古民居,都是典型的徽派古建筑。我的老丈人就是鲍氏后代,家里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古宅,一座五世同堂的徽派宅院存爱堂,古宅至今还挂着一块嘉庆年间皇帝御赐的牌匾,把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伦理道德具象化。如今,一家人在老宅里摆个摊位做点小生意,勤俭持家。我的丈母娘是个典型的徽州女人,勤于事业、精益求精,在当地的村子里乐于助人,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要去帮忙,为人谦恭礼让、和睦邻里。其实,鲍氏后世子孙虽然不能像祖辈那样有“施政以德、勤政爱民”的人生机遇。但每次站在老屋子里,看着雕梁画栋和方寸有天的天井,总有天人合一、和睦相处的氛围从内心滋生。这一切,也许,就是家风的传承。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族群,是没有希望的族群,一个不能传承家风的家族,后世子孙就没有前行的动力。我想,棠樾人作为徽州人的代表之一,在“慈孝”方面的谆谆践行和执着坚守,应该能给我们这一代人一些启发。
暮春三月风暖草青,屹立村口的七座牌坊,按忠、孝、节、义的顺序由两头向中间排列,“义”字在中间,“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明代义坊、鲍文龄妻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清代坊”。跨越明清,穿越古今,历史延续,其中的兴衰荣辱,已经湮没在历史的画卷里,但他们至今还傲然惊艳于世人,默默地站在那里,与你凝望,与你邂逅,教育鼓舞着后人勉励前行。
而今,进入新时代,七座牌坊,三座祠堂以及村里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青石板路、天井等等,成为了徽州人的文化遗产。这几年我待在棠樾村,和其他的游人一样,这些文化遗产与我们渴望静谧的心灵在路上相遇,与我们国家倡导的美好乡村建设在路上相遇,与我们不断追求的美好生活在路上相遇。它们便有了更进一步的文化内涵。挖掘文化底蕴和开发村级旅游经济结合,外地慕名参观的人多起来了,村里的文化底蕴也更具象化了,村落保留了古朴的青石板,保护了年久失修的古宅古建,村民靠着旅游增加了收入,这何尝不是鲍氏慈孝传家,泽被后世的杰作呢!我每次走近棠樾,往往会有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村口商贩的吆喝总是透着乡里乡亲的味道,有点让人感觉回归到久别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