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过庐江县城往北去,柏油路渐渐漫进田畴,风里的气息忽然变了,少了市井的喧闹,多了稻花的清甜与湖水的腥润。拐两个弯,一片黛瓦青砖从田畴间凸显出来,那就是周大屋,三国名将周瑜的故里,在庐北大地上藏了千年的人文印记。
千余年风雨苍桑,给这个古老的村落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不用刻意寻路,风里飘着的稻花香与老木的清苦气,自会把你引到坐落于牛头山、罗山和平顶山三山脚下,在错落有致的房屋建筑上,随处可见周瑜一战而传颂千古的“赤壁之战”的墙画及周氏家训印记。
踏上周大屋村,是初秋的清晨。薄雾还没散,檐角的铜铃沾着露水,风一吹,“叮”的一声,猝不及防打开了千年前的三国风云。这便是庐北,皖中腹地的一方水土,因孕育了那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每一寸土地都浸着历史的温厚。
这里,不是巍峨的宫殿,也不是恢弘的庙宇,只是一片被农田环绕的山,山下生着几株古槐,枝桠斜斜地探向天空,像在守护着悠久的历史。
守在这里的都是周氏家族的后裔。一位老人叫周福生,七十多岁了,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见我们来,从屋里端出一壶绿茶,茶水里飘着本地的茶芽,“尝尝,咱庐北的茶,清口。”
老人说,周大屋是周瑜家的旧宅遗址,老辈人传了多少代,说这里曾是周家的庭院,少年周瑜就在这山上上读书、练剑。“你看那片河沟,”他指着山下一条蜿蜒的水脉,水色清亮,“我小时候常去摸鱼,老人说周瑜当年就在这练水性,你想啊,后来他带水军打赤壁,那水性可不是天生的。”
我们边说边跟着老人绕着山走,土很松软,偶有不知名的小花开在路边,粉白的瓣儿,风一吹就晃。老人说,每年清明,都有周姓的后人来这里祭拜,还有外地的游客,带着孩子来,听周瑜的故事。“有年青人问我,周瑜是不是真的像戏里演的那样,被诸葛亮气死的?我就跟他说,那是戏文编的,咱周郎是大人物,雅量高致,当年孙权都夸他‘王佐之资’呢。”老人说起这话时,眼里有光,像是在说自家的亲人,神情显得自豪。
站在山上远眺,庐北的田野铺展开来,翻着金黄的稻浪,村庄青瓦白墙,炊烟袅袅,巢湖的水色在天际线处泛着微光。此刻,浮现在我眼前的似千年前的少年周瑜,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晨光里,捧着书坐在古槐下,风拂过书页,也拂过他的衣角;或许是在这样的暮色里,握着剑在河沟边练习,水声伴着剑声,成了他日后驰骋疆场的序曲。这田埂间的寻常景致,因这一段少年往事,忽然有了不一样的分量——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触手可及的温度,藏在泥土里,藏在老人的讲述里,藏在风吹过麦浪的声音里。
继续我的行程,来到庐城东的周瑜墓园,(又称吴名将周公瑾之墓)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墓四角配以四头石狮,按汉代墓冢形制,为覆斗形方锥夯土墓冢;这由些门楼、影壁、阙门、石像生、享堂、碑廊、胭脂井、文物展厅等东汉风格建筑群组成,无不展示和传播庐江人文历史的园地。
漫步在陈列馆内,这座与周瑜墓园、碑廊、顾曲阙楼等景点共同构成文化群落中。馆内有伟人毛泽东手书《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赤壁之战屏风雕刻等历史文物,都是按时间顺序陈列周瑜相关历史资料,内容涵盖汉、魏晋至现代等时期的文献与研究成果。碑廊悬挂20块影雕详细记录周瑜生平,展示了庐江人文厚重的文化底蕴。
庐北临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水波浩渺,风光旖旎。当地人说,周瑜的水军本事,一半是在巢湖练出来的。相传当年周瑜就是从这里率领水军出征江东的。
站在岸边,看巢湖的水漫过脚边的青苔,远处的渔船点点,白帆映着蓝天。我能想象千年前的景象,周瑜站在船头,身披铠甲,手持令旗,水军们整齐地划着桨,战船列阵,旌旗猎猎,朝着江东的方向驶去。那时候的巢湖,该是何等的壮阔;那时候的周郎,该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尽管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巢湖的水波依旧,只是当年的战船变成了渔船,当年的令旗变成了龙舟,但那份团结勇敢的精神,却被庐北人一代代传了下来,成了这方水土最动人的底色。
