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一切都是五彩缤纷,满眼都是色彩斑斓。走进“慢城”——皖南山城旌德,处处都能感受到叠翠流金、层林尽染,以及秋之时光展现出的一派丰收在望景象,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这无边的秋色之中。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先生这首《归园田居》最能诠释此刻的心情。也许受日常琐务困扰,抑或是为了兑现心中美好的约定,当接到宣城市散文家协会赴旌德采风的邀约后,我暗自决定暂时抛开缠身的事务,走进秋光里的旌德,去感悟和领略这座极具徽风皖韵气质山城的绝代风华与独特魅力。
旌德,寓意“旌表贤能,彰扬礼德”。单从字面理解,这里便是崇文尚德、礼贤下士之地。据《旌德县志》记载,仅江村一地,明清民国期间就出进士、举人、博士127人,“父子进士”“叔侄翰林”“兄弟博士”比比皆是、蔚为大观,一时传为美谈。从诗书传家、耕读为本的世俗传统来说,这里无疑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异常深厚。
这种厚重的人文历史感,在版书镇木活字印刷体验馆内得到了充分验证。走进看似平淡无奇的印刷馆,这里不亚于一座小型博物馆,既有木活字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又有制模、排版、印刷的生动展示。更令人称奇的是,发明木活字印刷术的是县令王祯,不仅是位满腹经纶的农家专家,编纂《农书》,而且也是位农业机械专家,发明“水转翻车”等器械,破解了古代农田灌溉等难题,现在想来都让人称奇。
虽然时光早已过去近千年,但这段历史却以实物、文字方式,较为翔实完整地保存下来、殊为不易,难怪木活字印刷术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按照古法技艺临摩印字,仿佛与古人对话,感受文字的脉动,诗情在心间汩汩流淌,不免生发思古之幽情的感慨。
旌德文友自豪地说,王祯不仅高寿(97岁),在“山有千年松,世无百岁人”的古代堪称是奇迹,而且他的生卒与元代高度契合,多少有些不可思议。更主要的是他发明创造的木活字印刷术,有效解决了北宋毕昇胶泥活字印刷的笨重与易损两大难题,实现了木活字的循环往复利用。值得一提的,王祯首创的转轮排字法,可迅速从几千个字模中找到想要的字,与今人使用《新华字典》查找偏旁部首和拼音笔划检索字的方法如出一辙,既省时省力又高效快捷,不得不赞叹古代先贤的睿智与聪慧。
走出木活字印刷馆,我们驱车来到了素有“皖南井冈”之称的黄高峰王家庄。刚到村口,但见一面“永远跟党走”的鲜红党旗雕塑矗立面前,众文友在此拍照留影、表心明志。1940年1月至1949年5月,以胡明为书记的中共旌泾太中心县委、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和皖南地委,依托黄高峰险峻的地形地势,以及王家庄人民的铁杆支持,在此开展了长达八个多春秋的革命斗争,在宣城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戎马倥偬之余,胡明书记还用他擅长的工笔画勾勒出当时的战斗生活场景,在画有两个战士捧读书籍的右上方工整写着“时时刻刻求进步,将来就是好干部”的话语,仔细揣摩其意,仍不失为金玉良言。
据旌德县委党史办同志介绍,黄高峰山高路陡,壁立千仞,怪石嶙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具有较为广阔的战略纵深和转移场所。当年胡明书记领导的皖南山地游击队,采取毛泽东主席灵活机动的山地游击战术,给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以沉重打击。这也是皖南事变后党在皖南地区保存相对完整的革命武装力量,为后来的渡江战役和解放战争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文友深情地说,每年清明时节,黄高峰上都开出绚烂的杜鹃花,色彩如火似霞,那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色彩,也是人间最美的自由花。“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舍命付出和巨大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从内心感激革命先烈的牺牲和付出,更加珍惜今天弥足珍贵的幸福生活,牢记为民初心,扛牢奋斗使命。
在旌德采风,必到国安木雕文化艺术博物馆“打卡”,这里不仅因为馆内收藏着4000余件宋代至民国期间的精品木雕,其馆藏规模之大、藏品之精、门类之全,在国内外行业实属罕见,更因为姚国安馆长博学多才、对馆藏品如数家珍,听他介绍就是一种视觉享受,一种对国学文化的普及、传承与提升。在他的眼里,每一件馆藏品都有一段鲜活的故事、一段情深缘长的来历,当然也是他引以为傲的稀世珍品。“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的古时家风家训随处可见、印象深刻,“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在国安木雕文化艺术博物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完美体现。
宣城是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笔墨纸砚闻名天下,其中宣砚就出自于旌德。在宣砚文化园,一件件制作精美、温润如玉的砚台整齐排列,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听文化园主人介绍,宣砚以其高贵品质和精湛制作技艺,很早就被授予“中国十大名砚”“中国砚台十大品牌”,宣砚制作技艺被列为安徽省非遗名录。经过多年苦心孤诣经营,这里俨然成为集宣砚生产研发、文房四宝展览、文化艺术交流、旅游研学教育和非遗保护传承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中心,每年吸引沪苏浙众多旅客慕名前来参观、体验,成为旌德对外宣传推介的一大“闪亮明片”。
在旌德大地穿行,就不能不前往闻名遐迩的旌歙古道。史载,旌歙古道始建于隋朝,距今1400年历史,史称隋朝古道,亦称徽(州)宁(国)官道,是中国十大徒步古道之一。步入旌歙古道,循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上,潺潺流水飞溅直下,激起如雷响声,仿佛是古道上传来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响,河岸边白色梨花恣意开放,与山间修长的茂盛翠竹,共同构成一幅水墨丹青画卷。我们一边欣赏沿途美丽风景,一边留意脚下湿滑且并不宽阔的石阶,空手步行亦不易,想像古人牵马驮行更加不易。本来计划到1.7公里的“如来柱”折返,奈何道路险阻、徒步费力,加之天气阴暗、山路荒凉,不得已步行约500米后返程,但古道的神秘面纱在心底打下深深烙印,假以时日必将寻幽探胜、丈量全程。
置身旌德,除领略山城厚重的历史人文,还饱览美丽乡村的颜值气质。在白地镇汪村,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黄稻田吹风起浪、摇曳生姿;傍晚时分,炊烟四起、云雾袅袅,缠绕于半山腰之间,宛如登临蓬莱仙境。经过规划建设的农家小院,白墙红瓦、错落有致,在秋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靓丽。此时,我若是摄影师,我会用快门摄下这动人心魄的美景;我若是画家,我会用生花妙笔画下这满眼金黄的秋色。可是,我什么都不是,脑海中只记取八个大字——“云上梯田,岭下稻海”!
旌德之行,短暂两日,步履匆匆。可看的景点不少,可听的故事很多。徽水河静静流淌,“三桥锁翠”别有文章。纸浅情深,来日方长。我们期待着下一个秋天再次光临,以品鉴"慢城"旌德的独特韵味与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