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
故乡的麻雀随处可见。过去,生活贫困,而麻雀时常偷啄粮食,因此人们恨之入骨。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麻雀就被列入“四害”,人人得而诛之。田边的稻草人,多为防止麻雀偷吃粮食而设。
小时候,每到春天小秧落谷,家家都要派人在秧田边看麻雀。郭沫若《麻雀诗》云“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麻雀偷食稻种非常贼,你从东边将它赶走,倏而又从西边落下;你到南边追赶,它又从北边涌来。我们手拿长长的竹竿,不停地追逐着,真像在战场上追逐敌人一般,常常被它折磨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
夏天的晚上,几个小伙伴没事就去捉麻雀。农村都是草房子,几个人拿着手电筒在屋前屋后转悠。发现麻雀窝,就一个人蹲下,另一个人踩上他的肩膀。下面的人慢慢站起来,上面的人手扶着墙随之向上移动,然后伸手到窝里就能捉到麻雀了。我们将长长的细绳子系在麻雀的腿上,然后牵着麻雀跑。麻雀常常挣断绳子跑掉了。有时我们会摸到麻雀蛋。几个人就会跑到村边的小沟旁,找一些干草、干柴烧吃。几个人剥食着半生不熟的麻雀蛋,你说我笑,你打我闹。现在想起,还是觉得其乐无穷。这是男孩子玩耍的事情,大人们常常告诫女孩子不可玩麻雀,否则脸上会长雀斑。因此,女孩子对麻雀避而远之,而男孩子常常拿着麻雀吓唬女孩子。
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就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那样,找来箩筐或洗脸的铁盆,用小木棒支起,下面撒一些秕谷之类的东西,然后远远地拉着绳子。麻雀很精明,常常蹦跳着进去,又转身出来。心急的时候,常常捕空。其实,即使罩住了麻雀,我们也捉不住。当箩筐稍微掀开一些,手还没有伸进去,麻雀就会趁机逃走了。捉麻雀是一种乐趣,谁也不会在乎捉没捉到。
到了七八十年代,人们放松了驱赶麻雀,但有人捉麻雀到城里饭店卖。有的用弹弓打,有的用鸟枪射,有的用网罩。他们在田边、树林里布下一张大网,据说一次能捕十几只或几十只不等。我没有亲眼见过,想象不出大网捕鸟的情景。后来,派出所严查就没人敢捕麻雀了。再后来,麻雀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令禁止捕杀。自此,麻雀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再遭受杀戮。
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速,农村房子被拆迁了。乡亲们住进了小楼或高楼大厦,麻雀也无窝可住了。麻雀住到哪里去了呢?虽然过去不喜欢麻雀,但想到这个问题,不知怎的,心里会有些酸楚。有一次,回到老家,问问哥哥,竟嗤笑我多愁善感。有一天写作到夜里十一点多,感觉太累就出去走走。路过一片树林,竟然听到叽叽喳喳的麻雀叫声。不由想起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里的诗句“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原来,麻雀无家可归就栖息在树枝上了;路过体育场,看台的顶棚里也传出叽叽喳喳的麻雀叫声。这些麻雀栖息在钢结构的支架上。麻雀的处境也够可怜的,我不禁心生怜悯。在街上遇到流浪者,给他三五元钱,心里顿时就释然了。此刻,这种同情之心是没有意义的,不能对麻雀有任何帮助,徒增烦恼罢了。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乡亲们收粮食多用机器了,麻雀已无粮食可偷,人们对麻雀的态度略有好转,但麻雀在人们心目中卑微的地位似乎是无法改变的,就像我们遇到过去的小偷心里依然有些鄙视他。如今,麻雀似乎被社会彻底抛弃了。社会的发展,总会抛弃一些鸟,一些人。被抛弃者境遇不管怎样恶劣,总要活下去。即使苟且地活着,也需要勇气,需要顽强。麻雀如此,我们也是如此。
小燕子
小燕子是故乡人喜爱的一种鸟。小燕子外表比麻雀俊俏得多,飞的时候动作灵巧,姿势优美,真是人见人爱。乡亲们就连剪纸,也不会忘记喜爱的小燕子,会剪出各具形态的小燕子,并且贴在窗户上或墙壁上。
刚上学,老师就教唱儿歌《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 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儿歌,许多人耳熟能详,小伙伴们常常唱着“小燕子”做游戏。歌声伴着游戏,至今让人心花荡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人们见到小燕子来到自己的家里,怎么不心生欢喜呢?如果谁家里有小燕子,大人们就会眉飞色舞地告诉别人,还反复叮嘱孩子不许伤害小燕子。
“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春天,小燕子衔来泥巴在堂屋临门上方第二或三根檩条上垒窝。泥巴排列得非常整齐,下窄上宽。小燕窝里常常放些柔软的干草或棉花、鸡毛之类的东西。小燕子的窝垒好或还没垒好,主人就会剪一个纸托盘,并在四个角系上四根细绳子,细绳的另一头攒在一起系住一个铁丝的弯钩。大人们会趁小燕子出去的时候,将铁钩挂在燕窝边。这样,小燕子拉屎就不会弄脏地面了。
