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过年的氛围感,用味觉和精神层面感觉的“浓”与“淡”字词表述,体现了中华民族汉字的魅力,传承着中华“年”文化的特征,是中华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符号与元素。
.
年味,弥漫在家庭里,散发在邻里间,飘逸在村庄中。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熬浓年味。家乡制作腊八粥,加羊肉丁放入凉水中,加地椒、花椒,熬至半熟后下糯小米等五谷。地椒味异常浓郁,腊八清晨,陪伴着袅袅炊烟,萦绕着,舞动着,整个村庄的第一股年味第次地传开。腊八粥承载着文化传承、生活寄托,食材原料的选择,体现五谷丰登祈福与愿景;家人用餐之后,要给庄廓周边的树上抹上腊八粥,把年味传给植物,祈福植物茂盛生长,同时也请小鸟同享,安慰鸟类不侵五谷。
做豆腐的大锅里溢腾出豆浆味,卤水点出豆腐。年糕、油馍、麻花、油果子在烧热的油锅里跳跃,油香味挤出门缝,逸进路人鼻孔。蒸馍馍、糕斜、包子的气味,与帮忙的老奶奶、大婶婶、小媳妇、大女子快乐的笑语声一起升腾飘弋……新鲜的肉加上腌酸菜、洋芋做成大烩菜,年味叠加,邀左邻右舍共同品尝,营造年的氛围。
民俗文化味也渐渐展现。村头排练秧歌的锣鼓声、唢呐声、民歌声,贴窗花、写对联、点香蜡、燃火塔,小朋友不时燃放鞭炮,人们沉浸在年夜饭与亲情的欢乐味之中。
正月初一的饺子味、破五前的年茶饭味,走亲访友的人情味,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味……村村舍舍,街坊巷道,把年味推向极致,达到浓郁。
我的家乡在正月初一包饺子要包一些硬币,谁吃到包硬币的饺子,预示着财气旺,小朋友为吃到包硬币的饺子,要多吃几个饺子。还有过“人七”的乡俗,正月初六像大年“三十”一样过小年夜,初七如正月初一,隆重的“过人七”。“人七”,相传女娲造人是用泥捏的,初一至初六捏动物,初七捏成人,于是人类出现了,过“人七”,人气旺盛。正月初一开始,年味随着阵阵乐曲,回荡在黄土高原大地上空……春天的序曲,热情地把家乡男女老幼的幸福快乐情绪,牵进“沿、打、踢、舞、转”动景十足的闹春味之中。
正月十五上午,“沿门子”亦称跑场子的秧歌队如期在村村落落展开,每到一家,主人们在大门外点响鞭炮表达欢迎之情。表演结束,热情的主人还会端上热腾腾的米酒款待队员。
黄昏时分,急不可待的孩子们打着舅舅送给的灯笼,朝着燃起的火塔、油“亮子”的场地聚集,向小朋友亮晒着灯笼上的剪纸、对联,昭然内心的快乐与向往。
元宵夜打花灯,民间也称闹花灯、挂灯笼、观宫灯,灯型多样,霓光摇曳,灯火璀璨,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观灯告一段落,由打腰鼓、群众性舞蹈组成“踢场子”劲爆上演。舞龙狮队也不甘示弱,在阵阵鼓乐声中,数条龙腾飞在社火广场,互相穿插,舞出精彩的故事,蹈出生动的场面,把年的吉祥带给乡亲……元宵夜的高潮,是必不可少的“万盏明灯金光闪,疑似银河落凡间”的转九曲。转九曲得名于“九曲黄河阵”,源于古代军事中的摆兵布阵,后来演变成民俗文化演艺活动。
又是一年东风劲,依然四季奋楫先。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煮肉的香味飘散在山村,年味渐行渐远,理过发,俗称“揭龙盖”,人们把年味珍藏在心底,进入紧张备耕阶段。
过去的年味,喜庆的是五谷丰登的年馑,享受的是勤劳制作美食的过程,体验的是欢欢喜喜团聚的氛围。现在我真正地理解了,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有一天春节探亲,已过甲子生日的母亲,不辞辛苦,忙碌大半天,磨、滤、烧、点、压全过程,亲手做豆腐让我品尝年味。
社会在变,年味也在变,不变的是我心如故。说到底,年味的浓与淡,是“年”观念浓与淡味道,有年就有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烟火味道,有年就有国人追求生活幸福的梦想味道,年味,值得珍惜、酿造、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