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粹白的头像

粹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0
分享

江 南 好

2025-9-13

词曰:江南好,何处异京华。暑退江花清似水,秋来烟树胜于花。风景对人夸。

2025年9月9日到13日,我、爱人、大妹妹,还有两位朋友李女士、贾女士,随“锦绣江南”旅游团,在导游黄玉宝的导游下,游览了南京、扬州、无锡、苏州、西塘、杭州、乌镇和上海等地,圆了我们的江南梦。回来后,我拿起笔,来描绘旅游看到的样子。

南京好

词曰:江南好,建业旧长安。夫子庙中寻独醒,中山陵里谨详看。心海起波澜。

南京!南京!我来了!9月9日中午,我们从南京南站下车,导游接着我们。我们去了夫子庙步行街和中山陵。

人声波影里的秦淮河。去一趟南京,总得要感受秦淮河的风轻抚脸颊的温柔。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是孕育金陵古老文化的摇篮,其内秦淮河全长五千米,史称“十里秦淮”,这里也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精华所在。在夫子庙步行街上我看到了李香君故居、乌衣巷、秦淮河和夫子庙等。

根据出土文物,商周已有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三国时期,吴国建都建业(今南京),经济进一步繁盛。当时,秦淮河水面宽阔,称为“淮水”或“小江”,水边驻扎着穿黑衣的军营,叫作“乌衣营”。六朝时期,逐水而居的百姓在“小江”边开店经营,是最早的“商业街”。东晋咸康三年,在“小江”之畔修建了祭奉孔夫子的夫子庙,到北宋形成“前庙后学”格局,南宋又在附近建成“江南贡院”的前身“建康贡院”,至明清时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考场。大量考生的到来,催生了周边饭店、酒家、茶舍、字画、出版等商业迅速发展,商业市场的繁华又吸引了文人墨客到此游玩,留下许多传颂千年的诗词故事。

漫步秦淮河畔,一半是人间烟火色,一半是诗意江南梦。我们同游秦淮河,是初泛。我们用心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文德桥上,顿然空阔,一眼望去,蔚蓝的天,碧绿的水,这就是繁华的秦淮河。

巍巍中山陵。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经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地势开阔,风景优美,气概雄伟,景象万千,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陵园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

陵园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距灵谷寺、西距明孝陵各约一公里,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游览区的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称道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的陵园大道,至陵前长约6千米,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区。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祭堂在整个陵园建筑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其正面明间的双檐连接处刻有中山先生的手书“天地正气”。三个圆券门上方,镌刻着“民族”“民权”“民生”六字。堂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中山陵是自辛亥革命以后,我国为革命领导人兴建的一座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陵墓。中山陵建成以后,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人士前来瞻仰。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精心的维护,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扬州好

词曰:江南好,佳丽数维扬。一路楼台如入画,两堤花柳自生香。风月正清凉。

金秋九月下扬州。9月10日上午,我们到了瘦西湖。水墨江南!瘦西湖晨美似仙境。瘦西湖,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树林山丘,仿若一幅水墨画,美不胜收。瘦西湖是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从古至今,水系和大运河都是相连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我们选择瘦西湖作为我们的打卡地。时值金秋,我们漫步在蓝天白云下、清水碧波边。那画面,好美!瘦西湖作为运河十二景之一,原来是扬州不同时代的城壕,在清代连缀起来,形成一个集锦式的湖上园林群落,属于运河遗产中的景观遗产。

二十四桥,这座桥仿佛是专为浪漫邂逅而设计。当你在桥的一端出现,那清婉的足音如同故事的序曲,缓缓响起,引人遐想。你沿着如诗如画的弧线前行,成为一道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而在桥的另一头,又有人与你携手同行,共同开启一段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杜牧诗作赋予二十四桥文化底蕴,并成为扬州的象征。诗中描绘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成了千古绝唱,不仅让二十四桥名垂青史,更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扬州乃至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

