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是铁弗匈奴所建大夏国的唯一都城,当地人称“白城子”,也说“赫连城”。
如今,统万城池虽然不复存在。但千年前的《统万城铭》,作为记载和见证大夏国不凡历史的文献,至今完璧独存。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当地群众谓之“黑脸勃勃”,是决策在古朔方今靖边建都城的大夏王。刘勃勃认为,源于汉室与匈奴和亲历史的铁弗匈奴刘姓,“其祖从母姓为刘,非礼也”“帝王系天为子,其徽赫与天连也”。遂改其汉朝皇室之“刘”姓,为“赫连”氏。之后,赫连勃勃趁刚刚夺取长安的东晋守军空虚,率军轻取关中占领长安,在灞上筑坛称帝,改元“昌武”。至此,赫连勃勃夙愿实现,大夏国为极盛之期。我和同行的一位军事专家考察统万城遗址,在西门瓮城,管理所研究员指着墙头顽强向上的小树说,统万城和这棵小树一样还活着,就犹《统万城铭》一样,历经1700多年,还活在这块土地上,与奔腾不息的无定河一起,讲述着〝汉汉搅胡胡,胡胡搅汉汉”的故事,叙说着统万城的记忆。大夏王赫连勃勃,不仅有杰出的军事谋略和指挥作战的才智胆识,还“文教与武功并宣,俎豆与干戈俱运。”善于从政治上营造舆论氛围,凝聚人心族志,扩大“血脉正统”影响。他思想张扬,作风专横,个性跋扈,锋芒毕露,自信“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以“统万城〞为名定都。之后,命大夏秘书监胡义周,将自己为夏禹之正统后裔、建国立夏、定鼎新都勒石记功,撰写《统万城铭》,树碑立传于城南。 赫连勃勃建大夏时间不长,长期处于南征北战、东拼西伐的战乱之中,45岁英年早逝。铭文却极具歌功颂德,描述其登基后“昧旦临朝,日旰忘膳,运筹命将,举无遗策。亲御六戎,则有征无战。”这些溢美之词,给后世留下了赫连勃勃不仅具有高超的运筹帷幄才能,还躬身政务、奋斗不息的为政作风。 建城选址和建城过程,宫殿的壮丽堂皇,亦为该铭文描述重点,对赞颂大夏国力的强盛、赫连勃勃的英明、威势不惜笔墨,对陪都及祭祀庙宇建设作前瞻性表述、擘画宏伟蓝图。最后以四言颂词,赞颂赫连氏的赫赫伟业,无量功德。 铭文对于统万城的战略地位,以及赫连勃勃军事才能和战功的描述,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战争、战略、战场也大有裨益。也是研究赫连勃勃的重要依据。 《统万城铭》一千多字,属于典型的宫室之作,称赫连氏为大禹后裔,赫连勃勃应天命而生,大夏国法统正确。这篇赋体韵文,其政治、军事、文学和断史价值硕果完存,弥足珍贵,也是赫连勃勃认同、接纳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文字例证。《统万城铭》出自古安定临泾今庆阳镇原汉人胡义周,或其儿子胡方回(仕夏为中书侍郎),或父子合作之手,已无足轻重。因为其时胡氏父子均司职大夏,属御用文人行列,行文风格应该无大别。这篇宫室之作,反映的主旨是宫主,即赫连勃勃的政治、军事、思想、作风、个性、成就,“文如其人”,对御用文人而言,更多的是文如其“主”,就《统万城铭》而言,就是如赫连勃勃,当然也有主笔者个人的“影子”存在。因此,认识大夏,考稽铁弗匈奴,研究赫连勃勃,应从研究铭文入手。 就文风而言,《统万城铭》映衬出魏晋之后,文学上的变革图新精神,是十六国时期夏文学仅存的硕果,是北朝散文的秀丽篇章,是文韵辞赋结合的典籍之作。从文学的角度赏析,该铭文虽然侧重歌功颂德,也兼备散文韵赋特色,文采斐然。主题集中,主旨鲜明,全篇突出一个“颂”字,颂皇祖大禹,颂大夏国威,颂建城精工,颂皇宫华丽,颂君临万邦,九九归一,颂赫连勃勃的军功武威,官德皇绩;皇家行文,文风豪气,居高临下,意势夺人,笔健文遒,突显“建安风骨”;结构严谨,逻辑缜密,不落俗套,直抒主旨,以开头两句统领全篇,以远追夏禹而承起下文;环视全局,俯瞰天下,大开大合,起伏跌宕,俯瞰、远眺、近观融合,描述了统万城多维时空,展现了汉赋开阔博大、生机勃勃的特点;惜字如金,短小精悍,形美辞隽,句式对偶,音韵铿锵;简洁明快,表意不娇,遣词凝练,用典精当,词语寻常,宏丽中有朴素,激昂中显敦直。 《统万城铭》被《晋书》收录,突显其历史地位与强大生命力。在赫连勃勃的大夏政权中,完整保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仅此一篇。另还有半篇盟书,为赫连勃勃与北凉王沮渠蒙逊盟书的一段。
曾经辉煌一时的都城,奢华与壮丽的光环已消失无遗,但《统万城铭》仍然向后人讲述着,一个远去的草原民族沧桑而神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