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传明的头像

汪传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0
分享

高铁开到我家乡

曾几何时,宣城人民的“高铁梦”是那样的渴望至极而又遥不可及,直到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铁途经泾县、旌德、绩溪三站开通,宣城人民的“高铁梦”才变得触手可及、不再遥远。当历史的车轮开到五年后的2020年6月28日,是时上午九时许,随着一辆崭新的“复兴号”动车汽笛长鸣、呼啸而去,宣城人民圆上了真正意义的“高铁梦”,心情异常激动和兴奋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喊出了那句堪称经典的话语——“高铁通宣城,宣城通全国!”

高铁开通前,家乡人民出远门主要依赖汽车和火车,不仅速度慢而且中途时常换乘、颇费周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九月,我到省城合肥求学,彼时芜湖长江大桥尚未建成通车,我和父亲从黎明时分就开始忙碌,背负沉重的行囊,赶到集镇搭乘农用三轮车,再到宣城汽车站购票赶往省城,中途在芜湖江岸边连大巴带人乘坐“摆渡”的大型轮船,过江后还要翻越陡峭的含山盘山公路(那时含山隧道尚未开通),一路颠簸、一路风尘,舟车劳顿、人困马乏,待赶到学校时已接近黄昏,城市的灯火已然点亮。在路上前后花费时间近12个小时,真切感受到求学之路殊为不易。

那年学校放寒假,我没有立即返回家乡,而是应家住歙县同学的热情相邀,乘坐火车去他家做客,顺便领略一下古徽州的厚重人文和优美风光。我们用学生证买完票后(学生证买火车票享受半价优惠),挤上了人头攒动的车厢,好不容易找到座位落座后,绿皮火车即开始启动,发出“轰隆—轰隆—”的沉闷声响。从合肥出站后一路向北,经淮南、蚌埠站后,再转向南京、马鞍山,然后经过芜湖、宣城到达屯溪终点站。从地图上看,火车在江淮大地上绕了一个弧线形大弯,我们车载行程共耗费13个小时,我对同学打趣道:“到你们家的时间,都可以到北京了!”同学笑言:“车程虽远,但能免费欣赏到大半个安徽的沿途风光和千里江淮的壮阔景象,真是‘票’有所值呀!”

进入新世纪后第一个十年的某天,在朋友的“怂恿”下,我和妻子突然心血来潮,意欲雇请员工开服装店。打定主意后,我和身怀六甲、腆着大肚子的妻子乘坐3个多小时的火车,来到杭州四季青服装城,挑选适合对路的供货商,结果与“琪季”供货商结缘,谈成了一笔货价六万多元的生意。此后,进货、退货我都要往返于宣城、杭州两地。为了做到朝发夕至,我一般都是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外出,冒着凛冽的寒风,拖拽一大包退货衣服,打出租、上火车、进市场,搬上搬下、费尽周折,那种辛苦程度至今难忘,那时就期盼着宣城有朝一日也能通上高铁,与周边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近些、再近些……

这种美好的期盼很快就有佳音传来,2013年10月国家发改委对商合杭高铁项目正式批复立项,2015年11月即开工建设。就在工程顺利推进、初战告捷之时,一场前所未有、来势汹涌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给工程建设设置重重障碍。就在人们担心高铁项目能否如期开工,并在预定时间建成通车?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的愁云挥之难去。然而,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在全体参建人员的艰苦奋斗和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商合杭高铁项目最终圆满竣工,并于2020年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合湖段全线开通,给翘首以盼的宣城人民送上了一份厚重的大礼。

商合杭合湖段高铁的开通,不仅给家乡人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也给加快发展中的宣城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感触最深的是时空距离的拉近。原先乘坐普通列车到合肥、杭州需要3个小时车程,现在乘坐高铁仅需1个小时,车程较原先缩短了三分之二。同时,随着沪苏湖高铁如期建成通车,以及镇宣高铁、宁宣黄高铁规划建设,宣城与长三角更加互联互通、水乳交融,从“我与长三角”演绎为“我的长三角”,“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变成活生生现实。

不仅如此,高铁的开通极大改变了家乡人民的出行模式和消费方式,加速推动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一步融通。大道通衢,一路欢歌。借助飞驰的高铁,为经济发展张开了“怀抱”,给招商引资、项目进驻和人才招引、科技创新等带来重大利好,优质的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也将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实现同城共享、益及多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宣城撤地设市25周年。勤劳勇敢而又富有智慧的宣城人民,必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高铁飞驰的难得机遇,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砥砺奋进,以赶超跨越的姿态乘风破浪,以创先争优的状态奋勇向前,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于青山绿水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宣城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