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祖胜的头像

王祖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9
分享

诗美巢湖行

诗美巢湖行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每当吟咏刘禹锡的诗句,心中便勾勒出一片宁静而深邃的水域。巢湖,这片被誉为“八百里湖天”的浩渺烟波,早已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探寻的种子。它不仅仅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地理标签,更承载着古老的传说与厚重的文化。于是,在这个草木葳蕤的初夏,我踏上了巢湖烟波里追寻千年梦想的行思之旅。渴望亲身感受那传说中的湖光山色,触摸那沉淀千年的历史脉搏。体验一场与自然对话、与历史相遇、与人文共鸣。

初抵巢湖,迎接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开阔与沉静,视野豁然开朗,水天一色。湖面如一块巨大的翡翠,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新的水汽,夹杂着淡淡的草木芬芳。远处的姥山岛,在水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这一刻,所有的喧嚣与浮躁都被这片广阔的湖水涤荡而去,心中只剩下宁静与期待。一

巢湖之美,在于其宏大,亦在于其精微。立于湖畔高处远眺,其浩渺之势尽收眼底。晴日里,阳光倾泻而下,湖面碎金闪烁,水鸟时而掠过,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阴雨时,湖上则烟雨濛濛,远山近水皆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宛如一幅写意水墨,别有一番韵味。清晨,薄雾如纱,湖面静谧安详,朝阳初升,霞光万道,将湖水染成一片瑰丽的金色;黄昏,夕阳西下,倦鸟归巢,渔舟唱晚,湖面又恢复了它亘古的宁静与深沉。

漫步在湖边浅水区,可见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语着湖的秘密。她不仅在于其壮阔的湖面,更在于其蓬勃的生命力。这里是水生植物的乐园,也是鸟类和鱼类的天堂。

清晨或傍晚,是观鸟的最佳时机。我静静地坐在湖边,在鸟类多达338种中,看白鹭优雅地涉水觅食,听野鸭在芦苇丛中嘎嘎欢叫,偶尔还能瞥见几只不知名的水鸟迅捷地掠过水面。它们或常年栖息于此,或在迁徙途中在此停歇,为这片湖泊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灵动。

虽肉眼难以窥探湖底世界的全貌,但科学调查揭示了其下的繁荣。巢湖中生活着59种鱼类、146种浮游植物和164种浮游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网络。

巢湖的魅力,还在于其四时变幻的风光。春来,湖岸桃花灼灼,柳丝依依,冰消雪融的湖面焕发出勃勃生机;夏至,荷风送香,苇浪翻滚,湖上泛舟,凉风习习,暑气顿消;秋临时,天高云淡,水清鱼肥,芦花胜雪,是观鸟赏景的好时节;冬日,若遇瑞雪,湖面银装素裹,更显静穆与壮丽。每一个季节,巢湖都以其独特的面貌,迎接着每一位探访者。

行走湖畔,探访古迹,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触摸到那沉淀已久的文化脉络和千年历史文明的厚土。

谈及巢湖的文化源头,不能不提“有巢氏”。相传,远古时期,有巢氏“构木为巢”,教民在树上筑巢而居,以避野兽侵袭,开创了中华巢居文明的先河。虽有巢氏的时代已渺不可寻,但其“居巢、爱巢、筑巢、美巢”的精神,却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刻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附近的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石器,更是将巢湖流域的文明史推向了更为遥远的年代,印证了此地早期文明的辉煌。

若说巢湖是镶嵌在皖中江淮大地上的一面宝镜,那么姥山岛无疑是这面宝镜中最耀眼的明珠。其上矗立着始建于晋唐时期的中庙,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湖中有岛,岛中有寺”,这独特的地理格局赋予了中庙姥山岛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乘船登岛,沿着石阶缓步而上,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那座临湖而建、气势恢宏的古寺。红墙黛瓦,飞檐翘角,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古朴而庄重。寺内香烟缭绕,钟磬之声隐约可闻,令人心胸顿开。

