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驶离都市的喧嚣,一种久违的静谧便开始在空气中弥漫。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向往已久的肇东,一片被松花江水滋养的一颗冉冉升起的生态明珠——千鹤岛。来之前,对它的想象,停留在“千顷湿地,万鸟齐飞”的壮阔描绘中。然而,当真正置身其间,我才明白,任何语言的描述,在自然的伟力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
初夏,一群身姿优雅的丹顶鹤、白头鹤、苍鹭等众鸟,正舒展着黑白分明羽翼在晨光中勾勒出最优美的弧线刺破了晨雾。它们掠过水面,翅尖舞起带着的水珠坠落在万亩湿地的褶皱里,惊起一串涟漪。这是千鹤岛在立夏时节对我的第一声问候。
一声清越的鹳唳,划破黎明的宁静,也唤醒了沉睡了一冬的万物。瞬间,眼前的一切都活了过来。远方的天际线,先是泛起鱼肚白的微光,随即被一抹瑰丽的朝霞点燃。霞光之下,原本静如镜面的水泊,开始闪烁着金色的鳞片,充满了生命原始的悸动画面。
视野所及,是无垠的绿。一望无际的芦苇,如同大地的长发,随风起伏,漾开层层绿浪。纵横交错的河道,宛如大地的血脉,蜿蜒流淌,将星罗棋布的湖沼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是水的世界,是草的海洋,更是鸟的天堂。我来此,并不仅仅是为了饱览水上乐园、荷塘等每处风光,而是为了一场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对话。渴望探寻,在这片曾以粗犷与厚重著称的黑土地上,人与自然是如何摒弃过往的隔阂与对立,共同谱写出一曲和谐共生的千鹤岛新生乐章。
一
“泽”,在古老的汉字中,既指水草交汇的湿地,也蕴含着恩泽、福泽的深意。千鹤岛,正是这样一个生命之泽。要读懂它,唯有放下杂念,将整个身心沉浸其中,用全部的感官去聆听、去触摸、去感受它的呼吸。
我选择了一条蜿蜒的亲水栈道,它像一条轻柔的丝带,引领我深入这片湿地的腹地。脚下的木板发出轻微而富有节奏的回响,与周遭的自然之音融为一体。风起时,整片芦苇荡波涛翻滚,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壮阔的景象让人心潮澎湃。天空是那种在城市里绝难见到的、纯粹的湛蓝,几朵白云悠然飘过,其倒影在水中清晰可见,天与水,构成了一个完美对称的梦幻世界。
闭上眼,听觉的世界则更为丰富。风穿过芦苇丛,发出“沙沙”的低语,时而轻柔如情人的呢喃,时而又带着北方的豪迈,呼啸而过。而在这众多的声音中,鹤唳无疑是最高亢、最嘹亮。这声音穿云裂石,宣示着它们作为这片土地主人的地位。
深吸一口气,一股混杂着水草清香与湿润泥土芬芳的气息,瞬间沁入心脾。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城市中汽车尾气与尘埃的味道,它纯净、清冽,带着原始的生命力。这便是千鹤岛的呼吸,一种缓慢、深沉而又充满力量的呼吸,它让每一个到来的人,自然放慢自己的节奏,与它同频共振。
千鹤岛的美,在于其动静相宜的哲学。静,是它沉稳厚重的底色。当风停歇,水面便化作一面巨大的天空之镜,完美地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苇影。置身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源自大地深处的安宁与平和,足以抚平一切焦虑。
然而,这片宁静之下,却涌动着无穷的生机。这便是千鹤岛的“动”。也许就在你凝神静思的瞬间,一条肥硕的鲤鱼会猛地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一道银色的弧线,然后“扑通”一声落回水中,激起一圈圈涟漪,打破了暂时的平静。或许在不远处的草丛里,一对鸳鸯会突然受到惊吓,“扑棱棱”地振翅而起。
我乘坐一艘小小的游船,在纵横的水道中穿行。船行景移,体验更是奇妙。刚才还是开阔无垠的水域,转过一个弯,便进入了曲径通幽的“芦苇迷宫”绿色的隧道里。再往前,视野豁然开朗,一片被誉为“鸟类乐园”的区域呈现在眼前。目睹优雅的白鹭在浅滩踱步,看灵巧的翠鸟如蓝色闪电般掠过,成群的鸬鹚们在捕鱼……这趟水上之旅,就像是翻阅一本活的自然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与发现。
二
如果说湿地是千鹤岛的形体,那么鹤等百余中的鸟类,无疑是它的灵魂。在这众多的精灵中,被誉为“鸟界国宝”、位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东方白鹳,更是灵魂中的核心。