无锡好

词曰:江南好,无锡让人迷。鹿顶云烟高士画,鼋头湖色古人题。泉韵月依依。

9月10日下午,我们到了无锡。无锡景。太湖美美在太湖水。

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烟波浩渺的太湖之滨,伫立着一座被郭沫若誉为“太湖绝佳处”的仙境--鼋头渚。这座形似神鼋的半岛,可谓“真山真水真太湖”的天然画卷。坐观光车,没用多长时间就到了太湖,湖岸人潮涌动,好不热闹。金秋时节,太湖美得惊心动魄。归舟点点划过水面,写下灵动的诗行。此刻方知,范仲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绝非虚言。泛舟太湖,但见湖面如大海般宽阔,视野尽头一片苍茫。船缓慢行进着,远处有七八只仿古帆船,颇具韵味,再现了古代太湖船只你来我往的繁荣和热闹。仙岛之上,游人熙熙攘攘;会仙桥上,心情随风飞扬。站在仙岛之上,八百里太湖尽收眼底。远处帆影点点,近处树影摇曳,耳畔涛声与林涛和鸣。这些都成为每个游人心头永不褪色的江南记忆。乘船归来已是下午,遥望山巅亭阁,不忍就此离去,停歇片刻,又向苏州进发。踏出大门后回望,太阳的光辉洒满山林,山顶的天阁更加显眼。我在心里默想:待樱花绽放,重游赏风光。

遗憾!这次,没见阿炳,没去二泉。下次,我深度“慢游”,旅行不赶场。我到阿炳故居,到二泉边。在青石板上,看着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二泉上。和阿炳说说话,拉拉《二泉映月》。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不是看遍所有景点,而是感受它的呼吸。最好的旅行,是让你既看见世界,也被世界看见——不是作为游客,而是作为一个人。

苏州好

词曰:江南好,虎阜正秋天。吴地园林诗格秀,吴娃歌曲语音圆。游意乐陶然。

9月10日晚上,我们到了苏州。歌声灯影里夜游苏州运河。造访姑苏有多种方式,京杭大运河流经苏州,最简单的体验莫过于乘着画舫夜游运河,看夜幕下两岸的红灯绿影,经过各个朝代造型不同的拱桥,听着船老大带着吴腔的普通话讲解,还有穿着布衣旗袍的小姑娘弹着琵琶用吴侬软语唱着动人心弦的苏州评弹。

在苏州运河上,感受最深的是一位身着白底粉色红花旗袍、手抱琵琶的小姑娘的演唱,因为我最近正练第二国歌《茉莉花》。画舫上的歌者她年纪轻轻,皮肤嫩白,两眼水灵灵的,是位非常美丽的小姑娘。她简单说了两句客套话,便弹唱了一曲《太湖美》。曾经听过这首歌的普通话版本,但苏州话的版本婉转抑扬、曲调柔美,给人全然不同的感觉。她唱的时候,船舱里的嘈杂声顿时止住了。待曲罢琴住,过了一会儿,掌声四起,都说再唱一曲。小姑娘羞涩地用手捋了一下前额的头发,接着又用苏州话弹唱了《茉莉花》,她唱的“茉莉花”是“美丽花”,真好听!我以为这首歌该放在最前面。苏州韵味,吴侬软语与《茉莉花》的完美结合。细细品味,她的苏州话如同那润泽的细雨,轻轻地洒在音符上,仿若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这首歌更添了几分柔美。生活在此,仿佛每每有歌声飘荡,便能暂时忘却繁华与喧闹,回到那份最纯粹的宁静。作为一名观众,我们在享受美好旋律的同时,也应当关注这道文化的盛宴,尝试去探寻其中的内涵。当《茉莉花》用吴侬软语在耳畔响起,便如同清风拂面,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一股来自江南的温暖。三段只唱了两段,不过瘾。她还唱了《枫桥夜泊》和《花好月圆》。运河边上古老苏州的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黑瓦,万家灯火,有些古建筑被流线型的霓虹点缀,古香古色,在夜晚里别有情致。偶尔有人从石桥上经过,仿佛是画中人。突然想起了卞之琳那首著名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9月11日上午,我们到了假山王国狮子林。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集中国园林之大成,我们到过的是狮子林。狮子林建造于元,是穿越七百年的假山艺术经典。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面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狮子林拥有中国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相传就是元代画家倪云林设计的,后来无锡渔庄堆叠假山就学狮子林。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西塘好

词曰:江南好,从古至今传。人步西塘芳草渡,船行秋水绿杨烟。风景忆当年。

9月11日下午,我们领略了西塘秋韵。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历史沿革恰当的概括。今天下午,我们走进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古镇,感受江南水乡的风貌。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是我们尽情享受 “江南水乡风情、风貌”的净地和胜地。

“浩荡古风满目在,风云吴越角根留。”我们先是坐船,后来漫步。在胥塘河,仿佛进入了一幅清雅古朴的宋明画卷,肃穆的石桥,漫渺的绿波,欸乃的桨声。我们感受西塘古镇的千年“浪漫”,把如诗般的江南水墨画印入心底。

在西塘,我们穿上了汉服,梦回千年,开启集体“穿越”。我精心挑选了了一件大红色带金花的汉服。我们拍照留念,汉之庄重、唐之华美、宋之清雅、明之端丽……我们仿佛从历史的长廊中走出,每一套服饰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共同交织成流动的风景。