巢湖的水下,还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陷巢州,长庐州”。相传古巢州城因地壳变动而沉入湖底而长出庐州(今合肥市)。本世纪初,在巢湖岸边唐咀村附近水域发现的水下古城遗址线索,更是为这个古老的传说增添了几分真实性。泛舟湖上,我凝视着深邃的湖水,不禁会想,这平静的湖面之下,是否真的掩藏着一座曾经繁华的城池?那些亭台楼阁、街巷阡陌,是否依旧在水下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水下的秘密,如同历史的谜题,引人遐思,也让人对大自然的伟力和历史的无常生出无限感慨。

巢湖的文化魅力,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古老的传说中,更鲜活地存在于当地的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此行我有幸接触到一些独特的民间艺术。巢湖民歌《姑嫂对歌》等,曲调悠扬婉转,歌词多反映渔家生活和湖光山色,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纸笺加工技艺,传承古法,制作出的纸张细腻而富有韧性,已是文人墨客的珍爱。朴拙而生动的巢湖树雕画,以天然树根、树皮为材,巧借自然形态,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场景,展现了巢湖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片土地文化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巢湖的美,不仅在于其自然的壮丽和历史的深邃,更在于那份融入寻常村落、充满人间烟火的生活气息。在这里,我得以近距离观察巢湖岸边普通人的生活,感受时代的变迁如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印记。

我早起漫步于一个名为三河的小渔村,看到渔民们正忙碌地整理渔网,检修船只,为一天的劳作做准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鱼腥味和水草的清香,混合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气息。当夕阳的余晖将湖面染成一片金黄,点点归帆陆续靠岸,渔民们带着一天的收获,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湖畔生活画卷。

与一位老渔民攀谈,听他讲述捕鱼的经验与艰辛。他说,靠湖吃湖,看似浪漫,实则不易。风里来雨里去,不仅要熟悉湖水的脾性,掌握各种捕捞技巧,还要应对变幻莫测的天气。从他的话语中,我感受到更多是对这片湖水的依赖与热爱。他们熟悉湖中的每一个角落,了解各种鱼类的习性,已与这片水域融为一体。

古老的湖泊,也正经历着时代的深刻变迁。巢湖的生态保护与发展被已被巢湖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湖大道宽阔平坦,沿途湿地公园郁郁葱葱,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到巢湖,自然不能错过品尝地道的湖鲜。巢湖三白(白鱼、白米虾、银鱼)闻名遐迩,鲜美的巢湖大闸蟹、浓郁的鱼头汤等。在一家湖畔小馆品尝了几道特色菜肴,食材新鲜,烹饪手法质朴,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湖鲜的原汁原味。那入口即化的银鱼羹,肉质细嫩的清蒸白鱼,都让我回味无穷。这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巢湖慷慨馈赠的一份感恩。

几日的巢湖之行,如同一场流动的盛宴,让我饱览了湖光山色的旖旎,触摸了千年文脉的厚重,更引发了我对自然、历史、人文与未来发展的诸多思考。她仿佛一位智者,以其无言的博大,启迪着每一个靠近它的人。

面对巢湖的浩渺与生机,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穷魅力。从有巢氏的远古智慧,到历代王朝的兴替,再到近代以来的风云变幻,巢湖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浮。中庙的晨钟暮鼓,古城的沉睡传说,非遗技艺的代代相传,无不诉说着历史的延续性。然而,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画卷,它在传承中不断变革。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而非仅仅成为尘封的记忆。

巢湖之行,短暂却深刻。那浩渺的烟波,那灵动的生灵,那古老的传说,那淳朴的民风,都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我带着一份向往而来,如今则满载着感悟与敬意踏上归途。巢湖,它不仅仅是一片地理上的水域,更是一部流动的史诗,一首生命的赞歌,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序章。

我期盼,未来的巢湖,天更蓝,水更清,鸟儿的歌声更加嘹亮,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与“生态明珠。” 我更期盼,巢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让那份浓郁的乡愁与健康的生活情趣得以永续。而我,亦会将这份巢湖记忆珍藏心底,期待下一次的相遇,书写巢湖出更加动人的新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