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 谒 魏 夫 人
越过太行山层叠的秋色,在一个露珠驮着阳光奔跑的清晨,我叩响了静应庙朱漆的门。这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古祠,檐角的风铃已轻轻摇响了一千多年。
沐涧山云岚漫卷,仙神河水带走了隋唐的风云,却冲不淡人们心里的"魏华存"。
魏华存的故事,镌刻在沐涧山的每一道岩隙里。二仙洞前的溪水依旧清澈,倒映着当年那位县君夫人汲水捣药的身影。时光的石壁上"黄庭经"的刻痕,记录着她在此静修著述的岁月。那部被后世奉为养生圭臬的《黄庭经》,不仅在紫金坛下的药圃里,化作医治乡民的百草良方,而且成就了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米芾、黄庭坚、苏轼等书法大师们的书法绝唱。
经过多少世纪的斗转星移,怀川大地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然而一千七百年前的太阳,依旧照耀着这片山川,魏夫人的美好形象,依然神采奕奕温暖人们的精神家园。她永远是亲民爱民的二仙奶奶,永远是老百姓心空闪烁发亮的魏夫人。
守祠的老道长为我展开一幅明代绢画,画中道教上清派始祖魏夫人正俯身为孩童把脉。她的眉宇间既有士族女子的端肃,又透着修行者的慈悲。这样的神情,我在山下老中医的脸上也见过——他们至今沿用着经中记载的方剂。
我在历史与现实间徘徊,二仙洞、魏夫人故祠和静应庙……缓缓进入我的瞳孔,印在我的心底。这里青崖千尺,林峦万叠,泉清湖明,尽显自然造化之美,便于游人访古探幽、休闲养性。这时魏夫人著名的八句箴言,如钟声在我耳畔响起:“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谐,患生于多欲,害生于轻慢,祸生于多贪,罪生于不仁。”这难道不是对现代或官或民的人们的谆谆教诲与警示吗?
清代范照藜诗云:“飞泉四面水粼粼,沐涧山光雨后新。到此便生遗世想,修真谁继魏夫人?”
尽管现在人们从事的职业、事业各不相同,但魏夫人不慕富贵、心系人民、静心专研、献身事业的精神,依然是我们效法的楷模。我们不必刻意去隐身修行,只需把她的认真与友善融入思想行动,便提升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山风经过紫金坛的丹灶遗址,带着些许凉意,缓缓来到我们身边。我沿着李白、刘禹锡、韩愈、王铎……的足迹,在山间漫步。我的心绪如彩蝶飞扬。我明白,这位西晋女子的伟大,不仅在于她留下的经典著作,更在于她将修行转化为济世救民的仁心。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静应庙上的“紫虚元君”的匾额,整座山峦都沐浴在金色的晖光里。——那光芒,恰似魏夫人穿越千年的智慧,依然温暖着当下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