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粹白的头像

粹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4
分享

心中的丰碑 ——《抗日英烈谱》后记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向抗日英雄献上深情的诗歌礼赞。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此后,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铭记在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我怀着对英烈的敬意,用七律投入《抗日英烈谱》的创作。我用七律书写抗日英烈,以史诗为图卷,以山河为丰碑,谱写抗日英烈。我反复思考,如何以笔墨为媒,谱写触动心弦的不朽战歌、英雄赞歌,向抗日英雄献上最深情的礼赞,将这份荣光凝铸为永恒的艺术史诗。史诗性创作激荡人心。

《抗日英烈谱》的主角,是抗日英雄。闪亮的名字,深深镌刻在我心中。他们是:杨靖宇、赵尚志、吉鸿昌、左权、赵一曼、马本斋、郁达夫、赵登禹、王少奇、王凤阁、廖海涛、库里申科、蒋志英、陈中柱、寸性奇、许子和、戴安澜、许如梅、黄振亚、陈琴、窦来庚、滕久寿、许国璋、何云、马登云、黄文杰、杨学诚、叶成焕、杨大章、马定夫、包森、萧国生、萨师俊、晋耀臣、冯治纲、高永祥、梁希贤、姜谔生、乐以琴、陈济桓、彭士量、周叔屏、陈安宝、白求恩、王甲本、奇金山、吕旃蒙、高凤英、易安华、邓永耀、吴焜、李竹如、佟麟阁、任光、李正华、王崇实、邓铁梅、沈蔚、蔡炳炎、彭泰农、刘云彪、柳树人、郭征、唐淮源、董毓华、朱宝琛、白乙化、陈翰章、巫恒通、童长荣、彭雪枫、钟若潮、李家钰、陈蕴瑜、张自忠、姚名达、裴治云、狼牙山五壮士、投江八女、刘老庄连、中国人民!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以史为骨,以情为魂。诗笔即史笔。我将手中紧握的诗笔转化为书写英雄的史笔。这种方式,使诗歌既具有坚实的厚度,又弥漫着人间的温度。这些诗歌,本身就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民族史诗,镌刻着我们怒吼、抗战、胜利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密码。

《抗日英烈谱》为诗歌情境调准“时代音调”。我努力以铿锵的笔力、炽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成为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赓续民族文脉的重要载体。抗日英烈在一首首诗歌中化作永恒的丰碑。《抗日英烈谱》创作以跨越时空的力量,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艺术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承载着对未来的启示。在我的持续耕耘中,《抗日英烈谱》创作必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抗战史诗的多维叙事。《抗日英烈谱》因抗战主题作品呈现厚重的历史感——每一首诗歌都从不同角度打开历史的窗口,形成互补与对话。我通过诗歌走进历史深处,感受烽火岁月中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

主题叙事上,《抗日英烈谱》共同聚焦历史记忆的视觉呈现与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每首诗歌各具特色。《抗日英烈谱》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强调历史逻辑的连贯性,以诗情构建历史认知,揭示抗战胜利的深层逻辑,强调英雄个体与抗战史的深度交融,以具象的人物故事,打开鲜活、独特的视角,呈现宏大抗战叙事,凸显历史洪流中的精神坚守。

《抗日英烈谱》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历史的真实性。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随时准备应战的乡村,从英勇无畏的战士到坚韧不拔的百姓,每一首诗歌幅画面都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共同构成了抗战叙事。同时,《抗日英烈谱》也彰显了作者的坚定信念和艺术精神。一首首诗歌所叠印出的烽火岁月和全民族抗战的无畏身影,是作者内心深处思想情感的真切流露。《抗日英烈谱》成为和文物一样可以“证史”的珍贵资料、“明史”的重要载体。它们从现实感受中来,又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升华,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了中国人民共同的意志与心声。由此可以说,《抗日英烈谱》印证的不仅是一个个历史的真实画面,更印证了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浪潮中挺立的脊梁和永不磨灭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前行。

作者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以饱满的热情,持续创作着抗战主题作品。这些作品凝结着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礼赞、对和平的向往,可谓是新时代文学工作者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应答。《抗日英烈谱》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当我们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那些镌刻在诗作上的抗战记忆,正在作者的笔下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形态,正通过一首首诗歌不断展开新的艺术叙事。这种在传承中创新、在纪念中超越的实践,正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弘扬、对红色基因最好的传承。

英烈就是英雄。英雄,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者。英雄,是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勇毅者。英雄,是信念如炬、九死未悔的舍身者。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们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八十年的探索历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有了这种精神,不怕任何艰险!有了这种精神,能渡任何难关!有了这种精神,不惧任何挑战!海可以枯,石可以烂,在我中华儿女心中,这种精神永远不会变!

