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才建的头像

王才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5
分享

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归来不看院”—— 这句在心底蛰伏多年的俗语,终于在晋中平原五月慷慨的日光里,化作叩响历史之门的足音。当我们这批江城旅人踏入灵石静升古镇,元代文庙古朴的飞檐刺破碧空,宛如岁月沧桑的一声悠长叹息。此行的目的地,正是被誉为晋商辉煌不朽丰碑的王家大院。明清晋商,驼铃贯通南北,票号汇通天下,以 “诚信义利” 熔铸商魂,缔造富甲海内的传奇。而王家,便是这传奇中最璀璨夺目的星辰。

巨幅石壁上,“王家大院” 四字在正午烈阳下泛着沉甸甸的辉光,无声宣告着此地的非凡气象。巍峨的 “寅宾” 门楼矗立眼前,“寅时迎日,恭敬待宾” 的古训,就像一道无形的时空界碑。当我抬脚跨过那高高的门槛,时光骤然凝滞,甚至逆流。眼前层叠的屋宇,瞬间将我裹挟回那个商贾辐辏、诗书弦诵的鼎盛时代。

步入乐善堂,“为善最乐” 匾额高悬,这出自三代帝师祁寯藻之手的墨宝,古朴字迹间流淌着向善的沛然之力。堂前砖雕影壁,牡丹缠枝绕葡萄藤蔓,勾勒出 “富贵绵长” 的祥瑞图景。然而,目光细辨,华丽藤蔓间竟巧妙嵌着半枚铜钱纹样!这匠心独运的设计,瞬间点醒观者:华堂广厦的主人,正是驰骋商海的巨擘。这 “半钱”,恰似其 “义利相济” 处世哲学的绝妙隐喻。诚如先祖王现所言:“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王家在金银洪流中未曾迷失,守住了灵魂的方寸之地,富甲一方而德泽乡梓,其境界令人肃然起敬。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恢弘影壁的额枋极不起眼处,阴刻着蝇头小楷的 “泰山石敢当” 五字。这天下最小的 “石敢当”,与其巨大壁身形成惊人反差,若非特意指引,极易湮没。它静默地立于门内,如同王家深植于古老灵石崇拜的精神守护,于细微处昭示着驱邪纳福、持守家宅平安的千年祈愿,亦是国家非遗 “泰山石敢当习俗” 在此民居瑰宝中的独特印记。

循着曲折回廊来到敬业堂,支撑梁柱的千年柏木雀替上,“二十四孝” 故事浮雕栩栩如生。子路负米百里奉亲的艰辛,王祥卧冰求鲤的至诚,孝心感天动地。它们与堂前 “忠持己,恕及物” 的楹联交相辉映,无声构筑起王氏家族伦理道德的磐石。晋商对传统美德的尊崇与践行,在此化为可触可感的木石之言。敬业堂前院腰门之上,悬着一方精巧的青石 “秋叶匾”,形肖飘零之叶,仅纵 15 厘米、横 46 厘米,堪称王家匾额之精粹。其上阴刻 “安敦” 二字,行楷清秀端庄,叶脉纹理、边缘撕裂处皆刻画逼真,仿佛一片饱含秋意的叶子随风轻落,为主人的清雅平添无尽逸趣。“安逸敦厚”—— 这叶上箴言,暗合唐人卢渥、于祐 “御沟题红” 的千古佳话,传承着李渔制 “秋叶匾” 的雅意。它虽隐于一隅,却以玲珑之姿与深邃典故,诉说着主人对恬淡安详、敦厚处世的生命境界的向往。

桂馨书院的门楣上,“澡身浴德” 四字饱经风霜,仍浸润着《朱子家训》的凛然墨韵。恍惚间,王氏子弟诵读《大学》“修身齐家” 篇章的稚嫩童音,似乎仍在梁间萦绕。然而,那清朗书声终究随岁月风霜散入砖缝苔痕,唯余院中一株百年丁香,在静默中吐纳着幽幽芬芳,如一位忠诚的耆宿,无言守护着逝去的书香岁月。兰芳居内,似有幽兰清芬沁人心脾,其名寄寓着对子孙 “品节如兰” 的至高期许。世代巨商,竟将 “耕读传家” 古训深植血脉。《静升村王氏家谱》中 “子弟七岁不入塾,父兄耻之” 的铁律,昭示着对诗书礼义的极致尊崇。清初王兴旺肩挑起步,数代筚路蓝缕,至十四世王谦受、谦和、正居辈,商路通达,终成豪贾。这泼天富贵,正是其 “商而优则学” 理想的坚实基石,让家族得以在商海的惊涛与书山的静穆间,寻得精妙的平衡。