烟雨长廊,全长近千米,是我国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木质长廊。它沿着河道而建,在这里,可以悠闲地漫步,可以听船桨欸乃,感受水乡的宁静与美好。我们在一家餐馆吃了中午饭,吃了馄饨老鸭煲、五彩米饭、土豆丝,感受到老板娘的热情。

人们习惯于用“小桥流水人家”来形容江南风景,而西塘则是“小桥流水老人家”。这里,古镇古村古街区保存了下来,古老的文化传承下来,留住原住民,让世代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继续他们选择的生活。千年古镇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与人文习俗,两千多户原住民依然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

杭州好

词曰:江南好,最好是杭州。大宋城中融玉律,西施湖里泛兰舟。何日更重游?

9月11日晚上,我们在“杭州宋城”尽享秋日娱乐盛宴。我们看了《清明上河图》《水上飞人》等。我们看了黄巧灵执导的大型歌舞表演《宋城千古情》。我的感觉是,亦真亦幻,震撼!因一台剧,赴一座城。杭州宋城,《宋城千古情》绘就历史与文化、情感与艺术的画卷。中国式的山水意境、地方化的文化抒怀,让我们沉醉其中。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是杭州宋城景区的灵魂,用先进的声、光、电科技手段和舞台机械,以出其不意的呈现方式将《良渚之光》《宋宫宴舞》《金戈铁马》《西子传说》《魅力杭州》得淋漓尽致,带给观众视觉体验和心灵震撼。入得其境,方知其美。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有机结合,使得旅游演艺既是旅游产品,更是文化作品。在山水之间,呈现人们的劳作、休憩;在舞台之上,演出历史中的烽火狼烟、生死抉择……只有把“此景”“此事”“此人”融合起来,把“山脉”“水脉”“心脉”贯通起来,才能唤起历史的记忆、形塑文化的认同,真正为当地连人脉、畅经脉、续文脉。《宋城千古情》以恢宏大气的场景,如梦如幻的演出再现良渚文化的底蕴,笙歌管弦、轻舞罗裳,古典美与现代风相融共生,缓缓道出独特唯美的古城魅力。

9月12日上午,我们来到西湖。在西湖边东坡先生满面春风,迎接着我。我站在先生身边,和先生合了一张影。然后我们坐游船,游西湖,围着三潭印月岛转了一圈,依次看到了雷峰新塔、断桥、保俶塔等。泛舟湖上,漫步苏堤,西湖美景尽收眼底。雷峰日照染秋波,三潭印月醉诗魂。这时的杭州西湖,褪去了盛夏的燥热,换上了秋日的清旷,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乘舟泛波,便成了触摸这幅画卷灵魂的最佳方式——雷峰塔的日照如熔金泼洒,三潭印月的倩影似玉盘沉水,每一缕风光里都藏着千年的诗意。我们坐上船,看到岸边的梧桐叶刚染上浅黄,与深绿的香樟交织成斑驳的锦缎,偶有几片落叶飘入水中,随波逐流,像一封封寄往湖心的信笺。行至湖内,目光不自觉被南岸的雷峰塔牵引。这座重建于 2002 年的古塔,虽不复 “雷峰夕照” 旧貌,却在秋日金晖中焕发新的光彩。登船远眺,太阳的金辉穿过塔檐的镂空花纹,在塔身投下细碎的光影,塔影倒映在渐暗的湖面上,随水波轻轻晃动,恍若《白蛇传》里的传说在心中苏醒。游船转向 “三潭印月”。当游船靠近石塔,可见塔身呈球形,中空,球面有五个小圆孔。导游说,若是月夜至此,圆孔中透出的灯光会在湖面形成多个光斑,与天上的明月虚实交融,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

船行至断桥残雪附近,我情不自禁地唱起《渡情》《千年等一回》,歌声与湖水的荡漾声交织,让人恍惚间不知是在画中,还是在梦里。断桥上流传着许仙和白娘子的动人爱情故事,也因为这个故事让断桥成为西湖上最著名的桥。清明佳节,烟雨蒙蒙,观音大士说“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在杭州西湖的断桥上,白娘子终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以身相许,结为夫妻。在经历水漫金山之后,又是在断桥邂逅重逢,再续前缘。此时才懂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深意——秋日的西湖,不似春日的娇媚,不如夏日的热烈,却以一份清旷与诗意,让人甘愿沉醉其中。

