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剑的头像

王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4
分享

英雄永生 浩气长存

2025年5月30日零点55分,多彩贵州航空公司沈阳飞往贵阳的GY7252次航班,平稳降落在夜色中的龙洞堡机场。我离开了东北这片神奇的土地。

历时7天,由辽宁省散文学会发起,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辽宁省散文学会党支部,辽宁省文以载道文化传媒公司,贵州省散文学会共同支持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辽黔散文家“重走抗联路”大型采风活动圆满结束。

飞机舱门徐徐打开,清凉的晚风扑面而来。贵州省散文学会的老师们陆续来到出站口。秦连渝会长提议,打车到贵阳城区的陕西路吃肠旺面夜宵。尽管我馋涎欲滴,可还是婉拒了。一是天色已经很晚了,回到清镇的家里,还有几十公里夜路要走。关键的是,我必须尽快休息,保持精力和热情,在下午的聚会上,给我塘寨电厂的工友们,讲述我重走东北抗联路的所见所闻。讲述我的缅怀之旅,难忘之旅,走进杨靖宇将军传奇而悲壮的人生。

1905年的2月里,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马姓农户家里,忽然传出婴儿的啼哭声,啼哭声打破了平日的宁静。一个男孩降生了,他叫马尚德。他就是后来让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因为革命工作需要,马尚德改名杨靖宇。

杨靖宇祖辈都是农民,靠耕地而生,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日子。在他幼年时候,父亲就累死在繁重的农活中。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母亲为了把孩子抚养长大,承担起所有的家务重活,还得像男人一样在田间地头不停地劳作,可谓又当妈又当爹。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女人。在杨靖宇8岁时候,她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送杨靖宇去读书,接受启蒙教育。

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教育成了高贵的奢侈品。父母把孩子养大后,希望子承父业,帮助父母下地干活,然后成家生子,终其一生,完成简单的人生循环。杨靖宇母亲却坚定地认为,再苦再累也要让杨靖宇上学念书。她希望杨靖宇能摆脱穷苦的命运,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可她不曾想到,杨靖宇会在这条路上走得坚定而遥远。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自己,让周遭的乡亲摆脱穷苦的命运。他有让全中国所有人都摆脱贫苦命运的抱负。

杨靖宇在本村的私塾里念学,在传统的旧学典籍里,杨靖宇朦胧地树立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鸿鹄志向。由于杨靖宇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学习,15岁时,他考上了确山县的县立高级小学。小学毕业后,他又一举考入了位于开封的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从此,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条道路。

那时,青年杨靖宇,在学校里喜欢进步文化,阅读进步刊物,喜欢与进步教师接触。学校教员,中共党员贺光吾就是其中之一,在贺光吾等进步教师影响下,杨靖宇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爆发了。国民革命军浩荡之势,锐不可当,撼动了军阀统治的根基。革命的浪潮在全国展开,民众纷纷响应。此时,在校的杨靖宇,也积极参与到学生运动之中,反对军阀,响应革命。

1926年秋,杨靖宇加入了共青团。那个时候,杨靖宇面临人生的两个选择,一是完成学业后找份职业,结婚生子,两耳不闻窗外事,安安稳稳度过人生。但是,杨靖宇却选择了更加艰难的,富于挑战性的人生道路——回到家乡,投身革命。10月,杨靖宇回到了家乡确山县。那时,家乡涌现了各种民团组织,杨靖宇敏锐的发现,这些民间武装,是原生的,朴素的武装力量。为了团结他们,利用好一切有生力量,杨靖宇在民众中大搞革命宣传,逐步建立起了农民协会组织。

1927年4月4日,杨靖宇主持召开了确山县万人群众大会,协会成员情绪高涨,呐喊声声。在大会上,杨靖宇代表群众,要求县长取消苛捐杂税、交出为非作歹的劣绅。可是愚顽的县长当场答应,回到县城,却派兵封锁城门,布阵城头,甚至开枪射杀协会成员。4月6日,杨靖宇指挥全县农民武装向县城发起进攻,确山农民起义爆发了。杨靖宇身先士卒,带头拼杀。经过两天激战,终于攻破了城墙,占领了县城。

形势一派大好。杨靖宇因势利导,趁热打铁,随即组建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这是河南省的第一个农工革命政权。委员会作出决定,严惩贪官污吏,没收他们的财产,取消一切苛捐杂税,豁免农民欠下的地租。这些举措令当地百姓欢欣鼓舞。革命政权建立后,杨靖宇也迎来了他盼望已久的北伐军。

