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灭火送大洋
沿竹索桥弯沿陡峭的羊肠小道,拾级而上300米,从渡口爬坡上来,约350米的半山腰,是观游村郭大娘家的茅草屋。郭大娘家面对猫跳河,坐南向北,朝水而居。
1936年2月2日这天下午,天气阴冷,不时瓢点雪花,寒气逼人。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重任在肩。集结了大部人马,浩浩荡荡,从修文那边,脚步匆匆,来到猫跳河北岸。
在行动的前一天,红军将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主力部队,就在贵州修文县驻扎。为了响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应以佯攻贵阳姿势,速转黔西、大定、毕节地区。群众、地形均可作暂时根据地”的指示。第二军团总参谋部决定,从各师抽调120名精兵强将,组成一支精锐侦察队。由王绍南担任队长,每人配备一把手枪、一支手电筒,乔装打扮成农民模样。从修文出发,经过乌栗荒田、三潮水,沿着猫跳河北岸,溜滑竹索桥,悄无声息,巧入清镇县境内观游村侦察摸排,为大部队到来打好前站。
大部队来到河边,为了尽快过河,红军兵分三路。大部分踩着军民共建的小木桥,“嘎”、“嘎”地踏步过河。一小部分则挂上竹索桥,紧握牛枷担,身轻如燕,“嗖”、“嗖”地飞奔而去。另一小部分则乘坐石三娘家的小木船,“咕吱”、“咕吱”,从北岸向南岸,渡水过来。队伍将进入清镇观游村地界,去向卫城古镇,途径王家庄,攻打新店子鸭池河天险,进入黔西大定毕节境地。
几个红军战士过得河来,路过郭家院坝,被门前热情向他们招手的几个大娘劝住,拐进了郭家院坝。
来到院坝里,战士们有的拿起了竹丫扫,有的操起高粱扫,各自打扫院坝卫生。一个威猛有力的战士,抡起了斧头,在房子一侧,“嗨”、“嗨”地劈柴。其中一个身体单薄一些的小战士,坐到堂屋火炕前,伸开双手,烤火取暖。
这些天,红军队伍来到村里,严明的组织纪律和作风,使村民们产生了好感。郭大娘家里也来了几个伙伴帮厨,帮她烧水淘米洗菜,给红军战士们煮饭吃。
火塘前的小战士,一面烤着炉火,一面抬着头,看着低矮的竹楼笆好奇。日子久了,竹楼笆被烟熏火燎,烤得油锃发亮。透过竹楼笆的缝隙。可以看到,上面堆放着黄铮铮的包谷个个,梳着辫子的干辣椒和炕干的豆角。
炉火熊熊。
看到红军战士们进到家里,做这做哪的,郭大娘心生感激。她架上大铁锅,倒进一锅菜油。她要把一锅生菜油,炼成熟菜油,在炒菜时好用。
烤火的小战士,感觉身体有了足够的温度,不再寒冷了,就抓起扁担,担上水桶,去到井里挑水去了。
外面劈柴的战士,显然是个行家里手,一会就劈碎了一大堆柴火,整整齐齐的码放在墙脚根,足足有半人高。他肯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干农活不在话下。他知道青杠树质地坚硬,体重沉实,性格也爆裂,但是耐烧,熬火,发热量还很大,是做木炭的最好原料。他挑选了一捆青杠柴疙瘩,抱过来,放在火塘前。郭大娘投向赞许的眼光,顺手捡了几根,塞到火塘里。
有青杠树的加持,炉膛里噼噼啪啪的越加炽旺起来。火舌舔着锅沿,熊熊的燃烧。火光映着郭大娘的脸庞,红扑扑的。不一会锅里的菜油开始翻滚,已经冒油烟,可以起锅了。郭大娘拿来铁瓢和陶罐,准备舀油。青杠树疙瘩“啪”、“啪”地爆裂,弹出一粒粒火星。忽然有几颗火星不小心跳到油锅里,油锅“嘭”的一声,迅速爆燃起来。炉膛里的大火伴着油锅里的烈火,组成一个大火球,呼呼啦啦快速升腾,不可阻挡。火焰很快点着了竹楼笆,油锃锃的竹楼笆毫不含糊地接着火苗,一会儿就烧出一个大洞,又马上燃烧了上面堆放的干辣椒,干豆角和干包谷。火势快速蔓延。郭大娘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惊呆了,握着铁瓢,瞪着眼睛,不知道干什么好,其他几位大娘吓得大声呼救。
在屋外打扫卫生的战士们听见呼叫,循着呼救声望过去,看见屋里浓烟滚滚,燃起了大火,立马操着竹丫扫、高粱扫冲进屋内,奋力打火,投入到救火的战斗中。其他的红军战士,也各自操起家什救火。有的舀起水缸里的清水,端着洗脸盆,洗菜盆,一盆盆泼向大火。无奈火势太大,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大火太过于猛烈,迅速燃烧了竹楼笆,干辣椒,干豆角和干包谷。接着,火苗又点然了屋顶的茅草和横粱,火势越来越大。