夕阳落在巢湖上,在湖光金色中,我与朋友走进一座叫许桥村的村庄,村庄不大,2023年人选合肥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殊荣,印象中的村民朴实、热情好客,看到有的村民们收了桨,栓好小舟,已坐在门口的石凳上,喝着茶,吃着庐江米饺,聊着天。米饺是用本地的籼米做皮,里面包着猪肉、虾米、笋丁,蒸熟了趁热吃,皮薄馅足,鲜香可口。“这米饺,也是跟周郎有关的,”村民老杨师傅递给我一个米饺,“老辈人说,当年周瑜带军队打仗,士兵们吃不惯干粮,就用米做皮,包上肉和菜,做成饺子,又方便又顶饿,后来就成了咱庐江的特产。”接过米饺,我咬了一口米饺,鲜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这味道里不仅有食材的香,似乎带有历史的香味,更是庐北人用舌尖传承的记忆。
离开许桥村,我去了庐北的“周瑜文创工坊”。这是一个由几个大学生返乡创办的工作室,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以周瑜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有印着周瑜雕塑、画像书签,有刻着“羽扇纶巾”的折扇,有做成战船形状的钥匙扣,还有用巢湖石雕刻的小摆件,每一件都很精致,透着年轻人的巧思。
创始人之一的小周,是庐江本地人,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去年毕业后跟两位同学一起回了家乡创业。“我们都是听周瑜的故事长大的,觉得这么好的文化资源,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小周接着跟我说,“刚开始做文创的时候,没经验,走了不少弯路,后来村里帮我们找了场地,县里的文旅局也给了指导,生意越来越好了,特别是在周瑜文化节期间,销量很好呢,加上节假日很多游客来庐北,都会买我们的文创当伴手礼。”
在工坊里,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挑选书签,她妈妈跟我说,她们是从合肥来的,听说庐北是周瑜故里,就带孩子来看看。“孩子在课本里学过赤壁之战,一直很喜欢周瑜,今天来这里,到周瑜墓园,看陈列馆,听了故事,还买了书签,觉得特别有意义。”小女孩拿着书签,开心地说:“我要把这个书签送给我的好朋友,告诉他们周瑜是庐北的英雄。”
从文创工坊出来,天色已经暗了,庐北的村庄亮起了灯,星星点点的,像是撒在田野里的星子。路边的民宿亮起了灯笼。民宿的老板是一对年轻夫妻,他们原是本在城里打工,去年回庐北开了民宿,“现在庐北的文旅越来越火,来的游客多了,我们开民宿,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又能赚钱,比在城里打工好。”老板笑着说,民宿的房间布置得很有特色,墙上挂着周瑜的诗词,桌上摆着巢湖石做的摆件,连床单被罩都是印着三国元素的图案,“很多游客说,住在这里,就像住进了周郎的时代。”
走在庐北的夜色里,风里飘着稻花的香,远处传来巢湖的浪声,还有村民家里传来的笑声。忽然觉得,庐北的美,不仅在于它有周大墩、周瑜祠这样的历史遗迹,更在于它把历史的温度融入了当下的生活——老人们守护着遗址,年轻人传承着文化,游客们感受着故事,每一个人都成了周瑜文化的传播者。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历史与现实的温柔相拥,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天离开庐北的时候,又经过了周大屋,老人周福生正在阜上浇花,见我路过,挥了挥手:“下次再来啊,咱庐北的秋天更美,稻子黄了,巢湖的螃蟹也肥了。”我笑着点头,看看周瑜故里秋天里的另一种风光。
车渐行渐远,庐北的田野、村庄、巢湖的水色渐渐消失在视线里,但那份藏在泥土里、水波里、人们眼里的历史温厚与人文情怀,却留在了心里。这便是庐北,周郎故里,一方有故事、有温度、有希望的土地。
这里的风,会告诉你周瑜的故事;这里的光,会照亮你对历史与生活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