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应和美乡村建设采访需要,我和作协、摄协同志一道,再次踏上了“第二故乡”、工作阔别二十年的狸桥镇。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都记忆犹新,心中充满着别样的感情。汽车在蜿蜒起伏的乡村公路上快速行驶,飘飞的思绪连同这窗外的细雨同频共舞,不时地在现实图景和过往时光之间自由切换,难免会生发出一些感想来。
民风淳朴的大章村
大章村是狸桥镇南湖村的一个树木葱茏、风光秀丽的自然村,濒临于烟波浩渺的南漪湖畔,著名的宣州十景之一的“南湖落雁”就在该村境内。大章村因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章氏宗祠而得名,村上的住户多是章氏族人,是一个有着近二百户人家、六百多人口的中心村落。
在章氏祠堂门前的一面巨大墙体上,我看到了黑色底纹、烫金字体的《太傅仔钧公家训》(即《章氏家训》)镌刻其上,全文仅一百九十六个字,但字字珠玑、言简意丰,家训云:“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家训作为“家庭教科书”,在知书达礼、修身齐家、遵规守矩、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章氏家训》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年前曾被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全文刊载推荐。
家训是厚植于内心的记忆。记得幼时父亲曾用《朱伯庐治家格言》反复教导我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耳熟能详、刻在骨子里的“治家格言”让自己终生受用,更觉家训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兴许得益于《章氏家训》潜移默化的教化与熏陶,大章村老百姓讲信修睦、崇德尚合,民风极其淳朴。和美乡村建设的春风吹拂到这里后,他们在章荣桂组长的带领下,拆房让路、砍树为路、填土筑路、捐款修路等忙得不亦乐乎,在公共利益面前,党员群众舍小家、顾大家,没有犹豫、没有怨言,有的是用实际行动全力配合和坚定支持。
“人心齐,泰山移”。在大家伙的共同努力下,大章村的村容村貌正悄然发生着喜人变迁——昔日的狭窄的“巷口道”变成宽敞的“环村路”;以往难以下脚的“泥巴路”变成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再过一段时间又将变成乌黑发亮的“柏油路”,村庄干支道整修和人居环境整治亦全面开展。届时,“宣城看海”将一路畅行,当地文旅“破壁出圈”也将指日可待!
让人羡慕的孙薛家
走进卫东村孙薛家村民组,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这哪里是农村住宅?这分明就是乡间豪宅,完全可以比肩江浙一带别墅式花园洋房!置身村中,只见一幢幢样式新颖、造型别致的花园洋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每家每户庭院里栽植的风景树或迎风而立、或向阳而生,娇艳欲滴的蔷薇花点缀枝头、尽情绽放,就连碧绿粉嫩的果蔬也摇曳生姿、顾盼生辉。不远处,几座亭台楼阁的影子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煞是好看;数十盏太阳能路灯一字长蛇阵排列路旁,照亮乡村的夜晚;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正常运行,发出“嗡嗡”的声响;几公里长的柏油马路宛如黑色的绸带,把各家各户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此情此景可以用“画里乡村、幸福人家”来定义。
提起“福”字,村中有一个用钢架和木材制成的“福”字。“福”字左边是衣旁、右边由“一”“口”和“田”字组成,寓意着有饭吃、有衣穿,生活很富足。“福”在中国人字典里代表着幸福美满、吉祥美好、康宁安乐、繁荣富贵等释义。那么孙薛家村民的“幸福”从何而来?答案就是“奋斗”二字。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孙薛家村民组有志青年在“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薛福生、薛玉生等人的带领下,赴江苏、浙江等地从事建筑行业“淘金”,从当初的打工仔,到后来的小包工头,再到如今实力不容小觑的建筑正规军。他们在江浙一带建筑市场上摸爬滚打,干得风生水起,目前该组绝大多数村民投身建筑行业,凭借勤劳吃苦和头脑灵活,赚得盆满钵满,用他们的话说:“感谢党的富民好政策,让我们赶上了‘点石成金’、追逐梦想的好时代!”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这在孙薛家村民身上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为支持和美乡村建设,该组村民先后六次开展捐款捐物,累计捐赠爱心款物近200万元,甚至连外嫁女也踊跃捐款。相继建成了老年活动中心,完成了进村桥梁加固和内部道路拓宽,并建成“望乡亭”两座,还对村庄部分无功能建筑进行了拆除。值得一提的是,从事古建筑业务的薛福兵承揽苏州某老城改造项目,他出钱雇车将闲置未用的1500块、价值20万元的青石板悉数运回,无偿捐给村民组用作薛溪古渡河堤沿岸的铺路石,赤子情怀“热辣滚烫”!如今,漫步于薛溪古渡,晚风吹皱了一池河水,浮萍点缀在七彩的湖面之上,乌篷船就停靠在岸边,等待着游人泛舟清波……
孙薛家村民组理事会理事长薛啟福坦言,看着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变化越来越大,现在返乡开展拆旧房建新房的村民络绎不绝,对老屋改造的也不在少数。村头有一句标语十分醒目、温暖——“约好我们一起回乡”,真切地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没有什么比回乡的感觉更好了。是啊,和美乡村建设让一个个村落“清水出芙蓉、光彩又照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的很幸福,让人好生羡慕!
古韵悠长的宝塔村
对宝塔村,我再熟悉不过,每当聆听到龙溪塔上清脆悦耳的铃声,那一幕幕如烟的往事就不时涌上心头——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每次从宣城返回,从水阳下街头渡口的西岸到东岸,都要乘坐一小段过江轮渡,经过龙溪塔倒映的江面,然后再乘坐达雅机返回卫东乡政府。
后来,因实施水阳江下游防洪治理工程(俗称“开卡”),千年龙溪塔实现“百米平移”;再后来,通过实施龙溪塔加固及顶升工程,让千年古塔再现绰约风采、再展俊俏雄姿。
徜徉在修筑一新的卫东联圩宝塔段的大堤上,苍劲古朴的梓潼阁遥相对应、隔江相望,清爽温柔的江风夹带着鱼腥味扑面而来,哗哗的流水声挟裹着浪花一路奔涌向前。此刻,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朦胧如纱,一幅水墨丹青画卷呈现在眼前。
在这里,我努力找寻记忆,苦苦思索着当年龙溪塔下那片徽派建筑风格的房屋哪里去了?那地处圩埂东侧的卫东公社和奉国中心小学哪里去了?以及当年朝夕相处的同事和朋友哪里去了?原来,随着“开卡”工程的实施,连片的房屋被拆除殆尽,二百三十余户居民整体搬迁到不远处的移民新村安置,卫东公社和奉国中心小学的旧址沉入江底。时过境迁,当年的同事和朋友为了事业和梦想打拼,天南地北、各奔前程……
在宝塔村部,精明强干的村支书孙良才面对我们的提问如数家珍。该村依托一江(水阳江)一湖(固城湖),发展“两水”经济——水产养殖拥有万亩塘口,自主培育出的“八将军花津蟹”爬上了沪苏浙市民的餐桌;水上运输拥有二百余艘、总吨位四十万吨的船舶集群,成为长三角水运市场上的一支劲旅。
近年来,该村将和美乡村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遵循“点面结合、立体推进”思路,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赵村组为试点,以“南宋遗珠、水韵赵村”为主题,整合项目资金,利用好村民和乡贤捐助资金,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省级中心村,让宝塔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让村民们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返城途中,我在想:产业振兴发展让乡村活起来,和美乡村建设让乡村美起来,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级干部的辛勤付出,当然也离不开成千上万知书达礼、淳朴善良、古道热肠老百姓的鼎力支持和全程参与,正好印证了那句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