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六月花事盛,群英聚首党校来。为赴文学千秋梦,宣城文联搭平台。六年前的一个仲夏时节,作为宣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的一员,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宣城市第一期习近平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培训班”,近距离聆听了省、市文联相关领导、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专家教授和国内著名作家、著名诗人和知名文艺评论家等文学大师们的精彩讲座,让我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也更加清楚离做一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一直在路上……
我出生农村,来自偏远的乡村,打从小就酷爱阅读,喜欢舞文弄墨,钟情在文字的天地里行思。应该说,是文字陪伴着我的成长,是“文运”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跳出了“一亩三分地”,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并先后经历了文学爱好者、新闻记者、理论宣讲员、党办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角色的转变。我始终认为,文字都有共同属性,无论是思想的“孕穗拔节”、灵感的瞬间捕捉,还是情感的婉转表达,公文和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相通的,用当下一句颇为流行的话说:“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三天的短暂培训,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愉悦和收获,更多的是思考和感悟。
文学创作离不开一个“力”字,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作家、时任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五届主席许辉先生在畅谈其文学创作体会时,特别提到要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情书写时代,用文字讴歌人民。他引以为傲的代表作《碑》《夏天的公事》和《焚烧的春天》等都是通过扎根乡村、深入生活创作的精品力作。与别的作家创作路线不同的是,许辉先生很早时候就有徒步穿越河流的习惯,他坚持边走、边看、边思,不仅仅是欣赏河流沿途的醉人风景,更重要的是了解沿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脚下这片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以资寻觅可供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为了完成近乎宗教朝圣般的徒步采风任务,许辉先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推掉了一切应酬和琐事,首先把自己的家乡涡河、泗水走了一遍,紧接着又向淮河进军,完成徒步后又向长江进发、向黄河远征。在他的眼里,被誉为“政治之河”的黄河、“经济之河”的长江和“人文之河”的淮河是那样的亲切和令人神往,又犹同一位慈祥的母亲时刻召唤着远方游子的归来。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也许是家乡情结缘故,也许是老庄文化厚重所致,总之许辉先生在徒步涡河、泗水和淮河的同时,用心思考、用情感受、辛勤耕耘,创作了许多深邃而厚重的扛鼎之作,诸如《涡河边的老子》《泗水边的〈论语〉》《泗水边的〈中庸〉》《泗水边的〈大学〉》等,难怪时任市文联主席徐艾平在点评许辉先生创作成就时,称赞其已达到文学创作的至高境界——哲学高度,他的“内心世界超越了外部世界,灵魂世界超越了文学世界”。赞誉不可谓不高,点评不可谓不精准。
文字写作离不开一个“情”字,即真情、温情、性情。本次培训的一大亮点是邀请了著名诗人、延安文联原常务副主席、首届“炎黄优秀文学编辑奖”和陕西省作家协会“双五文学奖”获得者、《路遥研究》主编曹谷溪老先生作专题讲座,与其说是专题讲座不如说是问题解答。谷溪老人年近八旬,戴着宽边眼镜,鹤发童颜、声音洪亮、身体硬朗,只是碍于陕北方言太重,好多话语听不大懂,只得依赖他的孙女作同声翻译,后来通过阅读《路遥研究》和相关资料介绍,得知谷溪老人早年当过公社干部、县委通讯组干事和《延安报》记者,创办过《山花》文艺杂志,对于他的这些经历我倍感亲切,也充满了崇敬之情。遥想当年,自己也是从乡镇干部、区报记者一路走来,再到后来走进区委办机关、文联单位。回望过往路,因文结缘廿八载,砥砺奋进写春秋。
作为《人生》《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的引路人和挚友,对话谷溪老人自然少不了聊一些有关路遥的话题。路遥虽然已经去世33年了,但对于热爱他的读者来说,路遥并没有远离,特别是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品格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谷溪老人说,路遥是“地才”不是天才,说是“地才”是因为他写的东西都是接地气的、冒热气的,他为写小说,下的都是笨功夫。诚如斯言,路遥早在而立之年就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中篇小说《人生》,鲜花和掌声接踵而至,然而他没有贪恋成功的幸福,而是远离世俗的繁华和喧闹,踏上了更加艰苦、更为旷日持久的文学远征。历经六年多时间,耗尽生命完成了3部6卷近百万字的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树立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的一座巍峨丰碑,路遥所建造的“文学灯塔”,提供了鼓舞读者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帮助人们拨开了思想的迷雾,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说:“路遥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文化繁荣离不开一个“活”字,即活动、活力。本次培训还安排了半天的现场教学,参观了宁国市港口镇文联及其“网红村”西村。港口镇文联是宣城市首个乡镇文联,下设民间文艺、皖南花鼓戏、柴烧龙窑陶瓷和摄影书画四个工作者协会,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主题文化活动。在柴烧龙窑博物馆,置身于上下五层近千平方米的展厅,自明清以来及当代工艺大师制作的数百件精美陶瓷展品惊艳亮相,给每一位参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惊叹于港口镇在较短时间内竟能把千年龙窑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其心也博,其志也壮”,以致于吸引了国内诸多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纷纷前来传技献宝、熔史铸今。
穿行于远近闻名的“中国摄影艺术乡村”西村,极目远眺,皖南花鼓戏展示馆、戏场、丰收大舞台、农家庭院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相互映衬、煞是美丽,移步换景、别具风情。这个以水阳江大湾、千亩元竹、万亩毛竹、自然农田等元素构成的田园村落,自从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达成战略合作以来,通过举办“乡村里的中国·西村摄影季”“西村过大年”“西村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使得西村名声大噪,形成了以驻西村、拍西村、画西村、唱西村为主打特色的乡村游、休闲游,彰显了文化魅力,书写了乡土情怀,激活了一方经济,真正做到以“艺术唤醒乡村,文化振兴乡村”。
行文至此,即将落笔,思虑再三,用一首七律小诗聊作结语——培训早结束,随感录心间。因文而结缘,责任扛在肩。鄙人虽不才,登攀勇向前。怀揣文学梦,永葆奋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