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汤这个名字,可能有人会觉得陌生,但如果提起他说过的一句话,你可能会恍然大悟——“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近代史看多了,似乎我等汉人习惯的是对外族的侵略忍气吞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雍容大度,乍一听这样慷慨激昂的话,还真有些不适应。更可贵的是,陈汤这个人并非只是说说大话的愤青,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事发生在2050多年前。那时候,汉朝在经历了文景之治的财富积累和汉武大帝的南征北讨之后,一改羸弱瘦小的旧形象,腰杆挺直,俨然大国强邦。欺负了汉朝子民几百年的匈奴部落内部分裂,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一支与大汉签订了睦邻友好条约,而实力强大的郅支单于则杀汉使、攻乌孙、掠赤谷,趁机占领了一些西域国家,迅速扩充了实力,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这时候,一位被汉朝政府派驻西域都护府担任驻军副司令的山东人陈汤勇敢的站了出来,把握有利时机,说服西域都护与自己一起,假借汉皇旨意联络周边诸国成立联合国军,突袭郅支单于,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但郅支单于被斩首,其太子及王公贵族一千五百多人也被杀死。战争的胜利不但震慑了匈奴各部,也极大的震慑了西域各国,从而使战乱不断的边境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安宁。陈汤,以副校尉的职务和区区四万兵马完成了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及十数万兵马都未能建造的功业,可谓民族英雄。
可是,这样一位建立千秋功业的英雄,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辉煌胜利,却并没有迎来鲜花和掌声。当陈汤率领得胜之师挑着郅支单于的首级班师回朝时,在路上迎接他的不是庆功的牛酒,而是举报案件的调查和逮捕令。陈汤在伤心之余,上书汉皇为自己辩解:“我与将士们不远万里诛杀郅支单于,按理说,朝廷应派出使者来慰劳军队,并表示欢迎,如今却是司隶来检查审问,还要拘捕我,这不是为郅支报仇吗?”大约皇帝也觉得难为情,才下令撤回了调查官员。
等到了京城,陈汤也没有等到预想中的高官厚禄。中书令石显主张追究陈汤矫诏发兵的责任,而这样的主张得到了丞相匡衡的支持。这两位同是山东人的高官发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不讲丝毫情面 ,说这样的人不判死刑就便宜他了,怎么还能升官进爵呢。还好宗正刘向比较清醒,力劝汉皇,才使汉元帝终于下定决心给予陈汤官拜射声校尉、爵赐关内侯的表彰奖励。而这样的奖励很快就被他的继承者否定,汉成帝即位后,匡衡再次发难,上书请免陈汤职务,于是陈汤被免除职务,后又因为欺君之罪被捕入狱,准备判处死刑。幸亏有大臣力保,才幸免于难,被剥夺一切爵位,成为普通士兵。
但是事情远没有结束。几年后,病体残缺手都伸不直的陈汤却得到了汉成帝的召见,原来乌孙起兵围困了西域都护府,求援的文书到了京城,丞相、大将军和文武百官们却几天都商量不出退敌之策。这时候,有人才想起了陈汤。
为什么陈汤立下如此功业却受到如此待遇?我想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陈汤这个人不是完人,他身上有些毛病。比如在父母去世应该回家守孝的时候却因为刚刚得到举荐就隐瞒不回,是为不孝。贪财,私吞缴获财物,是为不廉。在以孝治国的汉代犯了大忌。更重要的是,他越俎代庖,做了本应该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做的事情,不按规则出牌,让大佬们很没有面子,所以也就得不到人家的支持。
这样说似乎有点替陈汤辩白的意思,因为石显、匡衡之流也算得上是追求完美、严格执法。但是如果看一下石显他们办得另外一个山东人就能明白些什么。
这个山东人叫萧望之,太子太傅,是汉元帝的老师,受诏辅政,可谓位极人臣。因为看到宦官干政的弊端,上书请罢免中书令而被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记恨。他们指使人诬告,然后欺瞒汉元帝无知而得以将萧望之下狱。等皇帝明白过来,萧望之得以出狱后,弘恭石显又抓住萧望之的儿子上书为父亲求情的事情不放,要求汉元帝对他进行申斥。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密封诏书,让大批禁军包围萧望之府邸,造出要进府拿人的势头,让萧望之误以为会再次入狱,不甘受辱而自杀。
当然,佞臣专权,根源还在于汉元帝。司马迁说他 “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汉元帝这个人就是个糊涂蛋,很容易被人骗,而且被人骗了也不知道。弘恭石显骗他,让他的恩师自杀,他后来知道了真相,也只是痛哭几声,罚两个佞臣下跪,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倒是毛延寿骗他,让他白白把最美的宫女王昭君当做丑女嫁给了匈奴人,他果断的很,回来就把毛延寿给杀了。可见,在汉元帝的心中,美女比老师重要多了,何况江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