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韩铭忠的头像

韩铭忠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10/28
分享

细微的疏忽,葬送了爱情的专一性

在省会文化广场举办的河北省首届七夕情侣节戏曲晚会上,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演出了大型神话剧《天河配》。虽因临时性公益演出之故,缺乏华丽精美的布景和道具做映衬。但由于演员们全心投入、一丝不苟地表演,再加上剧团乐队技艺精湛的演奏。他们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扣人心弦的剧情,高亢激昂的音乐,恰到好处的举手投足与眼神,把河北梆子剧种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在场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唯一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剧本编写过程中,一个细微的疏忽造成了小小的漏笔,使细心的观众对织女的爱情观是否专一产生了怀疑,扭曲了爱情的本性。

本剧一开始描写了牵牛星和织女星在天庭海誓山盟,为后来的“人间成婚”埋下了伏笔。牵牛星被打落凡间后,织女星日夜思念唯一的知音,便挑动众仙女下凡玩耍,实际上是借机寻找牵牛星。这场戏刻画了织女对真爱的一片痴情。再往下牛郎织女人间相会,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偷走了织女的仙衣,织女为追回仙衣赶上了牛郎,遂与他结为夫妻。此时,细心的观众可能会问,既然织女深爱牵牛星,为什么不去寻找他,而与牛郎成婚呢?这样的设计倒显得织女有些水性杨花之嫌,爱情的专一性受到了质疑。

该戏对原有的民间故事,进行了创新和延伸,增加了牛郎织女天庭相爱的故事。却因衔接不自然,引发了歧义。事实上,本剧的本义是“牛郎乃牵牛星转世”,但剧中并未在恰当的环节中予以挑明。牵牛星经过人间轮回后转世为牛郎,自然忘记了双星天庭盟誓之事,他对织女的感情来源于织女的貌美。织女虽然记得天庭盟誓之事,但是否知道“牛郎就是牵牛星转世”,本剧并未在“偷仙衣”和“人间成婚”两个情节前后作一点点交代,直到天兵天将强迫织女返回天庭时,也没有提到织女是否知道牵牛星和牛郎之间的因果关系。只到最后双星上天,被王母造河拆散后,织女怒责西王母的唱段中才提及此事。这一下实在有点唐突。笔者认为,这样切题给人的感觉是,织女是在返回天庭后才知道牵牛星和牛郎之间的因果关系的。

假如本剧认为,织女在人间初会时,就已经知道了牵牛星和牛郎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话,编剧就应该安排织女主动追求牛郎,而不该让牛郎先追求织女。也许有人会说,民间传说的正宗版本中一直是牛郎追求织女,但是民间传说的正宗版本中,并未提及牵牛星,更没有双星盟誓的伏笔。牛郎只是人世间一个苦命的儿郎,织女对牛郎一见钟情,一方面是由于她向往人间的自由,另一方面是牛郎的勤劳和善良深深地打动了她。两个相爱的人结为夫妻,倒显得很自然。婚后的男耕女织相敬如宾,使他们的感情基础日益牢固。直到后来,被封建邪恶势力强行拆散姻缘时,他们宁死不屈,奋力抗争,对爱情的忠贞的确令人感动。总之,民间传说的正宗版本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生动自然,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爱情观。而本剧中的情节过渡不够严谨,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葬送爱情的专一性,从而削弱了剧情的主题。

笔者认为,剧本应该在“天庭盟誓” 和“人间成婚”两个情节之间,做一个交代,道出“织女知道牛郎本是牵牛星转世” ,这个任务既可以安排在“商量下凡”的一场戏中,从云英的口中获得消息;也可以安排到“偷仙衣” 一场戏中,从神秘的老牛口中得到消息;还可以在“新婚”一场戏中,织女刚出场时的唱段中增加几句唱词告诉观众。这样更能突出织女嫁给牛郎以后的满意和幸福,从而为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爱情观地刻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鹊桥相会”一场戏中,把牛郎织女相会,看成是西王母的默许。倒不如说成,西王母迫于无奈,传旨准许他们每年的七夕鹊桥相会。这样更能突出爱情的崇高与伟大,况且本细节通过一个画外音就可以办到。

一部戏的成功,需要长久的打磨。梅兰芳大师就经常根据演出情况、观众观戏的反应,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经典剧目,使之臻于完美。笔者提出一点小小建议,希望方家批评指正。

2012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七)写于石家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