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多前的父亲节,微信朋友圈里不少人都在晒有关父亲节的内容,每当这个时候,我不由暗自伤神,心情无比沮丧,在没有父亲的父亲节里,只能徒增伤心和叹息罢了,这种痛楚的感觉伴随我悠悠三十个春秋。
虽然阴阳阻隔两重天,但值得庆幸的是,作为维系父子情感纽带的老屋却依然存在。在老屋里,我能找寻儿时的记忆,也能找到父亲当年的影子,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至今仍清晰地刻印在脑海里,也时常出现在梦境中,时不时抚慰着我那颗些许孤寂和落寞的心灵。
老屋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知道父亲从哪里来的那么大的能耐和勇气,在当时农村经济条件普遍拮据的情况下,竟一次性建成了六间崭新气派的农房,并且墙基是用石块垒砌而成,墙体是红砖,屋顶是黑瓦,内部是柱梁架构、榫卯连接,远远望去蔚然壮观、颇有气势,在上下隔壁村都不多见,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望,并发出赞叹之声。
印象中父亲是位“多面手”,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木匠”和“瓦匠”角色的自由切换。他自己动手浇筑了水泥地面,划分了客厅、卧室、仓库和储藏间,仓库堆放稻谷,储藏间放置犁、耙、耖、锄头、风车、箩筐、畚箕、扁担等农具。后来,他还在房屋的东侧建造了进步较深的偏房,还动手搭建了柴火灶台、洗澡浴锅,设置了厨房和餐厅,实现了室内功能布局的合理优化,堪比现在城里人的“花园洋房”。
为了让老屋更有“家”的感觉,父亲还用形状各异的鹅卵石砌筑了半人高的院墙,院墙外是道路、水渠和农田,院墙内有房屋、稻场和菜园。由于工程量浩大,我们喻之为“万里长城”。经过数月来的艰苦鏖战,父亲的“万里长城”终于大功告成,他还在院墙顶部上盖起了水泥瓦片,确保墙体“固若金汤”。极具审美观念的父亲还沿院墙四周栽植了二十多株水杉树,在空闲地块栽种了连片茶叶,每逢季节轮换,高大的水杉树与低矮的茶叶林相互映衬,层次分明,煞是美丽。
父亲常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通一时穷。虽然家里子女多、经济负担重,但在父亲的巧妙安排下,人人有活干,家里无闲人,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譬如,我们兄弟仨平时放学割草、放牛,暑假期间还放养了二十余只白鸭或麻鸭,待到开学前,除宰杀一只肥鸭犒劳、打打牙祭外,将其余鸭子全部出售,所得收入用于缴纳学费;再譬如,父亲将仅有八亩农田全部栽种双季稻,并套种油菜和小麦,双季稻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早稻保障全家口粮,晚稻用于出售卖钱,油菜和小麦变卖也能适当补贴家用。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即便后来家里购置了水泥瓦制瓦机,家境条件有所改善,但我们兄弟仨人依然坚持一边读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大人制作水泥瓦,很早就尝到生活的艰辛与挣钱的不易,这也倒逼自己要发奋学习,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跳出“农门”。从这些细节中不难发现父亲的精明强干、头脑活络与治家有方,在实践磨砺中引导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地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
为了勉励我们哥仨勤奋好学、补足精神之钙,有着私塾功底和受到良好教育的父亲,每年除夕前在为乡亲们书写红彤彤的春联之余,也为我们哥仨的房间书写充满寓意或寄予希望的春联,如“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以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教导中教会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负韶华,争取将来干成一番事业。现在想来,深知父亲当初的良苦用心与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老屋是遮风挡雨的温暖港湾,也是我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在父亲的眼里,我们就好比是雏鸟,总有一天会走出巢穴、飞向远方。犹记得那年九月,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稻谷飘香,我考取省城的一所中专学校,开学前一天,父亲陪我背上沉重的行囊,登上北去的列车,清晨从老家出发,到达学校已是掌灯时分,深知求学之路不易。第一次离开家乡和亲人,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父亲隔三岔五给我写信,耐心开导、及时支招,字里行间满是关爱和勉励之情,一封封书信寄托了一份份深情,读后倍受感动、倍觉温暖,给予我诸多的信心与力量,让在异乡城市的我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整个人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除了经常给我写信外,父亲还定期给远在上海务工的哥哥和弟弟写信。在当时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书信就像一根无形的银线,一头系着父母的牵挂,一头系着子女的期盼,在书信的频繁沟通中交换着信息、抚慰了心灵。联想到父亲日常繁重的农活,那些厚厚一沓的书信需要多少个夜晚来完成,老屋昏黄的灯光下投射出父亲挥笔书写的身影。那些泛黄卷边的书信,那些左叮咛右嘱咐的绵绵话语,至今仍保留在老屋的某个角落,成为见证我们父子情深的一缕记忆、一个缩影、一个念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我上完第一学年课程、过完暑假准备到校求学之际,父亲不幸因病去世了,走得很突然,事前没有任何征兆,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猝不及防。面对家庭遭遇的重大变故,母亲顿时茫然无措,整天以泪洗面,未成年的我们更是感到特别无助和痛苦,悲伤、压抑的心情笼罩在心头始终挥之不去。出殡的那天,锁呐声声断心肠,看着“父亲”那逐渐远去的身影,我的心里像是被掏空了一般,任由泪水无尽长流,我知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那个知冷知热、疼爱我关心我的父亲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失去父亲的“力量支点”,未来的人生漫漫长路全靠自己走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总有很多苦难,但终究还是要向前看。父亲离世后,母亲“由柔变刚”,里里外外辛勤操持;我们哥仨克服“顶梁柱”倒塌带来的阵痛期,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振作精神,最终走出至暗时光。我顺利完成了学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哥哥一夜之间变得成熟稳重起来,后来攒钱拆除了三间老屋盖起了楼房,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弟弟拜师掌握了过硬的电工手艺,在大上海找到了用武之地,水电事业干得风生水起。抚今追昔,感慨良多——“生活是一杯酒,包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苦乐年华……”
再后来,哥哥由农村耕耘再到城市打拼,并购房置业、实现安居梦。弟弟“反其道而行之”,先在城市买房定居,后又在老家建造了别墅式花园洋房。而我从乡镇调入城区工作,并在城市安家立业。虽然我们哥仨在不同领域、不同战线上拼搏奋斗,但都是按照父亲生前为我们规划好的方向奋勇攀登,身为子女的我们没有辜负父亲当年提出的谆谆嘱托与殷切期望。
时光荏苒,写不尽似水流年;日月如梭,道不尽星转斗移。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已由“满头青丝”到“银丝染鬓”,对家人对亲情更加看重,每逢传统佳节或重要假期,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们哥仨总要相约抽时间回趟老家,一起看看父亲的老屋,一起回忆随风飘散的如烟往事;一起听听老母亲的絮絮叨叨,一起品尝魂牵梦萦的乡情乡愁……
在我们心中,老屋是根、老屋是魂,老屋是我们生命的起点;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走得多远,永远都和老屋心手相牵、血脉相连。在老屋里,我们能找到父亲当年的影子,能找寻依稀可辨的儿时记忆,和“父亲”在一起,我们能感受到“父爱如山”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