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传明的头像

汪传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0
分享

古村落里寻根脉

金秋时节,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桂花的馥郁香气,因参加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创意专委会成立大会,我得以再次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绩溪,并来到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的千年古村落仁里村,以及被誉为“徽州古村落的一颗明珠”的墈头村。在古风古韵的古村落里漫行,仿佛穿越了一段悠远深邃的陈年时光,触摸到余温尚存的千年风华与历史传承,感受到那浸润进骨子里的根脉与魂脉。

傍晚时分,乡野寂静,暮色低垂。我们来到仁里村,目之所及的是巍峨壮观的高大城墙,城墙的飞檐翘角上镶嵌着各种神兽图案,看上去十分精美、巧夺天工,就连斗拱形状的城门也显得大气厚重,透露出几分庄重、几分威仪。进入城门,宛如来到了徽风皖韵、古色古香的古老城堡,城堡内一块块青石板排列得参差不齐而又错落有致,青石板的尽头是一条条巷道,巷道内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书院、古水井等随处可见,与村外的古码头、桃花古坝等内外相连、曲径通幽。细细观之,不难发现巷巷都有门,村内多水井,村外多庙宇,水井既能饮用又能防火,庙宇多半祭祀之用。“四门、三街、十八巷”的整体布局井然有序、浑然天成,让人不得不佩服城池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与别出心裁呢!

相传,南朝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工部尚书耿源进与其弟耿汝进衣锦还乡途中,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旖旎,颇具万千气象,遂携家眷迁居于此,并以“仁乃二人”之义取村名为“仁里”。后来,这里成为程姓世居之地,故又名程里。由于此处依山傍水,物产丰饶,加之舟楫如梭、水运交通发达,往来商贾多歇脚于此,明清时期人口迅速膨胀,高峰期达四千余人,后几经演变,现居仁里人口不足二千人。

程氏族人向来尊师重教,耕读为本、勤俭持家,崇文重教、文风昌盛。《程氏家训》云:“世间事,耕读好;学贤圣,行正道”。程氏后人发愤苦读、立志成才,并在各自领域建功立业、颇有建树。相继走出了“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现代出版界泰斗王子野(程敷铎),以及与陶行知一起创办“晓庄师范”程本海等,知名的专家学者更是不胜枚举,可谓大师云集、名家辈出、俊彦如林。

走进程开甲的故居,已是掌灯时分,室内灯火通明,一如百年前的陈设,客厅、书房、厨房和卧室等一应俱全,仿佛主人并不曾走远。客厅门柱上一幅“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的烫金对联映入眼帘,彰显出主人扎根戈壁、为国铸剑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程开甲这位百岁老人为了新中国的核工业发展隐姓埋名、淡泊名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和“改革先锋”“人民科学家”等荣誉称号。程老晚年挥笔写下了“弘扬徽州文化,创造绩溪辉煌”和“我是绩溪人”的题词,表达了他对家乡绩溪发展的美好期许和对故土家园的无限深情。

走出程开甲故居,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偏居一隅的仁里村得风气之先而人才倍出、独领风骚?这主要得益于绵延千年的家训、代代相传的家教和传承至今的家风。《程氏家训》除了198个字的“三字经”箴言外,还有28个字的“四同歌”发人深省、受益良多——同干事务必劳苦,同饮食勿贪甘美,同行走勿择好路,同睡眠勿占床席。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四同歌”,均是教导程氏族人和晚辈们要立志高远、发奋图强,堂堂正正做人,顶天立地做事,不屈不挠奋斗,最终成就了诸如程开甲这样的“功勋人物”和“民族脊梁”。

翌日清晨,我们来到了安徽省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磡头古村、千年水街”,远处青山逶迤,近处溪流潺潺,两旁徽派建筑临河而建,大气磅礴、蔚然壮观。穿行在磡头古村落里,“百粤司平”“元戎分理”“节孝坊”等牌坊巍峨耸立,“汪公巷”“神童巷”“文用巷”“廉让巷”“大夫巷”“来苏巷”“怀恩堂巷”“殷家巷”等古巷目不暇接,一座座古桥连东接西、架起通行桥梁,一幢幢古民居依附地势高低不同而上下绵延起伏,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里的古村落与仁里村一样,虽历经千年风吹雨淋日晒,岁月痕迹斑驳,但保存得十分完好。在这里,你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能翻开一页历史;随意踩到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放眼眺望,青砖、白墙、灰瓦,小桥、流水、人家,于青山绿水之间勾勒出一幅水墨丹青画卷。在墈头村闲庭信步,仿佛时光的钟摆放缓了脚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世无争、处之泰然,累了就坐在栏杆边石墩上听一回潺潺的溪流声,困了就看一看天上云雀呼朋引伴的飞翔身影,倦了就闭目养神什么不用做什么不用想,此刻烦恼与己无关、快乐充盈心底,放松的是身心、积蓄的是心力、找寻的是自我,这种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超然状态只有在古村落里找到出处和注脚。

墈头村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许家朋烈士的家乡,在70多年前的那场血与火、生与死的残酷战斗中,年轻的许家朋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献出了年仅22岁的宝贵生命,成为又一个黄继光式的英雄人物。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为纪念许家朋烈士,1957年绩溪县将原墈头乡更名为家朋乡,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烈士精神。墈头村的“英雄桥”上至今仍铭刻着许家朋烈士的英雄事迹,时刻提醒着后人永远不能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与生命铸就民族脊梁的人民功臣。

北宋思想家张载有著名的“横渠四句”——“为万民立心、为天地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儒家士大夫追求的最高境界,也给今人格物致知、“修齐治平”以诸多启迪和思考。从仁里、墈头返程途径中,我一直在思忖: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时空穿越与时间考验而绵延不绝,为什么华夏儿女有深植于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古村落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优秀的家族文化,筑就了压不垮、打不烂、摧不毁的家国情怀。无论是仁里的程氏文化还是墈头的许氏文化,都能从中找到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影子,这也是推动我们各项事业接续发展、薪火相传、兴旺发达的“基因”和“密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行走在古村落里,我们不仅可以追根溯源流淌于身体的根脉和魂脉,而且也能够寻觅到浓浓的乡愁记忆,它告诉我们“无论飞得多高、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路,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更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和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