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祖胜的头像

王祖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4
分享

一湖烟波入梦来

一湖烟波入梦来

微山湖,在儿的就知晓这名字,但那是在影视剧《铁道游击队》中有两首主题曲或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微山湖”,歌中提到了“微山湖”之名,至今还会哼哼两句。那时只知其名,最关注的是剧情发展,也无需知晓湖在何地,湖色多美,面积多大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这算对陌生的微山湖最早认知吧。直至长大后,才真正想去那儿走一趟,看看这湖还是否和影视里画面一样?

对湖泊我是有感情的,可能是生在巢湖,长在巢湖的缘故。直到今年六月份在济宁的一位友人邀请下,我去了向往已久的微山湖。

车出济宁,向南而行,地势渐趋平缓,天际线被拉得悠远绵长。不经意间,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一抹浩瀚的蔚蓝毫无预兆地撞入眼帘,仿佛大地在此处豁然洞开,将整片天空都拥入怀中。这便是微山湖——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它并非那种一眼能望尽的玲珑水面,而是以一种近乎蛮横的姿态,将烟波浩渺的定义挥洒到极致。水与天在远方融为一线,无分彼此,唯有微山岛、南阳岛、独山岛等几座如黛色螺髻,点缀其间,才让人确信,这并非幻境。

晨光熹微,湖面如镜,一层薄雾如纱,轻笼水面。忽有渔舟破雾而出,橹声欸乃,划破了百年的沉寂。紧接着,几只白鹭振翅而起,优雅地掠过水面,翅尖轻点,漾开一圈圈金色的涟漪。这动与静的交织,宏大与精微的对比,瞬间赋予了这片壮阔水域以鲜活的灵魂。站在这湖畔,一个深沉的叩问油然而生:这一湖澄明,究竟承载了多少生命的悲欢与自然的密码?它又是如何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与自然关系那漫长而曲折的变迁?这叩问,便是我探寻微山湖灵性与未来的起点。

微山湖的壮美,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图景,而是一幅随四时流转、生命色彩不断变幻的动态画卷。每一个季节,都以其独特的笔触,为这片湖泊渲染出不同的神韵。

若说微山湖的灵魂在夏季最为奔放,那定是因了那“万顷红荷”。夏之绚烂,荷韵满怀。六月的风,带着夏日的热情,把湖面便化作了荷的海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再是诗人的想象,而是眼前铺天盖地的现实。小舟穿行其间,如入画境。荷叶上的水珠,在阳光下滚动,晶莹剔透,宛若珍珠。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荷香,混杂着水草的气息,沁人心脾。这荷,不仅有形态之美,更有其精神内核。生于淤泥,却亭亭净植,那份卓然不群的品格,仿佛是湖泊风骨的写照。伴着蛙鸣与蝉唱,苇浪在风中翻滚,沙沙作响,为这片绚烂增添了无尽的生机。

友人说,微山湖一年四季都是美。秋日,湖水褪去了夏日的浮躁,变得深沉而内敛。秋之丰饶,渔唱雁归。此时的微山湖,是一曲丰收的颂歌。百里芦荡,由绿转黄,秋风拂过,便上演着“芦荡飞雪”的诗意景象。水下的世界同样慷慨,肥美的菱角、脆甜的莲藕被渔民们从水中捞起,满载着喜悦。傍晚时分,落日熔金,余晖洒满湖面,归航的渔船剪影成诗,悠扬的渔歌随风飘来,这便是“渔舟唱晚”的真实写照。天空之上,成群的候鸟排着整齐的队列,告别这片滋养了它们一季的家园,向南飞去。人间的丰收与自然的节律在此刻完美交融,构成一幅天人共时的和谐图景。

冬日的微山湖,展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禅意与力量。冬之静谧,冰封素裹。严寒将万顷波涛凝固成一面巨大的玉镜,冰封千里,素裹银装。昔日喧闹的湖面归于沉寂,偶有不畏严寒的渔民在冰上凿洞捕鱼,为这片寂静增添了一抹坚韧的亮色。枯萎的残荷挺立在冰雪之中,勾勒出极简的水墨线条,仿佛在静听雪落的声音。这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深沉的蛰伏。冰面之下,无数生命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着春天的召唤。这静谧之中,蕴含着的是磅礴的内在张力。

