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传明的头像

汪传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8
分享

春到“金鸡笼”

虽然之前数次来过广德,但从未听闻这里有个叫“金鸡笼”的村,更没有想到这个位于皖苏浙三省交界的小山村,就是大名鼎鼎的“黄金芽”茶叶主产区,规模近万亩、年产干茶六百吨、年创产值逾亿元。茶产业发展由昔日的名不见经传到今朝的“振翅高飞”,犹同穷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四月初的桐汭大地,姹紫嫣红、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醉人的芬芳。应广德众文友热情相邀,我们一行驱车来到金鸡笼村采风,近距离感受到该村的思路之变、发展之变和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之变。在山花浪漫、叠翠流绿的茶园地里,我们见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村党总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杨广奇。

广奇出身农村,自幼勤奋好学,后来通过发奋读书考取学校“跳出家门”,然而毕业之际政策明令取消分配,广奇没有气馁,毅然选择投笔从戎、参军入伍,穿上“橄榄绿”的他刻苦训练、从不懈怠,逐渐练就了独挡一面、堪担重任的宽厚肩膀,培养了不怕困难、敢打硬仗的顽强作风。

初见广奇颇感亲切,缘于我们都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中专生,他是安徽省商业学校毕业,我是安徽省物资学校毕业,而且两人年龄悬殊不大。有所不同的是,他毕业后先在部队“大熔炉”里摔打磨砺,后在市场大潮中搏风打浪,历经一番“寒彻骨”后事业终有所成。而我中专毕生后一直在乡镇基层摸爬滚打,后来通过“天道酬勤”调入区直单位,过着相对稳定但仍需奋斗打拼的日子。

广奇回乡前,金鸡笼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落后村,苦于生财无路,村民们抱着“金饭碗”到处讨饭吃,生活过得晃晃悠悠。广奇回乡后,瞄准漫山遍野的山场,将经济效益低下的杂木林,分批次改造成“黄金芽”茶园。虽然当时议论纷纷、杂音四起,但广奇不为所动,他在深入考察一山之隔的安吉发展经验后,更加坚信“一片叶子能致富一方百姓”,他常给周围人打气——“别人能干成的事咱为啥不能干?!”

万事开头难,破局靠实干。没有钱购买茶苗,他自掏腰包垫付;没有盘山公路,他带领村民开山凿石;没有销路,他别出心裁自建茶叶交易市场;没有茶叶精制加工厂,他招揽客商引荐项目东奔西走……总之,没有他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他想不出的办法,更没有丝毫打“退堂鼓”的念头。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在广奇的不懈努力下,金鸡笼村“山上建茶园、山下建茶厂、山外拓市场”的产供销链条已然建成,过去无人问津的山场成为日进斗金的“绿色银行”,山下的茶叶交易市场每天吸引着成百上千操着江浙一带口音的客商竞相选购,就连当地的葛粉、笋干、板栗等土特产也卖上了好价钱。村民们纷纷夸赞广奇“发展有思路,致富有办法”。广奇却说:“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也是最重感情的。他们清楚地记得,金鸡笼村过去账面上资金匮乏,想为村民办实事却无能为力,如今村集体年收益达二百余万元,修路架桥等惠及民生不再是难题;过去村民们外出务工经商讨生活,如今看到家乡发展前景不约而同返乡创业,民宿、农家乐、客栈驿站等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他们打心眼感激广奇这位“领头雁”,最具含金量的“全国人大代表”头衔授予广奇,既是对广奇个人的最大荣誉、最高褒奖,也代表着金鸡笼村乃至桐汭大地老百姓的一致认可。

时光 倒转至二十年前,我曾在宣城市区的一个城郊村下派任第一书记,三年驻村光阴倏忽而过,三年奋斗足迹记忆犹新,深知干好农村工作之不易,既要维护稳定又要促进发展,最主要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谋良策、增福祉,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我自诩工作还算称职,选派结束后获评“全区优秀选派干部标兵”,但与广奇大刀阔斧抓改革、锐意进取促发展,并实现金鸡笼村旧貌换新颜的壮举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云泥之判,这也是我为什么发自内心敬重广奇书记之所在。

人勤春来早,更有早行人。广奇注重崇尚实干、躬耕实践,一边紧锣密鼓推进总投资超三亿元的茶叶精加工厂落地,一边加快谋划茶文旅项目实施。他说,今后金鸡笼村不仅要卖茶叶、更要卖风景,不仅要让外地人“来了不想走”,而且“走了还想来”,真正让全村因茶而兴、因茶而富、因茶而美,聚力打造“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金鸡笼村。

春天是一本跃动的诗集,是一幅水墨丹青的山水画卷,是一道流光溢彩、蜂飞蝶舞的风景线,更是一首洋溢着生命张力的“奋进曲”“交响乐”。沐浴着无边春光的金鸡笼村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带着憧憬和希望,奋力奔跑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