下船后,漫步苏堤。苏堤,是西湖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它以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字命名,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这里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两旁的柳树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来访的客人们打招呼。在苏堤,你会不自觉地被两旁的美景所吸引,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柳岸的风光更是让人心旷神怡。其间,在花港观鱼。花港观鱼是由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架设曲桥,倚桥栏俯瞰,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剌戏水。花港观鱼的石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题,其中的“鱼”字,繁体写法是四点,代表火,乾隆改为三点,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风调雨顺,江山稳固太平。

乌镇好

词曰:江南好,乌镇锦江开。黛瓦檐间江柳碧,乌篷桥下故人来。烟景任风裁。

9月12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不一样的乌镇、古典而又时尚的乌镇。早就知道乌镇,是因为茅盾先生的故乡在乌镇。小桥流水、桨声舟影、白墙黛瓦,位于浙江桐乡的乌镇,有着江南古镇共有的印记。如今人们来到这里,入住“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除了体验枕河而眠的感觉,还可以踏着石板路漫步,乘着摇橹船游览,坐在水阁喝咖啡,进入园林享受水疗SPA,或上古戏台观看一场桐乡花鼓戏……乌镇呈现给游客的江南文化可观可感可休闲,既古典又时尚。

东栅好似一部古籍。如果把乌镇比作莲花,那么东栅西栅就是张开的花瓣。走进东栅,江南千年的文化意蕴如水墨画般徐徐呈现,我不由得放缓了步子,生怕错过了什么。

东栅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古朴的民居沿河岸铺展,到处是古色古香的青瓦白墙,热闹的店铺临街而设。乌镇的建筑里,最具特色的当属水阁。顾名思义,水阁是有一半露出水面的临水建筑,船从窗下驶过,水在屋底流淌,逶迤数里,蔚为壮观。千百年来,乌镇人就是这样伴水而生,枕水而眠。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这块充满灵气的地方曾生活过一位文坛巨匠。推开一道古老的木板门,书斋里泛黄的古书中珍藏着古镇的历史,年复一年散发着乌镇独有的馨香。茅盾故居前总是聚集着最旺的人气。茅盾先生在此生活了13个春秋。他被尊为古镇千年文化的精神典范。故居曾是茅盾祖辈居住的老屋,清代江南民居,始建于19世纪中叶,保留有茅盾的卧室、书房、会客室等。后园还保留着茅盾手植的天竹、棕榈。

乌镇更珍贵的是传承了百姓的生活印记。茅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曾经写道:“在我的记忆中,‘香市’是印象比较深的,这‘香市’就是农民的狂欢节,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随着乌镇的保护开发,曾经沉寂的“香市”已成了乌镇旅游节庆的一个品牌,热闹非凡的蚕花会,惊险刺激的水上高竿,甜蜜浪漫的水乡婚礼,都一一展现在游客眼前。

我行走在民俗馆、百床馆、木雕馆,如同置身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蜡像塑出一幕幕婚丧嫁娶的情景,实物和老照片展示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的穿着习俗,40余张古床件件都是木雕精品。从皮影戏馆到三白酒作坊,从财神湾到修真观,每处景观都承载着乌镇悠久的历史文化。

导游说,东栅好似一本古籍,你我是看客,要用眼睛去品读。西栅犹如一个iPad,你我是玩家,要用身心去休闲。这次没去西栅,以后再来吧。

乌镇,我来过,未曾离开。

上海好

词曰:江南好,上海好巍峨。日丽云天千古韵,星辉江海万家歌。诗酒唱山河。

9月12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上海。我们去金茂观光。云端漫步上海之巅,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的极致体验。站在上海之巅,俯瞰这座城市的繁华与静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给出了完美答案。这座高达340.1米的摩天大楼,不仅承载着上海的城市记忆,更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一场震撼心灵的云端之旅。45秒极速登顶340米高空。登顶上海天际线的极速体验。从B1层登塔区开始,这场高空之旅便已充满仪式感。360度俯瞰上海城市画卷。站在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上海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向东望去,陆家嘴金融区的摩天大楼群如同现代建筑的森林;向西眺望,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与黄浦江的蜿蜒曲线相映成趣;北面可见白玉兰广场的挺拔身姿;南面则能捕捉到豫园商城的传统屋顶。晴朗的日子里,视野可延伸至吴淞江口,甚至远方的卢浦大桥和徐浦大桥也清晰可见。在云端漫步透明步道、触摸天空,每一帧都是永不褪色的城市记忆。

