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新郎新娘挑糍粑给蹈田”坐在门前屋檐下切猪菜得母亲,边低头切猪菜,边对正抱着椰子等刀砍椰子的我说。
“挑糍粑给蹈田有什么好看”已经看了一夜婚礼的我只想等母亲切完猪菜用刀砍椰子,喝一口清凉的椰子水,不以为然的说。
“人家新娘新郎和送新娘的伴娘们,还有新郎迎亲的人们一起挑糍粑去稻田里,你喂我吃糍粑,我喂你吃糍粑,真的有味达达(当地黎语,非常)啦。”母亲仍边低着头切猪菜,边对我说。
“为什么要挑糍粑到田里吃呢?站没地方站,坐没地方坐,在家吃不好吗?”我还是不以为然的说。
我怀里抱着椰子,蹲着看母亲切猪菜不肯离去,母亲从她的屁股底下抽出一节木头给我坐。这时,一只母鸡一摇一摆地走到母亲切好的猪菜堆旁,一边拉开它那爪子像耙子似的双脚,左右飞快地扒开猪菜,一边“咯咯咯”地叫唤着小鸡。小鸡听到了母鸡的叫唤,纷纷朝母鸡跑来。尖尖的淡红色小嘴,淡黄色的绒毛的小鸡,围在母鸡扒开的猪菜里觅食。
“你小孩懂什么。”我的话被正朝着我家走来的伯母听到,她不满的朝我嘟了嘟嘴说。
伯母是来向母亲借簸箕的,婚宴的饭菜都在她家煮,簸箕用来捧着饭菜送给送亲和迎亲的人,及来帮忙的人吃。她听到了我说话,马上就反驳我。
“我不懂,你懂吗?”我不服气地说。
“我当然懂了”伯母得意洋洋地说。
“你懂,那你说为什么要到田里吃?”我想难住伯母,让她说不出难堪,不怀好意地说。
“你这孩子怎么说话的?你伯母吃这么老了,有什么事她不懂的?”母亲见我对伯母出言不逊,赶紧制止我说。
“没事,说就说,让我来告诉孩子,以后她就懂了。”伯母笑着对母亲说。
伯母说,我们的族人靠土地种稻谷生活,稻谷丰收我们的生活就好,所以我们昐望着稻谷丰收。谁家结婚娶媳妇都要挑糍粑到田里吃,给稻田要糍粑,以后新郎新娘才能过上吃饱穿暖的幸福生活,且像糍粑一样紧紧粘在一起永不分离。
看过不少族人举办的婚礼,也见过不少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带着新郎新娘挑着糍粑去稻田,在稻田里互相给糍粑吃。但伯母的这种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挑糍粑到稻田里吃,新郎新娘就能像糍粑那样紧紧粘在一起永不分离吗?不干活就能年年丰收,过上幸福的生活吗?”我辩解地说。
“奥雅(黎语,老人)几千年前传下来的习俗,我们族人都要这么做。”伯母笑了笑说。
“阿姐,快去稻田看新娘挑糍粑”堂妹去看新郎新娘挑糍粑,经过我家,看见我坐在门口叫道,并拉着我就走。堂妹年长我三岁,但由于我的辈份大,所以她不得不叫我一声阿姐。堂妹性格开朗,贪玩、调皮,喜欢热闹,哪里热闹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挑着糍粑走在稻田中吃糍粑逗笑的热闹场面,自然少不了她。再说,在这没电视,没电灯,看电影难,缺少娱乐的七十年代,不用说是十几户不到百人口的小村寨,也只有娶媳嫁女的时候才热闹,就是十里八乡的村寨,也只有娶媳嫁女的时候才热闹。
小村寨坐落于七指岭脚下的一个小山坡上,寨名叫“什冲行”(黎语,森林洞里的田)。
寨子的茅屋依山坡而建,灰色的茅草盖着屋顶,灰黑色的土墙,古色古香、朴素无华的茅屋与大自然融合一体。
如秋又参杂着春天的冬天,村头村尾的荔枝和龙眼刚摘完,椰子树、菠萝蜜树、芭蕉、扁豆、葫芦,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出小小的,白色的花。三三两两的松鼠在树上跳跃,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儿飞走了,一会儿又飞来。
小村寨,清一色的黎族,清一色的茅草屋,保留清一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
我的族人举办举婚礼,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新郞新娘在迎亲和送亲队伍的陪同下挑着糍粑在稻田里共同一起边吃糍粑;边捏一小团糍粑向稻田扔去,并祈求过着恩爱和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族人把它称为“给稻田吃糍粑”。给稻田吃糍粑,也因婚俗而延绵了千百年。