春之复苏,万物萌。当第一缕春风吹过湖面,冰层开始发出碎裂的声响,微山湖便从沉睡中苏醒。岸边的柳树最先感知到春意,抽出嫩黄的细芽,在风中摇曳生姿。消融的湖水带着冰凌的清冽,重新荡漾开来。北归的候鸟,成为春天最活跃的信使,它们在芦苇丛中筑巢、嬉戏,清脆的鸣叫声宣告着生命的回归。整个湖区,都沉浸在一种万物萌动的喜悦与希望之中,为新一年的生命循环,奏响了序曲。

如果说四季风光是微山湖的自然肌理,那么世代与湖共生的渔民,则是这片水域流淌的血脉。渔舟唱晚,水上人家的烟火诗。他们的生活,是一首用烟火气写成的诗,质朴而深刻地诠释了人与自然最原始的依存关系。

在过往的岁月里,微山湖西岸曾散落着独特的“船村”,是水上家园的记忆。

据记载,这些村落的居民以船为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一生都在这片浩渺的烟波上完成。他们的居所是乌篷船,生产工具是渔网,交通工具是小舟。与水搏击,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依水而生,则让他们对湖泊怀有深沉的敬畏与依赖。每一处熟悉的港湾,每一次潮汐的涨落,都深深烙印在他们的生命里。这是一种漂泊中的安稳,一种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生存状态。

湖泊不仅是渔民的栖身之所,更是其文化与智慧的源泉。湖水滋养的文化,首先体现在活色生香的饮食之中。

微山湖的馈赠,在渔家巧妇的手中,演化为闻名遐迩的“微山湖全鱼宴”。其中,“漂汤鱼丸”选用鲜活黑鱼,手工捶打成泥,制成的鱼丸洁白如玉,入口即化,汤鲜味美;而一道名为“老鳖靠河沿”的传统名吃,则是用白面做成甲鱼形状的饼子,贴在铁锅边上,与锅里的炖鱼一同烹熟,鱼的鲜美与面饼的醇香相互渗透,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情趣。这些菜肴,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湖区人民智慧与自然馈赠的结晶。

除了饮食,渔家的民俗风情同样独具魅力。他们有自己的渔歌、号子,有关于祭湖、开捕的仪式,也有着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解读和禁忌。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构成了渔民社群独特的精神世界和身份认同,是微山湖人文历史中不可或缺的灵性部分。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发展,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和保护湖区生态,“渔民上岸安居”工程被大力推进。政府规划建设了富有湖区特色的安居社区,让世世代代漂泊的渔民有了稳固的家园。这无疑是巨大的社会进步。然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当渔船不再是唯一的家,当捕鱼不再是唯一的生计,那些与水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和技艺,该如何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传承?这不仅是对渔民后代的考验,也是对微山人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次深刻提醒。

微山湖的美,并非与生俱来且永恒不变。它也曾经历过伤痛,面临过严峻的生态挑战。然而,正是这场危机,催生了一场深刻的觉醒和一场波澜壮阔的守护行动。微山湖的重生故事,是新时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最生动的实践答卷。

曾几何时,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微山湖也未能幸免。周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湖,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剧,湖区网箱养殖密度过高……种种因素叠加,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严重,水质一度恶化到劣V类,部分水域甚至失去了使用功能。湿地萎缩,水草绝迹,鱼虾减少,候鸟他迁。那片曾经灵动清澈的湖泊,一度变得黯淡无光。这道伤痕,是粗放式发展模式留下的苦果,更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警示。

警钟敲响,行动开始。特别是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枢纽和输水通道,保证“一泓清水向北送”成为微山湖治理的头等大事。一场系统性、科学性的生态保卫战就此打响。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我们一行住在距离湖不远的微山县城中一家宾馆,友人叫了一位曾经参与治理微山湖的李姓朋友一起喝茶边喝边聊,话题当然是离不开湖。