晚上,坐游轮,黄浦江夜游。上海黄浦江夜游,感受灯光变幻与都市魅力。在游轮上,我和心爱的人,一同领略这动人的夜景,感受黄浦江的晚风轻抚。夜游黄浦江,是探寻这座城市“隐藏惊喜”的绝佳方式。当傍晚时分你登上游船,迎着江风,欣赏两岸灯光逐一绽放,那由黄昏至夜幕的唯美转变,定会让你手机里的照片层出不穷!夜色中的黄浦江,两岸景色如诗如画,每一步都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之中。江的西岸,那经典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在灯光映衬下,宛如艺术品般熠熠生辉。和平饭店的绿色铜顶、海关大楼的钟楼,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老上海的沧桑故事,而夜色的渲染更增添了几分历史的神秘韵味。转过头来,江的东岸则是另一番景象。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群齐齐点亮灯火,东方明珠的球体在夜空中璀璨夺目,而上海中心大厦则以它直插云霄的雄姿,展示着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当灯光秀开始时,楼宇间的色彩流转,仿佛将人们带入了未来世界的幻境。这种古典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完美交融,无疑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夜游黄浦江,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当游船在江面上缓缓前行,江风轻轻吹拂过脸颊,两岸的灯火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仿佛将无数繁星洒落其中。在这一刻,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被治愈,只剩下宁静与美好。如果你有机会再次来到上海,千万不要错过这黄浦江独有的夜晚浪漫。

9月13日上午,我们外滩观景,南京路漫步。

在外滩的黄浦江边,我与陈毅市长合影留念。行进中国,百年焕新,见证人民之城。我们看到了位于黄浦区江西中路215号的外滩·老市府大楼。这栋身处上海外滩核心区域、有着百年历史的大楼始建于1914年,1922年竣工,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围合式建筑”,最早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新中国成立后,大楼正式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办公驻地,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如今,站在焕新归来的百年大楼前,历史性的合围壮举,也迎来了它城市更新的美妙新乐章。老市府大楼见证了以陈毅市长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解放上海、建设上海的历程。1950年5月,为了纪念上海解放一周年,陈毅市长写下了“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如今,题词纪念碑成为这座回到人民手中的百年大楼的“压舱石”。这座百年建筑,不仅见证着党带领人民从解放上海到建设上海的故事,大楼本身也成为人民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的标杆。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南京路,来一场精彩的观光旅游,来一场繁华都市的观光盛宴。漫步百年南京路,欧式建筑与老字号商铺交相辉映,生煎包的香气裹挟着霓虹灯光,这条1.5公里的街道浓缩了上海从渔村到国际都会的传奇。上海南京路可谓是闻名遐迩,它就像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张闪亮名片,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历史与文化的交融。百年沧桑的见证。南京路始建于 1851 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全过程。在过去的岁月里,这里曾经是十里洋场的代表,无数的商贾、政客、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就像一位历史老人,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建筑风格的荟萃。漫步在南京路上,你会被道路两旁风格各异的建筑所吸引。这里有充满欧式风情的和平饭店,它那古典的建筑外观和奢华的内部装饰,仿佛让人穿越回了旧上海的黄金时代。

我们特意为外孙女买了大白兔奶糖,爱人买了覆盆子花茶。京路是购物者的天堂,这里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上海南京路集历史文化、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于一体,是一个非常值得观光旅游的地方。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我建议,来上海旅游,一定不要错过南京路。家人们,不妨找个时间,亲自来感受一下南京路的独特魅力吧!

9月13日下午3点10分,我们从上海站离开上海。再见上海!再见江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我引用苏东坡这首诗来为这次旅行作结,其中有未到时的执念,也有到过后的释然。我的这篇《江南好》,写的就是在山水间行走的滋味,也有如此这般的执念与释然,我笔下多数都是“此生必打卡”的热门目的地,我写的也是一种怀着平常心的遇见。多篇长短不一的记述,让我们看到“跟着文字去游览”的妙处犹在。说“访客”,是和当地的文旅宣介或者生于斯、长于斯的自家之言相比,后者如数家珍,自豪感满满,却少了可让读者代入的同理心;访客则不一样,他会坦陈对此地知之甚少,愿意和读者一道以陌生的眼光去一点点打量。

书写是第二次抵达。《江南好》是山水游记,也是文学散文。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初衷一次次出发,在抵达之后通过文学书写第二次抵达,描绘他所看到的风景,在有限的篇幅内斟酌锤炼,展现文学的眼光、趣味和诗意。我对水情有独钟,但愿这篇散文如流水一样,亲切、自如,曼妙、生动,既洗人耳目,又净化心灵。欧阳修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笔也。我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被自然所淘洗的境界。

词曰:江南好,南国正清秋。芳草烟云山碧色,小桥人乐水东流。他日再重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