大地铭记,鲜花为他们盛开。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他们本是农夫,是学子,是医生,是音乐家,是劳工……然而,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和平,当家园沦为一片焦土,他们辞别亲人,毅然奔赴那血与火的战场。他们是肉体凡胎,却筑起民族的钢铁长城。他们的眼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他们的胸膛里涌动着滚烫的热血。每一次冲锋,都踏响胜利的鼓点;每一声呐喊,都震慑敌人的嚣张。如今,山河已无恙,岁月亦静好。可那片曾经浸透热血的土地,依然铭记着他们的抗争与牺牲。看吧!听吧!群山垂首,以沉默的脊梁托起黎明的重量;江河低吟,以深沉的脉动诉说岁月的沧桑;遍野芬芳,英雄的魂魄化作春泥滋养民族的希望。大地不会忘记,血染的鲜花在和平的土壤上怒放;人民不会忘记,英雄的身影已化为天际繁星的守望!

八十年前那段岁月,不能忘!不能忘!!外寇入侵,金残破,为了爹娘,为了家国,一个个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起了伟岸的胸膛!

白山黑水,白露横天,哪怕弹尽粮绝,哪怕“霜晨火不燃”,壮士们振长缨,伟志始终未消减。华北大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众志成城御外侮,救亡图存纾国难。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无数先烈谱写了一章章感天地、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重温那峥嵘岁月,重现那感人场景。一寸山河一寸血!那血染的山河,值得后人永远铭记,永远缅怀!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汇聚民族复兴力量。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抗战精神,如巍峨的丰碑,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如不熄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征程。它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荡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胸膛,化作无坚不摧的意志,引领我们跨越一切艰难险阻,向着民族复兴奋勇前进!

在抗战中,涌现出无数优秀共产党人。他们以高尚情操筑起一座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代人踔厉奋发。为抗日英雄画像、为火热时代立传,是文学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书写战争中大写的“人”。这些作品穿越历史烽烟,讲述感人故事,塑造典型人物,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

体裁选择上,《抗日英烈谱》以七律创作为主体,通过对抗日主题的个性化解读回应历史,兼顾经典与新创,通过作品形成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强调艺术本体的历史价值与精神高度。

以抗日英雄为表现对象的人物组诗,对创作者而言极富挑战。在深入了解抗日英雄迹的基础上,我决定采用七律这一传统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着力构建史诗般的宏大气象。创作过程中,我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努力彰显人物的精神风采,使融合历史与现实的叙事表达同诗歌形式相得益彰,既契合时代审美,又推动中国格律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生动表现抗日英雄的个体精神面貌以及背后蕴含的荣光与信仰,成为创作的重点。我大量搜集与抗日英雄相关的人物传记与各类资料,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形象特点、典型事迹等,潜心构思,以避免空洞化与概念化表达。在此基础上,我决定突破传统格律诗的个体叙事框架,让作品中的人物既可以独立成篇,又能以动态序列展开组成一幅长卷,以群像弘扬时代精神。

历史事实与诗性想象的交融。创作框架确立后,随着资料的不断充实以及对人物的解读更加深入,我开始艺术构思,力求在集中体现抗日英雄庄重之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人物神态、情绪和动作细节的表达,使每个人物形象都造型精谨、形神兼备。

这组《抗日英烈谱》,成功将艺术价值转化为引导观众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社会正能量。当读者阅读诗歌时,所见不仅是笔墨构建的恢宏视觉史诗,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星空:那些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的英模之光,正通过艺术创造的引力场不断汇聚,化作指引未来的璀璨星河,照亮奋进之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