稍懂事时,才知道大人们为什么喜欢小燕子。据说,小燕子到谁家,谁家就是好人家,谁家就会有钱。著名作家王安忆在徐州插队时,在给母亲茹志娟的第一封信写道:这儿有个说法,燕子不到恶人家做窝,我观察了许久,没发现我住的农家有燕窝……第二封信写道:妈妈,今天早上一醒来,你猜我看到了什么?燕子!有燕子来做窝了。是的,那时小燕子简直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福音。“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所贵儿童善,保尔无殃祸。”那时,谁家要是没有小燕子做窝,就成了大人们的一块心病,就会日夜盼望着小燕子。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亲们的房屋由土屋变瓦屋,由瓦屋变小楼,由小楼变高楼。小燕子渐渐失去了家园,人们也不在乎小燕子是否进家垒窝了。任何东西不可能永远得宠,毕竟社会发展变化太快。
然而,小燕子依然会自由自在地在空中划翔,也会成群结队地蹲在电线上呢喃,非常热闹。家道中落了,不应影响生活的快乐,这一点很值得一些人学习。
麻雀可以流浪,小燕子不行!我在乡下曾看到陡直的墙壁上有个小燕窝;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搭在灯泡上的小燕窝。那人家的走廊里有个灯泡,灯泡与走廊顶部有段低垂的电线。小燕窝在灯泡上方沿着电线垒砌,十分精巧。有个朋友说他家窗外有个小燕窝。小燕窝位于窗外的西北角,西面紧贴墙体,北面嵌入窗槽,紧靠玻璃。整个小燕窝稳稳地立着……
去年,我到故乡附近的一座小山游玩。在一个陡峭的山坡,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小燕窝。原来,小燕子失去家园后,在这儿找到了避风港。小燕子和人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心里才会觉得踏实,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快乐。这和我们这些老百姓的观念是一致的。
小燕子飞来飞往,飞上飞下,欢叫着,飞舞着,不亦乐乎!过去,小燕子独居,过着快乐的生活;现在,小燕子群居,依然过着快乐的生活。乡亲们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住在一个村庄,其乐融融;现在,住在一幢大楼或一个小区,却关门合户,越来越孤独寂寞了。人们怎么了?居住环境好了,幸福指数却下降了。我们应不应该向小燕子学习呢?
望着翩翩起舞的小燕子,我的耳边又响起了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 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喜鹊
喜鹊在故乡的乡亲们心目中有神一般的位置。
现在,许多年轻人常把灰喜鹊与喜鹊混为一谈。喜鹊的形体大一些,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喜鹊喜欢蹲在树枝上晃动着长长的尾巴“喳喳”地鸣叫。俗语说:“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意思是小喜鹊的尾巴长长了,就会离开妈妈,以此告诫人们无论离家多远都不要忘了自家的亲娘。
故乡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听喜鹊叫。“喜鹊叫,喜事到。”小时候,家里穷,平时都是一盘老盐豆。听到喜鹊叫,小孩就会欢欣鼓舞。因为喜鹊叫了,家里就会来亲戚,就可以吃到好吃的菜。
“一点通灵良不谬,檐头报我喜还多。”王龄是我们庄上第一个考取学校的人。通知书来的那天,他爸爸喜形于色地逢人就说:“喜鹊在家门口叫几天了,我就知道有好事来了!”后来,我参加高考后,天天在心里祈祷喜鹊在家门口叫。通知书来的那天,我在田野里干了一整天农活,也不知道喜鹊到俺家门口叫了没有,不过之前几天我也没听到。
“鹊巢不见委空枝,透彻机关在险时。”喜鹊一般选择三根树杈的支点上堆积巢底,待铺到相当面积时,便站在中央沿四周垒起围墙,以后更到围墙士支搭横梁,进一步封盖巢顶。由于鹊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远看似一堆乱枝,实则较为精巧,近似球形,有顶盖,外层为枯树枝,间杂有杂草和泥土,内层为细的枝条和泥土,内垫有麻、纤维、草根、苔藓、兽毛和羽毛等柔软物质。喜鹊窝是温暖的,绝不是“高处不胜寒”。
喜鹊都是在高的树枝上垒窝。三里五里远就能看到谁家树上有喜鹊窝。有喜鹊窝的人家常常以此为荣,倍加珍惜。有一年夏天,狂风暴雨后,一只小喜鹊落在二大娘院子里。二大娘连忙在纸盒里铺上干草、棉花,然后将小喜鹊放到里面。二大娘捧着盒子就像捧着圣物一样,嘴里不停地叨念着:“小乖乖,你怎么跑下来了!小乖乖,你怎么跑下来了!”她家的大哥从田里回来,请人帮忙将小喜鹊送回窝里。那时,一院子的人,都伸长脖子仰望着,敬仰神灵一样。小喜鹊回窝了,大哥还放了一挂鞭炮,响声震耳欲聋,树上的老喜鹊被惊吓得喳喳叫着飞向远处。
过去,农村的槐树多,而且非常高大。槐树生长慢,而且故乡人不到万不得已是舍不得卖的。因此,喜鹊常常喜欢在槐树上做窝。后来,速生的白杨树取代了槐树,尽管白杨树长得比槐树高大,但三五年就被砍伐卖了,因此家乡的喜鹊窝越来越少见了。
每次回故乡,我总会远远地瞅着庄前庄后,希望看到喜鹊窝或听到喜鹊的鸣叫。倘若看到喜鹊窝,或者听到几声喜鹊的叫声,心底就会荡漾起几许温暖,几许希望。可惜,现在每次回故乡,望着空寂的树杈,望着寂寥的天空,心里总是失落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