东方白鹳是天生的贵族。它们的体态修长而优雅,站立时,亭亭玉立,宛如一位身着白色礼服、披着黑色燕尾的绅士。那黑白分明的羽翼,简洁到了极致,却也因此显得格外高贵、典雅。长而有力的喙呈黑色,眼神中则透着一种宁静而机警的神采。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无论是涉水觅食,还是伫立远眺,都散发着一种不容侵犯的尊严感。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偏爱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任何一丝污染和过度的人为干扰,都可能让它们弃巢而去。因此,它们也被称为“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它们选择在千鹤岛安家落户,本身就是对这片土地最高的褒奖。
三
徜徉在千鹤岛如诗如画的风景中,一个问题不禁在我脑海中萦绕。如此胜景,究竟是纯粹的大自然恩赐,还是有人在背后默默耕耘?在我与当地生态守护者的交流中,以及对一系列“看不见”的努力的探寻中,逐渐清晰起来。
“你看那些高杆上的鸟巢,我们都叫它‘毛坯房’。”景区运营经理孙志勇指着湿地中一个个巨大的人工鸟巢,笑着对我们说。这生动的比喻,瞬间拉近了我与这些生态工程的距离。我了解到,为了让对筑巢环境要求极高的东方白鹳和众多鹤类能够“安居乐业”,景区工作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并非简单地搭建一个巢穴,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而细致的工作。首先是选址,必须结合湿地的沟壑、水源、食物丰沛度以及远离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为这些“高端住宅”选择最佳地段。其次是设计,巢穴的框架结构要足够坚固,能承受成年鸟即雏鸟的重量,以及大风等恶劣天气的考验,来吸引挑剔的“住户”们“拎包入住”。
如果说科学的规划和有力的政策是千鹤岛生态复兴的骨架,那么一代代守护者的无私奉献,则是其血肉与灵魂。在这里,我听到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黄业彬,一位五代接力守护这片湿地的普通人。
黄业彬和他的祖辈们,在这片土地上,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天都驾驶着小船,环绕着岛屿巡逻。他的工作看似单调:观察鸟群是否有异常,清理水面的垃圾,劝阻可能干扰鸟类的行为。但他手中的望远镜,记录了候鸟来去的每一个日期;他的笔记本,画满了各种鸟类的形态和习性。他对这片湿地的熟悉,超过了熟悉自己的掌纹。
黄业彬的故事,是无数默默无闻的生态守护者的缩影。他们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浸润着他们的汗水日复一日的朴素而执着的爱,为鸟儿们守护了一片宁静的家园,也为我们这个时代,树立了一座关于责任与奉献的精神丰碑。
四
当人类以尊重和善意伸出“时代之手”,自然也必将以丰厚的回报作为回应。在千鹤岛,我所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风光,也不是单向的人类保护行动,而是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最有发言权。令人惊喜的是,这里还不断有“新居民”加入。2025年6月,岛上首次发现了自然界极为罕见的白鸬鹚,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鸟类学界的关注。从最初的30余种到现在的140余种珍稀鸟类的到来,印证着千鹤岛生态保护的卓越成效,是它们一片值得信赖的生命乐土。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再次洒满这片广袤的湿地。远方,又传来几声高亢的鹤唳,与我来时听到的声音遥相呼应。
我即将离开千鹤岛,行囊中没有带走一草一木,却带走的是那片萦绕在心头的鹤舞与鹳唳,是对生命最原始的感动;留下的,是满心的敬畏。敬畏自然的伟力,也敬畏那些以“时代之手”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们。
这,或许就是四季如画千鹤岛之行,赋予我的最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