一个村寨里有人娶亲嫁女时,附近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办喜事的村寨,有的来帮忙;有的来看热闹,图个开心和快乐,此时寂静的小村寨顿时沸腾起来,热闹非凡。一场婚礼要经过接亲、过火堆、新娘认门、新娘挑水、新郎新娘捉鱼和挑糍粑、最后是新娘回门(回娘家)。三天三夜,婚礼才结束。
我被堂妹硬生生地拉来到了新郎新娘挑糍粑的稻田。稻田从村寨的东边依着小村一直向南边延伸,形成东南走向。
稻田里刚刚转青的秧苗,一行行,整整齐齐的,嫩嫩的,绿绿的。成群的小蝌蚪,摇摆着小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一支穿着黎族婚礼盛装的队伍,走在田埂上。领头的是一男一女,男的走在前面,他的服装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女的跟在男的后面,她天蓝的上衣,五颜六色的长筒裙子。走在女的后面是一位年青的小伙子,他挑着一担箩筐,箩筐里放着糍粑、酒和菜。他胸前挂着像圆镜子银饰,银圆周围吊着许多小鱼形状的坠子。紧跟着小伙子是一位头戴着长长的黑头巾、银头钗,上身着天蓝色斜衣襟上衣,胸前挂着由五圈组成的银排 ,银排上吊着各种动物形状的坠子,一看就知道是新郎新娘。新娘身后是穿着与新娘一样的服装,但胸前的银排没有新娘丰富,她就是伴娘,另一位胸前戴着带银链的男子是伴郎。在他们身后没戴头巾、头钗、银排的姑娘们就是一般的随新娘出嫁,帮新娘提衣篮的人。他们绚丽多姿的身影与这片绿色的“海洋”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家乡独有的美丽、生动,而和谐的田园画面。
一阵风拂来,滑过稻田,落在我的脸上,冰冰凉凉的,十分惬意。
冬日的阳光是温柔的,也是妩媚的。暖暖的,柔柔的阳光,轻轻地抚摸着黎乡大地,一场别开生面的给稻田吃糍粑习俗活动,在村寨前的一片碧绿稻田里开始。先由领头的男子从筐里拿起一块糍粑,并掰下一小块糍粑,一边扔到田里;一边说道:“给稻田吃糍粑啰,种什么得什么啰。”,然后吃下手中的糍粑。他吃下糍粑后,又拿起一块糍粑送给领头的妇女吃。领头妇女吃了领头男子给的糍粑后,也从筐里拿起一块糍粑一边扔到田里;一边说:“给稻田吃糍粑啰,种什么得什么啰。”,然后又拿起一块糍粑喂到男子的嘴里。双方只能张嘴吃,不能用手接糍粑,吃了糍粑还必须得吃菜。领头的男子和领头的妇女给稻田吃糍粑,又互相喂吃完糍粑后,再到新郎新娘,最后是跟随的姑娘们。大家都吃完了糍粑,领头的妇女和领头的男子同时大声喊:“新郎新娘吃了糍粑,以后永不分离,辛勤劳动,肚刊肚扇,信德信导啰。(黎语,有吃有穿,住好很快乐)”大家也一起喊“信德信导啰,信德信导啰”共同分享着来自土地的馈赠;共同祝福新郎新娘生活幸福。
信德信导啰,信德信导啰……响亮的祝福声和灿烂的笑声,在稻田和田野里回荡。秧苗仿佛听懂了人的祝福,欢快地舞动着娇嫩的身躯。新郎新娘在大家的祝福中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看着新娘新郎脸上那幸福的笑容,我仿佛看见一棵棵硕大的谷穗,在风中沙沙作响。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我的族人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艰辛地追求着美好的生活,向孕育生命的土地祈求五谷丰登,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充满着敬畏之心。
四十多年过去了,母亲这句“去看新郎新娘挑糍粑给稻田”的话,常在我的耳边响起,给稻田吃糍粑的情景也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
给稻田吃糍粑承载着黎人的历史文化,流淌在每一位黎人的心中,成为永恒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