挑水回来的小战士,迅速把两桶水倾倒进水缸里,转身飞奔再去挑水。
看到郭大娘家失火了,路过的红军战士们也纷纷加入到救火的队伍里。他们一个个冒着呛人的浓烟,顶着炙人的烈火,冲进郭家茅屋。他们被大火烤得大汗淋漓,被浓烟熏得睁不开眼,被呛得不停咳嗽。他们并没有停下来。他们把屋里还没有被烧着的家什,一件件抢救出来,放到院坝里。藤条箱子,八仙桌,二板凳,木楼梯,被窝枕头,放了一大堆。
火势已经无法控制,战士们赶紧把郭大娘几位老人转移到安全地带,以免被烈火烧伤,并不断安抚。
大火从内向外,一层层,一片片燃烧。柴火,油锅,竹楼笆,干辣椒,干豆角,干包谷,茅草盖顶,横梁,就连墙根的劈柴也被点燃,加入到燃烧大军里。偏偏这时候,对面的山风也加紧刮过来,风助火势,火助风威,里应外合,一时间火光冲天,烈焰升腾,浓烟滚滚,越加势不可挡。
大火燃烧了大半天,郭大娘家的茅草屋逐渐化为灰烬。横梁烧成了黑炭,不时冒着青烟,坍塌下来的茅草,烧成了草灰,草堆里时时闪着火星。窗户和门框都被烧焦了,留下黑黢黢的几个大洞。
郭大娘家一片荒凉,惨不忍睹。
一位别着手枪的红军首长,看着被大火烧得只剩下骨架和炭黑的房子,脸色沉重,神情肃穆。他也是农村出来闹革命的汉子,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妻儿,还住在家乡的大山深处茅草屋子里。他咽了口唾沫,努力控制住自己,扯了扯衣服下摆,从上衣兜里掏出几块大洋,转身递给郭大娘。郭大娘连忙推让,首长不由分说,紧紧捏着郭大娘的手,要她收下。郭大娘动弹不得,眼里的泪花迅速冒出来,首长的泪花也冒出来。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方面军,在贺龙,萧克,任弼时带领下,一路西行,一路北上,所到之处,留下一段段鱼水情深,拥军爱民的故事。
五个大娘来烧饭
一
三连张连长率部来到猫跳河北岸,站在山头向下俯瞰。猫跳河这边的河谷里,站满了等待过河的红军战士,大部分人马都选择走简易木桥。渡船过河的人不多,索道那边溜索的人更少。张连长抬头看了看天色,时候不早,按照计划,今天过河到南岸观游村,吃完晚饭驻扎下来,明天一大早,就要前往卫城古镇。
一阵寒风带来一阵锅碗瓢盆叮当声,炊事班挑着担子尾随而至,背着大铁锅的炊事班副班长来到张连长身旁。
“老吴。”张连长叫道:“你背得不轻嘛。”
老吴说:“报告连长,我背得动。”
张连长用拳头顶了顶背夹和大铁锅的空间。
“报告连长。铁锅里有一袋红薯粉,可当今天的晚饭。”
张连长率三连,跟着大部队缓慢前行。
“老吴,不要逞能,起步10斤重,20公里就变成20斤。”
“30公里变成30斤,我都记住了。”老吴凑近张连长:“实话说,这袋红薯粉是班长老梁背的,今早他一觉醒来,感到浑身酸痛,我就接过来背了。”
“严重不?”
“昨晚睡田坝,受凉了。”
“不算战士的自带干粮,炊事班的粮食还够吃几天?”
“一两天。”
“到底几天?”
“稀饭两天,干饭一天。”
张连长皱了皱眉头:“贵州的路不叫路,爬坡上坎,战士们体力消耗大,要尽量吃干饭。”
张连长抬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细碎的雪花洒洒落落:“后天要攻打鸭池河了,那边山势陡峭,易守难攻,是一场硬仗,得给战士们增加点营养。”
“连长懂得好多哦。”老吴佩服地说。
“咱们连长读过私塾,要当大官的。”旁边的一个小战士接过老吴的话说。
“伢崽不要瞎说!”张连长呵斥小战士。
来到河边,人头攒动,都在等待走小木桥过河。
“老吴,你们炊事班人少,坐船过河,早点到对岸,烧一锅姜汤,给战士们保暖驱寒。”张连长说。
“连长,我一个旱鸭子,怕水。”老吴涨红着脸说,“我还是过桥吧。”
“过完卫城古镇,就要攻打鸭池河了,鸭池河河面宽,水流急,比这里更难过,今天就算演练,一定要坐船过河。”
来到渡口,见一个妇人正划着小船靠岸。
妇人说:“今天风浪大,你们带的东西太多了,只准坐3个人。背铁锅的,把锅放下来,坐中间。”
“不放,我就背着,放到船舱,万一掉进河里,今天晚上大家喝西北风。”
“哪你就坐船头,不要动。”
战士们上了小船,船舱船尾都坐满了人,老吴最后踏上船头。由于超重,小船一下子沉了下去,吃水很深。老吴打了一个寒战,紧紧抓住船帮不松手。
妇人划着船桨,调转船头,顶着风浪,哗哗地前行。一会儿功夫,小船就到观游村岸边了。
刚靠到岸边。老吴一个纵步跳上岸来,他感觉背心湿漉漉的。
二
炊事班来到半山腰的一片空地上,放下锅碗瓢盆,准备起炉灶生火。三连的战士们也陆续到来。张连长帮着老吴放下大铁锅,问老吴:
“还有多少袁大头?”
