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千尺地下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漆黑的掌子面中,唯有头顶的矿灯劈开一线光明,光柱中煤尘飞舞,如微观宇宙的星辰,让我恍若置身另外一个世界。离开那个特殊空间后,我执笔为生,从体能的付出转向文字的深耕,不仅书写煤海沃土,也探秘庙宇文化的奥妙。琉璃金顶在日光下灼灼生辉,檐角风铃摇碎晨雾,我从地层深处走向无垠天地,其间万仞之隔,竟不过一瞬。转念间,已过花甲之年,从一个地道的采煤人,成为挖掘庙宇文化的记录者。尤其在轩辕黄帝夫人含丹的故事中,我听见了庙宇与煤矿深处共鸣的回响。
家乡的圣山庙(圣山历史纪念馆)供奉的含丹夫人,作为黄帝元妃,首创养蚕制衣之术。当年在井下,工装常被煤尘染得黢黑,每见妻子灯下缝补,便思人类遮体之衣始于何时。原来这文明之源,竟在圣山之中。夫人还助黄帝炼丹制药,开创医药先河。在煤矿的那些岁月里,我亲见多少工友伤于井下,深知医药之于劳苦大众,实乃性命所系。而今在圣山庙,仿佛可见夫人采药炼丹的身影,与矿医院中白衣天使的形象重叠——他们都是人间救苦救难的光明使者。
更妙的是,药王孙思邈行医途中曾来此朝拜含丹夫人。这位走遍千山采药救人的医圣,竟也躬身瞻仰医药始祖。想孙思邈当年跋涉山水,深入民间,与我们煤矿工作者颇有神似:皆向大地索取珍宝,只不过他取的是草药,我们开采的是工业粮食——煤炭;他治病救人,我们输送光明。在圣山庙的庭院中,仿佛仍见孙思邈驻足凝思,那身影与矿区医务室深夜值班的医生何其相似。
圣山又是唐名将郭子仪驻扎练兵之地。郭将军平定安史之乱,忠勇精神光照千秋。我在煤矿时,常思矿工虽不执干戈,然开采光明,亦是为国为民。每遇井下险情,班长率先迎险而上,那身影与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军何异?郭子仪练兵的呐喊声早已随风而逝,但勇毅精神却在不同的时空里,回响在地层深处,回荡在每一个采煤工作面,每一次危急时刻。
庙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百姓心中始终具有非凡的厚度。非止于飞檐斗拱,彩绘雕塑,这些不过是文明传承的驿站。真正动人的,是如含丹夫人的创造精神、孙思邈的济世情怀,郭子仪的忠勇担当,以庙宇的形式交汇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的重要支流。庙宇文化的动人之处,还在于门槛内外重叠的脚印——既有寻常百姓祈福的痕迹,也有历史巨人朝圣的足迹。
我曾见一位白发苍苍的小脚大妈,扶杖焚香为井下儿子祈福;亦见矿工出井洗净黢黑,换上新衣,庙前敬烟。而今在圣山庙,仿佛可见含丹夫人教导百姓养蚕的慈容,那株曾遭砍伐的桑树,依然枝繁叶茂;仿佛可见孙思邈虔诚朝拜的肃穆、郭子仪巡视练兵的英姿。信仰之于百姓,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如液压支柱般的支撑,如矿灯般的光明。
煤矿工人在井下采煤,煤层中常夹杂矸石,乌黑中现出灰白;世人祈福,愿望中也掺着杂念,虔诚中带着私心。俱是真实,俱可理解。我在《地层深处那束光》中写矿工,在《圣山风云》中写香客与历史名人,写的都是在重压下仍然挣扎向上的人性。开采煤炭扬起的煤尘与庙宇的香灰,在某种意义上乃是同一种物质——皆是人之希冀与劳作的微粒。
有评论者说我转型,从书写“黑金”写到庙宇文化,由地下写到神灵的天空。其实未尝转型,只是爬升。煤矿蜿蜒的巷道与庙宇台阶,俱是引我向上的路径。写作四十余载,始知所有创作,无非是在不同环境中开采同一束光。那光在地下是矿灯的光亮,在庙宇是佛前的长明灯,在含丹夫人处是织机的智慧,在孙思邈处是药炉的仁心,在郭子仪处是刀剑的正义。
此集文章,非为弘法,非为考古,只是记录。记录石阶被脚步磨出的凹痕——那里盛满了从黄帝时代到今天的时光;记录古柏被愿望压弯的枝头——那里挂满了从百姓到名人的希冀;记录钟声穿透铜铁时代直抵人心——那心房里回荡着永恒。庙宇是建在人与道边境的客栈,往来者众,故事亦众。
这些文字大多写于清晨或深夜。晨钟暮鼓之间,我穿梭于古籍与田野,徘徊在尘世与圣境。有时写至深夜,抬头见窗外星斗满天,恍若当年井下所见煤屑闪光。那些星光穿越亿万年来到眼前,那些庙宇历经千劫存留至今,而我何其有幸,能以短暂生命连接永恒。
《圣山风云》不是朝圣指南,也不是学术考察,它是一个从地层深处走来的记录者与庙宇、与历史的对话。这些文字里有香火氤氲,也有煤尘飞扬;有钟磬清音,也有矿钻轰鸣;有方外之思,也有尘世之恋;有含丹夫人的织机声,也有孙思邈的捣药声,还有郭子仪练兵的号令。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让读者看到庙宇不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文明记忆的容器。
记得在圣山庙访古时,守庙的老者问我从何处来。我答从煤矿来。老者笑曰:“煤矿在地下,庙宇在人间,阁下可谓上下求索。”我亦笑而应之:“上求下索,无非求真。如含丹夫人求生活之美,孙思邈求生命之真,郭子仪求家国之幸。”老者颔首,沏茶一杯,茶香与香火气交融,竟无违和。那一刻,我顿觉半生跋涉,值矣。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写煤矿时,煤尘沾衣;写庙宇时,香灰入墨;写含丹夫人时,仿佛闻到桑叶清香;写孙思邈时,似有药香扑鼻;写郭子仪时,如闻战马嘶鸣。住与不住,俱是前缘。缘起性空,而文章终究要落在纸上。正如矿工采煤终要见到煤,文人作文终要见到字。黑字白纸,便是我的煤田、我的庙堂、我的江山。
此集收录文字,时间跨度十余载,空间跨度遍及南北,而精神始终聚焦于圣山一庙。因这庙宇非同寻常,既承载黄帝文化的源头活水,又汇聚医药文化的济世情怀,更洋溢忠勇报国的民族精神。每篇文章都有特定因缘。如今结集出版,仿佛将散落时光中的星火收集成一盏灯,虽不能照亮整个世界,但愿能为有缘人照见一方心灵净土。
写作之于我,仍如当年在井下采煤,面对黑暗,挖掘光明。不同的是,当年用镐,今日用笔;相同的是,都需要勇气、坚持和那么一点愚公移山的精神。煤矿的煤终有采完之日,庙宇大殿终将倾颓,但文字或许能比钢铁持久,比木头长寿,比石头永恒。含丹夫人的智慧、孙思邈的仁心、郭子仪的忠勇,都将藉由文字永远流传。
是为序。
甲辰年仲夏于古长安城隅 时值蝉鸣震耳,如闻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