5月,北伐军抵达确山,杨靖宇率群众前来迎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确山百姓积极支持北伐军的军事行动,身体力行,各尽所能,辅助北伐军战胜了盘踞在河南的奉系军阀。6月初,北伐军占领郑州、开封等地,奉系军阀部队退到黄河以北。消息传到确山,杨靖宇情不自禁,当即召开了大会庆贺。也是在这一时期,杨靖宇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

1929年6月,杨靖宇被组织调往上海参加干部培训。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离开河南省,离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7月,在上海完成培训后,组织便派遣杨靖宇到东北开展工作。

“九•一八”的一声枪响,唤醒了抗日志士,标志着中国人民不屈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了。这一时期,正规军的软弱和不抵抗,反而激起了广大东北民众的抗日激情。与日军作战的中国部队是东北义勇军。他们成分复杂,有不愿投降的东北军、民众自发组成的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农民武装,还有共产党组建的抗日游击队。当时,义勇军一度声势浩大,鼎盛时期,人数多达三十万众,转战东北大地。因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没有在资金和武器上支持他们,致使义勇军在装备和经费上严重匮乏。加之那时的义勇军各自为政,没有统一领导,缺乏系统管理和严密的组织纪律,1933年,义勇军大部被瓦解,东北陷入了至暗时刻。

就是在这一时期,杨靖宇来到了磐石,担任了南满游击队的政委。当时的南满游击队人数并不多,不到百余人。并且在日伪军队和地主武装的打击下,领导人散失,队伍面临解散的境况。杨靖宇到来后,立即着手整顿部队,率领部队主动出击。先打击汉奸地主武装,收缴枪支弹药,增加补寄,又联络铁路工人一起,打败了日本关东军守备队一小队。之后在庙岭迎战了500余人的伪军,并取得了胜利。这一系列的战果,使游击队士气大振。那个时候,抗日武装普遍失败,日伪政权统治着东北。南满游击队的胜利,让东北人民看到了希望,许多有志青年加入到游击队里。杨靖宇满怀希望,他带着他们一路前进,直到成为名震天下的东北抗联第一军。

南满游击队的连续胜利,令日伪当局大为恼火,势必要除掉这个心头之患。1933年1月,伪吉林省政府发出通告,要清剿游击队,组织日伪军两千余人,对南满游击队发起了清剿行动。面对强大的敌军,杨靖宇发挥游击战的优势,多点出击,正面强攻,绕后打击,埋伏迎敌,打了就跑,机动灵活。四个月的围剿,南满游击队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打出了名气。

1933年5月,党中央发出号令,颁布了“统一战线”的指示,要求游击队不仅要依靠自身,还要团结残余的抗日国军、山林的土匪、自发武装的农民等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由此,一条统一的抗日战线逐渐形成。

1933年7月,杨靖宇主持召开了南满反日联合军参谋部成立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南满游击队,有地方各种抗日武装共三千余人,杨靖宇当选为政治委员长,会议发布了《联合抗日宣言》。1934年2月,杨靖宇联合各路抗日义勇军,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他被推选为总指挥。抗联这面旗帜,就此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树立了起来。

东北抗联成了日伪军的心头之患,他们想方设法,也要清除抗联这只武装力量。他们摸清了散居的农户是抗联战士的物资供应站和藏身之所,就强迫农户搬出大山,统一集中居住在新的村落。把几十户人家归集在一起,派驻军队把守,并且还修建围墙,隔绝外来人员进出。就这样,日军成功地把抗联和人民分离开来。抗联需要的食物、药品、衣物没了着落,逐渐山穷水尽。物质上的短缺,逐渐蔓延到精神上的绝望。各种困难之下,意志薄弱的人,叛变投敌了。

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曾经是杨靖宇的得力助手,带着部下一百多人叛变了。作为投名状,他向日本人告诉了许多秘密,还领着日军围剿杨靖宇。