“一块。”
“你把活计交给梁班长,我们到观游村买点粮食。”张连长说。
“就这这点东西,够买什么?”老吴在手里颠着银元。
“伢崽,伢崽。”张连长叫道。“把我那床被面带上,一起进村去。”张连长对伢崽说。
“连长,那可是嫂子给你的好东西呀,一路走来,都送得差不多了。”伢崽说。
“少废话,你只管带上,它有用。”张连长说。
张连长、老吴、伢崽进到村里,一路寻找村里的集市,他们要去交易市场,买上足够三连战士吃两天的粮食。
一路上左拐右拐,没有见到集贸市场,沿着石板路,他们来到一户人家前。张连长敲响了房门,一会儿,木门打开了一道缝,露出半张老妇人的脸。
“大娘,我们是红军,是贺龙的队伍。”张连长说。
“就是湖南那个两把菜刀闹革命,专门打土匪的贺龙,知道吗?”伢崽补充说。
“我们都是贫苦出生,跟贺龙闹革命,打土匪。”老吴接着说。
大娘慢慢打开门,上下打量着他们:“倒是听说过贺龙,贺大胡子专门打土匪。你们要干什么呢?”大娘问。
“村里有卖粮食的地方没有,就是赶场的地方。”张连长说。
“今天不逢场。”大娘说,“外面冷,来家里坐吧。”
张连长他们一起进到屋里。
“大娘,你家有没有多余的粮食,我们想花钱买一点。”张连长又说:“明天我们还要攻打鸭池河,打黔大毕的土匪。”
“好嘛,使劲打。我家侄儿年前到大关买盐巴,就被那边的土匪长毛贼抢了,追到鸭池河边,不是会凫水,就溺死在鸭池河里了。”大娘说完,转身到里屋,悉悉索索倒腾了一阵,一会提了个布袋子出来,说:“看你们不像坏人,大过年的,还在外面跑,把这两升包谷拿去吃吧。”
老吴想伸手摸大洋,张连长却止住了他。老吴知道,眼下物价飞涨,这块大洋是买不了这袋包谷的。
张连长从伢崽的包袱里取出被面,“花好月圆”的几个大字闪着金光。张连长对大娘说:“大娘,这包谷我们就收下了。我这里有床被面,出门闹革命时,我家堂客给我的,现在就送给你做个纪念吧。”
“不行,不行,礼物太重了。”大娘看到金灿灿的绣花,知道是很贵重的东西。虽然她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湘绣。
“大娘,你必须收下,这是我们红军的纪律。如果你不收下,这袋包谷我们也不能要。”说完,张连长把被面放到堂屋的八仙桌上。老吴扛上包谷,他们一起给大娘行了个军礼,就出门了。
老吴扛着布袋子,习惯地回望了一下,发现许多邻居的门都开了条缝,都有双眼睛在看着他们。
三
炊事班老梁和几个战士在山上找来石块,柴火,垒起炉灶,熬了一大锅姜开水,给战士们驱寒。老梁又特意在姜开水里加了盐、洒了辣椒面,做成胡辣汤。喝出一通热汗后,感觉浑身不再寒冷了。
这时,张连长他们前脚刚到营地,后面就有五个大娘提着布袋子,背着背萝,挎着提篮跟着到来。
背背萝的大娘对张连长说:“长官,我们都看到了,你们是好人,晓得眼下你们缺少吃的,我家还剩点包谷,给你们拿来了,让你们吃饱了好打土匪。”说着,其他四位大娘也拿出过年吃的猪儿粑、二块粑、高粱面、腊肉,摆在草地上,满满一堆。
当天下午,五个大娘七手八脚,切腊肉、打水、洗菜,各忙各的,给战士们做了一大锅腊肉煮二块粑大餐。
史料记载,这五位大娘的名字是王七娘、顾大娘、余大娘、王大娘和王幺娘。
2024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