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保明的头像

王保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0
分享

人间至爱的父母

最近看了几篇文章,是关于父母的。

一篇文章是《母亲设计的死亡》。文章大意是,母亲患有高血压,同孩子说,邻居妈妈在吃饭的时候身子一歪,轻松地过世了。母亲羡慕地说,她要是这样的死法多好,能够不在物质和精神上拖累孩子。她的孩子很伤感,说那样我们会很难受。母亲就说,那她要是真偏瘫了,让几个孩子伺候她一两个月,这样孩子就不会难过了。孩子同样感到伤感,母亲总是直到自己最后一刻,也不想给孩子增加负担啊。

另一篇文章是《最好的礼物》。女孩在七岁的时候,才意识到从来没有给母亲送过礼物,于是她千方百计积攒零花钱,在这年母亲生日时给母亲买了一个发卡,母亲高兴地哭了。在她母亲70岁生日时,她和兄弟姐妹们合送给母亲一串用珍珠和宝石镶嵌周围的手链。过后,她听到母亲在房间里同父亲小声说,项链不是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最好的礼物是那只发卡。

一篇文章是《非凡的超能力》。一位著名影星的母亲总是惦记孩子小时得冻疮的事情,虽然他成了明星,但是冻疮还是不时复发。一次在演出时,化妆师将冻疮处理得很好,外人怎么也看不出来,但这位母亲竟然从海报中发现了儿子腿上生冻疮,于是不顾路途遥远,立即赶过去看儿子。母亲就是具有如此非凡的超能力。

还有一篇文章叫《虽然想要的不是你》。文章的内容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女儿生下后,愁眉苦展:怎么没有生个儿子呢?但是,当女儿围着他咿呀叫爸的时候,他感到非常自豪。随着女儿一步步地长大,他的父爱愈来愈浓。女儿研究生毕业找了一个家境非常好的博士男朋友,开始他不愿意,怕未来的女婿沾花惹草,扔下女儿。女儿结婚时,他竟然在主持人问他要说什么时,说道:“你不要当陈世美,要不我饶不了你,把你打得稀巴烂。”后来女儿女婿因为到美国的问题吵架,女婿情急之下打了女儿一巴掌。他知道后,连夜赶到省城闺女家里,一进门就给了女婿一巴掌。不过,他劝说女儿到美国去,否则他怕女儿不幸福。有一天半夜,他以为是女儿打来的电话,急忙跑去接,却原来是有人打错了。他因此发急而眩晕,导致急性脑出血,造成半身不遂。即使这样,他还用含糊不清、断断续续的话谈女儿,用放大镜看女儿照片。

看过这四篇文章,我由衷感慨,父母对儿女之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是发自肺腑的、毫无保留的。

人间爱多重,唯有父母知。

父母一生牵挂疼爱孩子。母亲对孩子的担忧、保护,从孩子孕育就开始了,伴随着孩子呱呱坠地到逐步成长的过程。母亲千呵万护,孩子生病了,希望病能够转移到自己身上,由自己承担痛苦。及至孩子长大成人,母亲的目光依然停留在孩子身上,正是“老母一百岁,尤念八十儿”。哪怕孩子远在万里,父母依然祈求他们平安、健康,思念之情寄托在孩子的房间、孩子用过的一切物品,睹物思人。父母对于孩子的一切能够刻印在脑子里,哪怕是不为人所知的细节,也能成为永久的烙印,尤其是母亲似乎与孩子有某种默契的感知,纵使在天涯海角,纵使处理得天衣无缝,细心的母亲还是能够发现细微变化。正如那位具有非凡超能力的母亲。

父母总是记得孩子的一切。孩子小时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物品,母亲愿意精心留藏——这成为母亲挥之不去的爱意,丝丝点点都是爱,“一枝一叶总关情”。父母对自己给予孩子多少爱,给孩子买过多少东西,可能有的不记得了,然而父母对于孩子给自己买的东西,总是记忆犹存,就象那个发卡,可以成为一辈子的记忆。但是遗憾的是,孩子对于父母给的东西,往往是“挥一挥衣袖,不见一片云彩”。

父母为了孩子甘愿任劳任怨。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孩子成长,不求回报,只求孩子将来有出息。从幼儿时的屎尿,到长大后的衣服,父母毫无怨言地洗刷。为了孩子考一个好成绩,高中毕业后能考上大学,父母承担了一切劳动。即便父母病重之时,也向孩子隐瞒病情,依然坚持劳作。

父母始终为孩子自豪。因为孩子是父母再造的精品,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每成长一步,父母都赶到无限欣慰;孩子每取得一点成绩,父母也觉得是自己的成功。父母希望孩子未成人时快快乐乐地成长,阳光,健康,愉快,聪明,漂亮或英俊,没有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当然,孩子即使是有缺陷,父母也疼爱有加,呵护备至,甚至认为缺点也是优点,丑也是美。只因为,在父母眼里,孩子的所有都是完美无缺的,折射着自己的影子,往往自豪感超越了自我审视、剖析,或者批评。因此,当孩子有了成长,有了真正的成就时,父母的心情可以说,是“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

写到这里,我想,父母可以为孩子的一切而喜怒哀乐,忘记自我,那么,孩子是否能够为父母所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呢?作为孩子,自己是否记得为母亲父亲送生日礼物,甚至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父母任凭孩子唠唠叨叨,但是,到了父母晚年,孩子是否能够听父母的唠唠叨叨呢?恐怕少也,或者不能够全部如此。

善于感恩,是儿女回报父母之爱的唯一做法。父母种种之爱,值得子女一生铭记。子女感恩,就要让父母老有所养,享尽天年。如此,父母方能感到生儿育女非常值得,也唯有如此,才能让父母的自豪和喜悦绵延,如同琼浆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愈加浓厚香甜。

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曾共同发布过新版“24孝”行动标准,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但愿,每个当儿女的能够认真学习,并付诸行动,让父母安度晚年,健康长寿。

诗经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劝孝歌》中说“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无论儿女怎样报答父母,也报答不完父母生养的恩情。此情,可与日月争辉璀璨,可比五洋深远无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