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丽梅的头像

王丽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7
分享

燕伋的理想

通往千阳的路,自古就是一条蜚声海内外的尊师之路。因了两千多年前的圣贤孔子,和他那因登高望鲁尊师而闻名天下的弟子燕伋。

一次从千阳匆匆而过的经历,在这个从东向西一眼望尽的小县城,不经意间看见了燕伋望鲁台的大牌楼,来不及驻足观望,心里留下一丝遗憾。

曾经流连于曲阜的孔林孔庙,崇德尚礼,身置其中,不由令人想起“神鸦社鼓”这个古董般的词汇。雄伟高大的孔庙里的大殿、宗祠,传递出肃穆、庄严的气氛。徘徊其间,宗庙、社稷这两个词蹦出脑海。

细想,在中华大地上没有哪一个家族的宗庙,会与一个国家的江山社稷、政治文化制度联系得如此紧密,影响如此深远。孔庙的泱泱气势,威震华夏,那案几上供奉的牌位,摆放的礼器,令人想起熟悉的汉隶名帖《礼器碑》,这碑也应该在孔庙之内,只是当时没有找到。

孔氏宗庙里依次摆放的孔家祖宗后代的牌位,带着新鲜的草木香气,穿过千年古柏,让暖暖朝阳投映在长长的侧殿里。悠长而幽暗的侧殿里,孔氏家族的祖宗画像及牌位,显得古老而神秘,一两个人置身其中,幽静得有些怕人。

孔庙里直刺向天,或斜仰着的千年古柏、古槐,合抱之木在晨光里吞吐着氤氲于清新的氧气。看过金声玉振牌坊、泮水桥、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和大中门,一路走来,古柏苍郁。

孔庙里必看的是大成殿,殿里供奉着孔子像,两侧配祀颜回、曾参、孟轲等十二哲像。大成殿前露台宽阔,为祭祀时舞乐之处。殿前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建有杏坛亭,古柏苍苍,行走其间,让人感到先贤无声的力量。

大成殿始建于宋朝,历经千余年,清朝时扩建至今模样。经过大殿,空气中散出古建的悠远之气。偶尔,传来钟磬声,被香火味牵引,顺着岁月的小道,来到孔府的宅院。

在一处处秩序井然的孔子后人的宅第,寻觅数千年来儒家文化鼻祖的踪迹,这里是中华儒学的发源地。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流传至今的《论语》,记录着孔子“仁政”“礼教”思想。生于动荡的春秋时代,一生奔波于各国的孔子,执着地推行仁政思想,成就了孔子在中华文明史上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牢固地位。司马迁曾对孔子敬仰备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曲阜,为燕伋心向往之,春秋时期是鲁国之地,也是孔子办学之地。孔子门下有72贤人,燕伋名列第36位,是孔子最得意的陕西弟子。千阳也因了燕伋终年登台望鲁尊师的故事,而名流千古,望鲁台成为华夏尊师重教的文化象征。

当我走上燕伋望鲁台,眼前是肃然而立的燕伋汉白玉塑像。我的脚步走过大牌楼、思师亭、尊师亭、启文坛、燕居宇、燕伋塾院,在这些为纪念燕伋而新建的人文景观里,流连之间能感受到新世纪的气息。

在一块石碑上,刻着燕伋生平功业的文字,供今人追寻燕伋的踪迹。因燕伋而来的“铁肩道义”“路不拾遗”的成语典故,成就了燕伋的英名。“吾爱吾师,更爱真理”,虽是近代人的语录,以此来概括燕伋的一生不为过。他一生追随孔子,实质上也是在追寻人生的理想。

人生理想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位秦人一生追随孔子,志在立德。燕伋生于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秦地千阳水沟镇燕家山人。燕伋的父亲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嘱咐儿子赴鲁国寻找孔子求学,启文造化。


            (发表于2025年7月13日《济宁日报》文化周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