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才建的头像

王才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1
分享

天野辽阔:格局与命运的交响

人生天地间,有一种力量,它悄然无声,却又无比强大,正塑造着我们命运的轨迹,这便是 “格局”。格局,它绝非虚幻缥缈的概念,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精神架构。它关乎认知的广度,如同那广袤的大地,容纳万物;关乎思维的深度,恰似那深邃的海洋,蕴含无穷;关乎价值的高度,仿若那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关乎情怀的厚度,就像那温暖的阳光,普照四方。

格局,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如何去对待自我,又如何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变迁。最终,它支配着一个人命运的走向与境界。它是我们精神的穹顶,为我们遮风挡雨,指引方向;它也是我们行动的罗盘,让我们在茫茫人生大海中,不致迷失。

认知的局限,乃是人生永恒的困境。《庄子》有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人若被困于时空的牢笼之中,又怎能想象那更大的真实?格局狭小者,犹如居于瓮中,目之所及,不过方寸之地;思之所系,无非个人得失。而格局宏大者呢?哪怕身处迷雾重重,其心仍向往那浩瀚星汉,志在千秋万代。这不仅仅在于 “看见什么”,更在于 “理解看不见的存在”。呼伦贝尔草原以其无边的胸怀,孕育出生命的壮阔;而井蛙眼中的天空,再大也不过一轮圆月。现实中,有多少人被困于自我的围城之中,对外面的世界充耳不闻,最终难以突破命运的桎梏?然而,也有人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勇敢地拥抱未知,从而走入更广阔的人生天地。

格局从何而来?它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在实践与省思中逐渐生成。它源于环境的滋养,家庭的视野、教育的启蒙、文化的积淀,乃至生命中重大事件的叩击,都参与了它的塑造。但更为重要的是,人能否以自省之力,突破原有桎梏?能否以勇气之心,迎向他者与世界?格局的真正建立,是一场不断打破又重建的精神远征。

四十载教育生涯,我目睹了太多天赋相近而结局迥异的学生。有人如鸿鹄高飞,以广阔的视野超越现实的局限;有人如燕雀绕梁,虽聪明伶俐,却终究困于自我的小天地。究其根源,并非智力之别,实乃格局之差。才能如利刃,可破荆棘;格局如大地,决定着我们行走的远近。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此语一针见血,道破了格局为成事之基的真谛。一个人若没有格局,即便有再好的才能,也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格局又是如何影响命运的呢?它通过四重路径。其一,构建认知框架,决定着信息的筛选与解读。面对同一事物,不同格局的人,理解可谓迥异。其二,奠定价值排序,影响着关键抉择。格局宏大者,能够超越眼前的利益,做出有利于长远与整体的选择。其三,塑造情感模式,规范着我们对成败的反应。格局开阔者,遭遇挫折时,不失乐观;获得成功时,不忘谦逊。而狭隘者呢?则易为一时的得失所困、所骄纵。其四,形成意义系统,为生命赋予方向与厚度。有大格局者,能为生活找到更深远的旨归。

历史中,因格局而命运转折者,比比皆是。鲍叔牙荐管仲,不仅因为他有慧眼识珠的能力,更因为他有容人之量与谋国之远。若没有他的格局,又怎会有管仲辅佐桓公、九合诸侯的霸业呢?这一 “识人-容人-成人” 的链条,恰恰是大格局重塑命运的生动体现。西方亦然,苏格拉底饮鸩前仍从容论道,其格局早已超越生死,以真理之光,烛照千年。反之,亦有人因格局之限而跌落。商鞅变法强秦,法家之术彰显了他的政治格局,然而,却因缺乏人道关怀与伦理节制,最终致作法自毙。凯撒征服高卢,其军事与政治格局不可谓不大,却因未能克制权欲,终遭元老院之弑。他们的失败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格局,需有驰骋亦需有约束,要有高度亦需有底线。

卓越的格局,应当张弛有度、方圆并济。它既要有高度与广度,也要有温度与限度。它是一种向外延展的能力,也是一种向内修养的功夫。苏轼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阳明言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二者皆道出了人类受限于自身视角与成见的困境。尤其在算法主导、信息奔涌的今天,人更易被推送机制禁锢于 “认知茧房”。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唯有以自觉的格局建设,主动迎向异质思维,抵抗精神惰性,才能接近那真实而完整的世界。

当代社会,格局之争愈发显著。乔布斯以 “改变世界” 为信念,打破科技与人文的界限,其成功的根源正在于超越短期利益的格局视野。反观许多企业,沉溺于价格战与流量抢夺,忽视创新与社会价值,最终被时代所抛弃。由此可见,格局的高下,不仅决定着我们能走多远,更决定着我们是否走对了方向。

我所生活的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雄峙,自古便是九省通衢、风云际会之地。登黄鹤楼远眺,但见长江浩荡,龟蛇静立,顿时让人觉得天地悠远、时空苍茫。崔颢题诗、李白绝唱、岳飞感叹、毛泽东挥毫,皆在此留下了精神的烙印。这座城市历经首义烽火、抗日硝烟、特大洪水与疫情封城,却始终不屈不挠。这是为何?正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格局与城市精神 —— 一种于苦难中仍向开阔处远望、往大局处思量的气度。这种格局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地理区位、历史积淀与集体性格长期互构的果实。江城自古便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码头文化培育出江湖义气与应变智慧,书院传统滋养出崇文重教之风,近代工业奠基实干精神,革命传统注入敢为人先之志。这一切在岁月中交融淬炼,形成了武汉特有的 “大气” 与 “韧劲”。

当今光谷的崛起,正是这般格局的当代延续。从农田到创新高地,其成功的根本不仅在于政策与投入,更在于一种生态型、系统性的发展视野:打破产学研壁垒,促进跨界融合,以长远耐心培育创新土壤,以开放胸怀汇聚全球智慧 —— 这本身就是格局的践行。它印证了区域的命运同样系于格局:唯有跳出同质竞争、着眼未来生态,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

作为教育者,我深信:教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是格局的教育。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视野的打开、价值的塑造、情怀的培育。芬兰教育之所以卓越,正因其将批判思维、全球意识与共情能力融入日常教学。例如其现象教学,打破学科界限,引导学生以多维视角应对真实世界问题;新加坡 “育心为本”,通过 “德育在于行动” 等项目,将价值观教育渗透至课程与校园文化;日本中小学的 “散步教学” 与 “乡土学习”,则让孩子在亲近自然与社区中,建立与更大世界的情感联结。这些实践皆指向一点:教育应超越功利焦虑,为学生打开一扇望向天空的窗,赋予他们理解复杂世界并在其中定位自我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理应减少焦虑的灌输,增添启蒙的引导;减轻标准的束缚,增加探索的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有文化底气,又能与世界对话的新一代。

格局如天野,命运似长河。天野辽阔,长河方能奔涌不息。在这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愿我们都能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万般理、历万般事,不断构建与拓展自我的格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个体与时代、有限与无限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成为命运的主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