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喧天
石匠把锤印凿进 干涸的河床
锤起锤落间
春汛在凿刃下 推迟
糯米浆凝固的刻度里 埋着
被统称为路基的 那些弯曲的脊椎
而饥年是一块顽石
在打磨中渐渐透明
先辈举起铁凿 像举着
一穗穗未及灌浆的麦子
羸弱的影子
测量对岸与丰年的距离
谁趁着斜阳 把号子夯进桥墩
用沉默计算谷物的差价
当桃花跌向水面
桥 突然变轻
成为压住灾情簿的 一方镇纸
通牒贴上告示栏 那夜
命运的麻绳 绷直如契约
众多手印在淤沙深处 凝成火漆
县志合拢 所有桥墩正踩着水纹
走向对岸
新生的梅花吞噬寒冬
举起一粒火炬……
2025.10
注:清咸丰初年,郧西地区遭遇严重春荒,农民大批逃荒。时任县令翁吉士,采取“边赈济边建设”的策略,以工代赈换取粮食 。这种模式既缓解了灾民的生存危机,又通过劳动赋予其尊严,最终在1851年夏收之际,桥梁与赈济同步完成,故名“渡春桥”,寓意“渡过春荒之桥”。
秋雨中的村庄
云雾蒸腾
唤醒沉默的溪流
灰蜘蛛把银网织在檐角
水珠悬挂的刻度里 村庄缓缓沉降
瓦片吮吸云层的低语
炊烟撩拨的寂静
一扇窗 忽明忽暗
麦草垛在雨中发酵 如枕头
托起所有昏沉的鼾声
道路渐渐松开辫子
让每个水洼都蓄满 数不清的补丁
有人推开木门 丈量雨势
蓑衣长出水藻
在风中划动暗礁
如弓弩的身影被雨水蘸湿
变作信笺上 洇开的故事
此刻 檐口下剩水的瓮静默
如胚胎
等候渐渐饱满的黑暗
而秋雨持续 穿针引线
将村庄缝进一件透明的寿衣
2024.10
一粒种子
秸秆弓着背 如残兵败将
把夕阳钉入垄沟
风数完金黄的念珠 土地开始诵经
粮仓空出腹腔 接住
一声鸟鸣
果实脱下袈裟
苏醒的暗河 正穿过胚乳
犁铧剖开泥土
霜花在锋芒上坐禅
根须的印记里 蛰伏
火的密约
胚芽推开月相
用暗哑丈量晨昏
亿万次弯腰 长成一粒饱腹的偈
晒谷场晾晒着影子的重量
一茬茬契约沉入墒情
当北斗舀尽霜寒
空壳里 浮出大地的印章……
2024.11
大佛寺
石质的缄默在檐角堆积
苔藓爬满膝下 数百年
香火把天空熏成一卷残经
石阶渐老
朝拜者 用额角反覆磨亮
此刻 让匍匐的虚线
在香火中浮现
所有凹陷的掌心 蓄满雨声
而佛 始终没有吐露铜钟的厚度
尘埃里 谁俯身拾取阴影的夜晚
我突然听见 石缝间游弋的
是无数未曾叩响的额头
当破晓的曦光 如探针穿透瓦楞
勾勒 佛祖嘴角荡漾的浅笑
露水在碑文中寻找释义
佛首 剥落的金箔 如宿命的皮肤
正反复校准
我一生弯曲的轨迹……
2025.10
东风渡
羊群 将残阳驮进苍茫
铁索横陈 将黄昏勒透
一截沉入水底打磨暗礁
一截浮在波光 学习行走
风 掠过空谷 吞下漕船与号子
官道旁 唯有验货碑
用斑驳吞咽春秋
野草在石缝间修订水位线
用枯荣翻译汛期
朦胧里 有人推着板车过河
用脊椎丈量铁链的弧度
暗流涌动 在膝下篆刻诗文
多年后
所有弯腰的身躯都学会
以桥的姿态存在
高阁里的县志 合拢
蒲公英带着未盖棺的判词
飞越堤坝
那颗嵌在漩涡中的晨露
将满天星斗 折射成待启的官印……
2025.10
秋雨的颜色
倘若你问起秋雨的颜色
看 那山坳间
一棵黄栌正举着无数烛火
替穿红袈裟的僧侣 静坐
扫帚掠过庭院 惊醒
墙角沉睡的风声
推搡 枯叶在沟壑里迁徙
低垂的高粱不断调整
沉沦的夕阳 完成对土地的礼赞
一声雁鸣
将天空掰成两半薄霜
缝补大地的旧袈裟
唯有那盏被遗忘的柿子
在枝头 为自己点起灯笼
此刻 整座山弯下脊梁
在雨滴穿起的珠帘里
参悟 色彩如何从枝头退场
一枚枫叶垂首
任雨滴在袈裟里坐化……
202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