“我们不仅要对湖内进行治理,更要从源头抓起,实现全流域的系统性保护。”——这位曾经参与治理的环保工作者如是说。

山东省对流入微山湖的53条河流实施了“一河一策”的精准系统性进行治理,从源头切断污染。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雨污分流、整治“散乱污”企业等铁腕措施,确保入湖水质达标。这些努力使得入湖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为湖泊的自我修复创造了先决条件。

他继续向我们介绍,治理的核心,在于恢复湖泊自身的“免疫系统”。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成为生态修复的旗舰项目。通过实施退渔还湿、退耕还湖,构建环湖生态缓冲带,大面积恢复了芦苇、荷花等水生植被。这些湿地如湖泊之肾,有效净化了水质,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微山县依托湿地公园,高标准建成了北方地区首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集科普、研学于一体。“微山湖湿地生物多样性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则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持续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回报。如今的微山湖,水质稳定,湖区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珍稀鸟类回归。这里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据澎湃新闻2025年的报道,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已记录到各类动植物1706种,其中包括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和4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我想,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生命的回归与繁衍,是生态系统重归健康的最佳证明。

生态的复苏也催生了经济的转型。“好水育好物”,绿色渔业、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微山湖的荷花节、湿地生态节吸引着八方游客,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课。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微山湖的成功实践,一条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可持续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登上微山岛,此刻,站在重焕生机的微山岛,我的思绪不应仅仅停留在一湖一地的得失。微山湖的“重生”故事,如同一部浓缩的启示录,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提供了深刻的镜鉴与思考。

一湖见世界。微山湖的经历——从原始的和谐共生,到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失衡破坏,再到生态文明时代自觉的修复与守护——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案例,而是过去数十年间全球许多地方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普遍写照。它告诉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人们,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短期繁荣,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对自然的敬畏与善待,也必将得到丰厚的回报。微山湖的实践,为全球面临相似困境的地区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范本。

微山湖人常说微山湖有“灵性”。这灵性,起初或许是指它烟波浩渺的自然风光,是渔舟唱晚的诗情画意。但经历了这场生态的轮回,我们对“灵性”应有更深的理解。湖的灵性,本质上是它作为一个完整生命共同体的内在秩序与蓬勃活力。它拥有自我净化的能力,能够繁衍万物,调节气候。当人类的活动超越了它的承载极限,这种灵性便会受损甚至消逝。而我们今天所有的守护行动,并非是在“创造”灵性,而是在谦卑地移除人类活动造成的障碍,唤醒和尊重湖泊本身固有的生命力。这是一种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从热爱到责任。对地球家园的“热爱与忧思”,是驱动微山人前行的两种核心情感。对微山湖的热爱,源于对它壮美风光的沉醉,对它所孕育生命的敬畏。这种深沉的情感,是所有保护行动最本源的驱动力。而“忧思”,则是一种清醒的、负责任的远见。微山人清醒地认识到,微山湖的治理成果来之不易,守护之路依然漫长。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挑战依然严峻。这种忧思,不是悲观与绝望,而是促使人们保持警醒、持续行动的理性力量。

再次将目光投向微山湖,那“一湖澄明”的意象,此刻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水质清澈,更是经历过深刻反思与艰苦实践之后,人心与自然达成的双重澄明。我们终于明白,人类的福祉,终究与自然的健康紧密相连。

“渔舟唱晚”的古老歌谣,依然在微山湖面回响。但今天的歌声里,少了些许对未知命运的渺茫,多了几分对绿色未来的笃定。它不再仅仅是田园牧歌式的怀旧,而是人与自然握手言和,共同谱写的一曲走向可持续未来的新乐章。

这清澈的湖水,正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生态觉醒,流向未来的缩影。愿这片湖泊永远澄澈,在所有人的共同守护下,生生不息,万物共荣。这,便是微山湖给予我们的,最清澈的希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