登上恒祯堡极顶,三万四千余平米的屋宇群落,如一幅立体的《营造法式》长卷磅礴铺展。西大院 “王” 字骨架与东大院 “凤” 形结构,暗合 “龙凤呈祥” 的吉兆。这不仅是建筑美学的巅峰之作,更是王氏 “以商兴家,以官护商” 生存智慧的物化,浇筑在黄土高原的脊梁之上。恒贞堡东门外,镶嵌着一副世所罕见的青石 “鹤凤绿竹画屏联”。上联 “无曲鹤比节” 配鹤竹图,下联 “有实凤来仪” 配凤竹图。竹之直干虚心(“无曲”)喻君子气节,鹤之清高廉洁(“鹤比节”)比德行人品;竹实(“有实”)珍稀引凤来仪,象征贤德召感祥瑞。款识 “甲子仲秋”、“竹轩漫题” 如云烟渺渺,徒增神秘。这画屏之联,以金石为纸,以花鸟为文,将竹的劲节、鹤的清逸、凤的尊贵熔铸一炉,直白又含蓄地宣示着主人对高洁品性与家族祥瑞的极致追求,是王家众多楹联中卓然不群的点睛之笔。

穿行于恒祯堡厚重如史的城墙下,叠翠轩绿竹猗猗,匾额生辉;谦吉居内,“谦受益,满招损” 的古训沉淀于每一寸木纹;巍峨的 “品行兼优” 石牌坊,是王氏代代恪守的道德丰碑。而高悬的 “规圆矩方” 匾额,则以建筑之语道尽处世天机:规圆,是智的流转通达,应对万变;矩方,是德的根基不移,持守本心。尤为令人击节的是,“矩” 字右下匠心独运地多刻一点,寓意 “规矩多一点”—— 这无声处的惊雷,正是晋商 “利以义制” 商道圭臬的绝妙注脚。王家的立身存续之道,早已刻入每一块砖石的肌理,融入血脉。

夕阳熔金,将连绵的屋宇染成一片浩瀚的金色海洋。此刻的大院,宛如一方沉淀了时光的巨砚,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商海浮沉、诗书弦诵细细研磨,化为浓稠的徽墨。回望 “寅宾” 门楼,排列整齐的乳钉在苍茫余晖中泛着温润而坚韧的光泽,无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岁月的厚重。

此情此景,豁然贯通。王家大院的难以超越,岂止在那森严屋宇、广袤占地与鬼斧雕工?其不朽灵魂,在于它将中国人 “修身齐家”、处世经商的深邃智慧,以及深沉的家国情怀,化作了可触、可感、可居、可悟的砖瓦木石!建筑会老,风霜会蚀,但那些镌刻在青石照壁上的 “义利之辨”,那些萦绕在书院厅堂间的 “澡身浴德” 之气,如同源自地心的深泉活水,在物欲喧嚣的尘世中,持续映照并滋养着我们民族精神家园的星空。学者王鲁湘先生一语道破天机:“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这座凝固于黄土高原的 “民间紫禁城”,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华夏处世经典,一部以砖石写就的家族与国族史诗。

当身影融入暮色,恍若踏着当年晋商驼队远行的辙印离去。风中,月下,这座 “华夏民居第一宅” 的每一块砖石仍在低语,诉说着一个家族、一个商帮、乃至一个古老民族关于商道、文脉与家国春秋的永恒故事。而我行囊中所负,已非简单的影像,而是那份对文明根脉深沉搏动的震撼与了悟。这份源自砖石木雕间的灼热魂魄,注定将化为薪火,在更广阔的时空里传递,让 “王家归来不看院” 的慨叹,成为文明血脉不息流淌的永恒回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