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一沙的头像

汪一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0
分享

百岁光阴里的暖与爱

初秋的风,携着几分清凉,轻轻拂过福利院的窗棂。我随朱明杰先生踏入院中,脚步轻缓,似怕惊扰了这方天地里的岁月静好。此行是来看望姜爸爸——一位历经一百一十一个春秋的老人姜春礼,也是朱先生牵头组建的“党政军残孤”六人互助家庭里的一员。

朱明杰先生已是七十八岁高龄,心脏上搭着四个支架,可步履间仍透着一股爽朗劲儿。他原是吉林省委的退休老干部,却从未让自己闲下来,一边担着长春市大公书画院院长的职,一边牵着柏合志愿者团队的手,把爱心撒在需要的角落。十多年前,他牵头凑起的那个特殊的家庭,像一束暖光,拢住了老党员、残疾人、烈士遗孤,还有这位如今笑起来如孩童般的姜爸爸。2014年,这个特殊的家庭,被省宣传部、妇联、文明办评为“最美家庭”,那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他奔波的日夜——忙得顾不上上厕所,年轻时在省委工作,牙疼拖到被朋友硬拉去看医生,竟误拔了好牙,这样的事在他身上不算稀奇,可他总笑着摆手,说比起帮人的快乐,这些都算不得什么。

推开病房门时,姜爸爸正坐在床边,见我们来,眼里立刻亮了起来。朱先生快步上前,握住老人的手,像孩子般絮絮叨叨问着身体:“老爸,今天胃口怎么样?有没有想唱的歌?”老人笑得皱纹里都是快乐,忽然想起什么,问我这作家要拍照,需不需要戴上假牙。我笑着摇头:“老爸,您现在的样子最可爱,不用戴。”他便安心地拉我坐在身边,掌心的温度暖得像春日的阳光,合影时那抹灿烂的笑容,把病房里的清冷都驱散了大半。

说起唱歌,老人来了精神。我一提及大家夸他唱得好,他便清了清嗓子,一首接一首唱起老歌。歌声不算嘹亮,却裹着岁月的沉香,像是把百年的故事都揉在了旋律里。我举着手机录制,看着镜头里老人认真又开心的模样,忽然觉得,我们本是来探望病人,可他倒是给了我们满室的快乐——那是一种历经风雨之后,依然向阳的生命力,在歌声里绽放,让时光都变得温柔起来。让人不由感叹生命如此美好!人生如此美好!

朱先生怕老人累着,轻轻拍了拍他的肩,示意该躺下休息。老人起初不肯,说要等我们走了再躺,朱先生却不由分说扶他躺下,动作里满是晚辈对长辈的疼惜。临走时,朱先生取出早已备好的字,展开时,“老爸身心健,感恩福利院”几个雄浑有力的字映入眼帘,落款是“柏合新家儿女”。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这十多年的情、这特殊家庭的暖,都凝在了笔墨里。

走出病房时,风似乎轻柔了。我想起朱先生在饭局上的模样——总要个盘子,以筷为笔,以菜汤酱油为墨,把世间美好写都进隶书里,字字都是鼓励与赞美;想起他自创的“飘书”,成了朋友们口中的佳话;更想起姜爸爸把心爱之物交给他保管的模样,那是生死关头的信任,也是这“最美家庭”最动人的注脚。

原来“最美”从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朱明杰先生拖着病体仍奔赴的爱心之路,是姜爸爸百岁高龄仍乐观歌唱的模样,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却把彼此当成家人,用爱把岁月焐得暖热。这人间的美好,大抵就是如此吧——有人为你奔波,有人陪你歌唱,在漫长时光里,把孤独酿成了温暖,把平凡过成了诗意。

 2025年8月27日于长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