为了保全部队,杨靖宇把战士们分散开来,挫败敌人的集中攻势,但他身边的战士却越来越少,处境越来越困难。1940年2月1日,作为特卫排排长的张秀峰,终于经受不住残酷的现实考验,投敌叛变了,并将杨靖宇将军落脚的精确位置告诉了日军,日军随即出动大批部队对杨靖宇进行围攻。在兵力和武器配备极端悬殊的情况下,尽管杨靖宇率部下顽强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损失惨重。2月12日,杨靖宇身边只剩下7个战士,杨靖宇知道,这次敌人不会善罢甘休了,必须置他于死地。他命令其他四个战士转向更安全的地方,自己只带两个战士,引狼扑身。边打边退,因为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那四位战士果然安全地幸存了下来。

战斗到2月18日,跟随杨靖宇的最后两位战士也光荣牺牲了,只有杨靖宇孤身一人奋战。5天后,他遇到了进山打柴的农民赵廷喜等人,他请求赵廷喜帮他买点吃食和衣物等补给,并表示可以多给钱。赵廷喜见他弹尽粮绝,饥寒交迫,身上还有多出冻伤,遂劝他投降变节,免受冻馁之苦。杨靖宇以民族大义为重,对他反复劝说,终于,赵廷喜答应了他的请求,和他约好了在三道崴子一处棚户里见面。大约下午4点钟许,赵廷喜来到了约定地点。可他带来的不是食物和补给,而是日本侵略军。机智的杨靖宇已经提前考虑到了这种情况,并没有现身,而是隐藏在附近的山林里,以防不测。但他的脚印,依稀留在雪地里,不幸被狡猾的日军发现。倘若在杨靖宇身体健康时候,他完全还可以迅速撤退。日本人都知道,杨靖宇身躯高大,跑得飞快,灵敏神速。但是,现在的杨靖宇他再也跑不动了,他已经很多天米粒未进,体力消耗巨大,在茫茫雪野里只能靠草根、树皮和棉花充饥。还有严重的冻伤,也进一步摧残了他的身体。在与敌军的交战中,他的右臂中枪,他的杀伤力较强的镜面匣子手枪掉落到雪地里。敌人沿着血迹,追逐着他,见他依靠在一颗松树旁,用左手的马牌撸子向敌人还击。那是杨靖宇将军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真实写照。由于马牌撸子手枪是作为防身之用,有效射程较短,对敌人不构成威胁。日军迅速围攻上来,向着将军猛烈射击。最终,罪恶的子弹穿透了将军的胸膛,杨靖宇将军光荣牺牲了。

战斗结束了,枪声停止了,硝烟散尽了,而三道崴子深山里,大雪仍在无声地飘落。

2025年5月25日下午5点20分,我们乘坐的大巴车来到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在杨靖宇将军烈士陵园前停下来。老师们悉数下车,刚走进门楼牌坊,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我预计雨不会很大,仍然往前走,已经走到了杨靖宇将军的雕像跟前。雨越下越大了,从零星小雨逐渐变成中大雨,很快地面就集起了小水洼。走在半路的女老师们,有的返回车里拿雨具。我和江耀华等几位老师,只好站在路旁的松树下躲雨。等老师们的雨伞拿出来,雨就悄然停止了。陵园那边,红红的夕阳挂在树梢上。好巧不巧,这个时候,就在杨靖宇将军高大的雕像身后,忽然出现了一道绚丽彩虹。在场的老师们都惊呼起来,感叹这个时候出现的神奇天象。我也感到神奇。我想,我们从遥远的西南贵州,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东北的将军陵园祭拜,一定是我们的虔诚,感动了上苍……

噢,不对,不对,不仅仅如此。准确的说,是将军高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感动了上苍,上苍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将军致敬,致以崇高的敬礼。

我立即掏出手机,拍照下来,留住这个难得的美好景象。这个画面,令我想起了成语“气贯长虹”。我给同行的老师说,这个成语,一定是给杨靖宇将军量身打造的。

辽宁省散文学会的黄文兴会长整理好队伍,我们排成两排,手持鲜花,在黄文兴会长的主持下,向着将军伟岸的雕像低头默哀。学会的老师诵读了祭文,敬献了花篮。作为抗战老兵后代的秦连渝先生,移步向前,向将军的雕像三鞠躬。随后倾倒白酒祭奠。在雄壮威武的《义勇军进行曲》伴奏下,我们齐声高唱: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烈士陵园祭拜结束,返回大巴车的时候,我在牌楼下伫立,端详着门楣上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金色大字,双眼再次模糊,心潮澎湃,久久难于平静。

随后,我面向园区深处的将军雕像,双手握紧,再行三礼:

一鞠躬!

再鞠躬!

三鞠躬!

2025.6.6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