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火车,转汽车,一路向北,心驰神往地晃荡在祖国广阔的怀抱里,最终停留在一个叫做竹林的小镇上。尽管被寒风吹着,但映入眼帘的还是绿油油的色泽,还闪烁着炎炎夏日的影子,让我这个北方人神往地凝视起来。
疲惫地拉着行李箱,艰难地爬着坡,且兴致勃勃地眺望道路的尽头,尽头高矮交错的疲惫中泛绿的杂树丛中,埋着几多低矮的小山丘,影影绰绰地竖立着。有椭圆的,尖尖地翘起;有瘦削的,长长地蔓延;有直挺挺的,也有歪歪扭扭倾斜着的。这拔地而起的小山丘,有的紧紧地拥挤在一起,有的却遥遥地对视着你我。多么绰约和神奇的风景啊,我始终屏住气息观看和揣摩它们,它们也会注视和猜测我这个远方的来客吗?
我被这绰约和神奇的风景陶醉,不知不觉间脑际忽然闪现,我是到竹林来的呀,身置竹林,果然是名不虚传,这旖旎的山,这奇异的热土,真使我觉得相见恨晚,怎么能不尽情地欣赏和吟咏一番?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竹倾注了不知多少情愫,大诗人白居易有诗句“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他把竹形容成永不消失的春天;千古佳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描摹得淋漓尽致。竹林于巩义之南,两山夹水,是竹林茂盛之地,于是便在竹林寻找竹林来。
汽车爬上一个陡坡,又是一个缓慢地扭转,便掠过层层叠叠的翠绿。快看,这是一座方方正正的悬崖?不,它是“引黄入竹”纪念碑。其深褐色的“岩石”,映照着碧蓝的天空,反射着金色的阳光,变得色彩斑斓,闪闪发亮,像一个巨大的粮仓,盛满竹林丰收的五谷,坚固而沉稳地矗立在中原大地。
绕过纪念碑,穿越“九曲黄河十八弯”溪流微缩景观,我仿佛看到一叶小舟悠悠地荡漾在九曲黄河十八弯上,一位古铜色躯体的老汉,像一头威武的雄狮,正努筋拔力摇着小船,在一座山前拐弯时,抿着嘴唇,睁着一双滚圆的眼睛,在冷静地张望着晃荡的水波,显出了竹林人坚强的意志。驻足“黄河九曲十八弯”溪流微缩景观,我出神地俯视着被阳光照射得清亮的水波,那一朵朵缥缈的白云,在透明的水里缓缓游弋。我轻轻地弹拨黄河水,想叩问淼淼白云,想邀请它浮出静谧的水面,诉说竹林人引黄入竹的件件往事。这景观不但寓意着竹林人民引黄入竹工程的艰辛,也弘扬了养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母亲河——黄河的深厚底蕴和文明传承。
置身风光明媚、景色迷人的凤鸣苑,我逐渐被它独特的文化所感染。尽管被美景陶醉,我的眼睛还是不停地寻找竹林的影子,失望常常会发生在身边——哪有一根竹子啊,更别说是竹林了。即便如此,千万可别沉入虚玄的思忖里,浪掷了珍贵的光阴,让秀美的山山水水,空空落落地一掠而过。还是赶紧伸出自己的双手,不停地轻轻按下相机的快门,让美好的新竹林在和煦的阳光里,迸发出星星点点的光彩。
不知不觉驻足于竹林觅水碑,共同感知“饮水当思源,致富念党恩”。此时,作家们已经三三两两走进龙腾阁和竹林碑苑。龙腾阁的四周有“二十四孝图”彩绘,意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美德。龙腾阁的四个展室记载着竹林人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辛酸往事,谱写着竹林人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远大前景,其意义更在于凝聚了竹林人“爱竹林、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的竹林精神。
眼前一片翠绿,原以为找到竹林,但仔细一瞧,确为实实在在的青松。行走在松林巧妙地鼓起一条的细长缝隙间,我依然急切地寻觅着何处是竹林,眼底下那高高耸起的鼻子,也在不停地嗅着哪里能飘来竹林的清香味。我不免又一次叹气,竹林古有的“竹林茂盛”躲藏到哪儿去了呢?忽然,一阵凉爽的风儿吹来,把我吹拂得万分舒畅,真想把这里清清爽爽的颜色尽情地观看,真想把此间沁人心脾的空气豪放地吸进自己的胸膛,真想在这片青松间永远栖息下去。
名为竹林,此处无竹,他处定会茂盛吧?于是我们来到长寿山。此时不是春天,自然看不到漫山遍野密密匝匝的桃花盛开,更嗅不到馨香沁鼻的桃花芬芳。今日已过深秋,漫山红叶飘飘,虽未层林尽染,却感如霞似锦。漫步通幽曲径,两边树枝搭连,放眼山坡,颇显风韵,令人叹为观止。身在此山,远离喧嚣,心归自然,如入天上人间。可惜啊,我依然没有发现竹林藏于何处,只是发现了三棵树龄过千年,峥嵘苍劲的老树,不过倒也不觉遗憾。颇有一种多情的暖风,把竹的清香送入鼻息,沁人心脾,正脉脉含情地藏匿在人间。是啊,修竹千竿,情牵历代文人墨客,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记录着竹林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老树是一曲奇妙的歌,谱写着竹林精神,并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请问,要不要留下来,再欢欢喜喜地沐浴竹林神奇得让人不住地猜想、秀丽得让人舍不得离去的风景?
首发于《北方文学》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