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出门不便,创作素材大多来自大数据推荐。它推送的内容像一把精准的双刃剑:既能呈现同龄人的生活百态——有人晒出入职offer,配文“熬了三月终有奔头”;也有人吐槽“投百份简历零回应,夜夜失眠”;就连“结婚”这件事,它更是把“矛盾”拉满——上午刚刷到“小夫妻结婚三年,周末一起逛菜场、做烘焙,镜头里全是笑”,晚上就刷到“女生独居五年,旅行、搞副业,朋友圈全是自由的样子”。
后来才慢慢发现,这不是大数据“分裂”,而是它的底层逻辑在作祟——它从不是“客观呈现世界”,而是以“冲突=停留时长”为核心的工具,会根据我的互动行为贴标签,比如我为“婚姻矛盾”视频多停留了几秒,后续就会集中推送更多争吵案例;为“行善吃亏”的评论点过赞,类似的负面经历就会接连跳出,形成“信息回音壁”。可这些信息为我提供鲜活灵感的同时,也常将“善恶与回报”“选择与人生”的困惑摆上台面,让我忍不住琢磨:大数据里的对立声音,到底该怎么辨?
前段时间,大数据推了条生活类视频,底下一条网友评论让我停住了划屏的手。他写道:“我在社区做志愿者,帮独居老人买菜、陪他们唠嗑;给爸妈寄钱时从不含糊,自己却连五十块的T恤都舍不得买。可上周我爸查出慢性病,住院费凑到半夜才借够。同事说‘善有善报’,孔子也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为啥到我这儿,只剩一地鸡毛的难?”评论区里,有人跟帖“我也信了假道理”,也有人劝“再等等,总会有转机”。大数据把这些声音一股脑推给我,却没给半分答案。我想起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可现实里的委屈与艰难,好像跟这些古训拧成了结。
没过几天,作者朋友小杨找我吐槽,他的经历像极了大数据信息在现实里的“落地翻车”,更藏着算法“切割事实”的套路。那天早上,大数据刚推了条“路人扶老人获众人点赞”的短视频,小杨还跟我感慨“人间自有暖意”;结果傍晚下班,他在菜市场就撞见一位老爷子拎着菜篮晃悠,脚一滑眼看要摔。“我当时没多想,满脑子都是早上刷到的暖事儿,冲过去就扶了。”小杨说,可老爷子一屁股坐在地上,拽住他的手腕就喊:“你推我干啥?赔我菜钱!”周围瞬间围了一圈人,有人举着手机拍,有人小声议论“现在年轻人咋这样”,小杨脸涨得通红,反复解释却没人信,最后无奈掏了两百块才脱身。
“回家刷手机,大数据又推‘扶老人被讹’的新闻,越看越窝火。”小杨的声音里满是委屈,“前一天还跟我讲‘善有善报’,后一天就给我看‘好心遭恶报’,我到底该信哪个?”那几天,大数据像跟他较上了劲:一会儿推“小伙扶老人被感谢,获社区表彰”的暖闻,一会儿又推“博主教你如何避免扶老人被讹”的攻略,却始终没主动提“监控能还原真相”——后来我查《中国司法大数据报告》才知道,“扶老人纠纷”实际发生率仅2%,远低于算法推送的负面案例占比,原来它早把“多数善行安全”的事实过滤掉了。这些杂乱的信息搅得小杨心烦意乱,稿子拖了好几天没写,甚至偷偷去小区门口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说‘放平心态,事有转机’,我知道是瞎扯,可听完心里好歹松了点劲。”
后来我才琢磨明白,小杨会信算命的话,其实是把“玄学”的本意想窄了,也没学会拆解算法的操控。大众总觉得玄学就是算命、看相,满是神秘色彩,可它真正的核心,早被《礼记·大学》点透了——“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玄学的根本是“修身”,是通过修心换个思维看问题。就像小杨当时陷在“好心被讹”的委屈里,算命先生那句“放平心态”,本质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帮他暂时跳出死胡同;这跟心理咨询师用专业技巧解困惑,其实是殊途同归——前者用“玄学”的温和提醒换思维,后者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疏情绪,看似对立,实则都是帮人解开心里的结。小杨后来也说,不是算命灵,是那句“放平心态”让他没再钻牛角尖,还主动去搜了“扶人纠纷解决案例”,慢慢找回了判断的力气。
而“结婚”这件事上,大数据的“两极分化”更明显,还总爱用“极端案例”替代真实全貌。前阵子我刷到条“结婚好不好”的话题,底下评论直接分成两派:有人说“结婚五年,老公会记得我爱吃的菜,孩子会扑进我怀里喊妈妈,这种踏实感是单身给不了的”;也有人说“结婚后天天为柴米油盐吵架,连买件衣服都要商量,还不如单身时自在,赚的钱想花就花”。还有人晒出自己的经历:“之前信了大数据推的‘结婚=幸福’,匆忙嫁了人,结果过不下去又离婚;现在一个人过,反而更清楚自己要啥。”更有人纠结:“白天看别人晒夫妻恩爱,想赶紧结婚;晚上刷到单身自由的视频,又觉得一个人过挺好。”
我试着打破这种“非黑即白”的推送——故意同时关注婚姻咨询师和单身生活博主,给“婚后磨合技巧”和“独居生活指南”都点了赞,没过多久,首页终于出现了“夫妻吵架后如何沟通”“单身与结婚的幸福关键在需求匹配”这类灰度内容。原来算法也能被“反向驯化”,关键是别让它只记住你“喜欢某类内容”,要主动给它“多元信号”。
直到一周后,小杨去菜市场买酱油,摊主跟他唠起:“前几天讹你的老爷子,昨天在超市又想讹人,结果被超市的监控拍得明明白白,人家直接报了警,他儿子过来把他领回乡下了。”小杨愣在原地,回家后翻出大数据之前推过的“监控还原真相”案例,突然想通了:不管是“善恶”“结婚”还是“玄学”,大数据推送的从不是“全部真相”——它说结婚好,就只给你看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片段,不提争吵与迁就;它说善有善报,就放大温暖的瞬间,它说好心遭恶报,就凸显糟糕的经历;它提玄学,就只推算命的片段,却不说“修身修心”的本意。可生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关键得自己去判断:你更在意婚姻里的归属感,还是单身时的自由?你愿意为善意承担可能的风险,还是为了避免麻烦选择冷漠?这些答案,大数据给不了,得自己从日子里摸,靠修心换思维去悟。
那位在评论区倾诉的网友,后来也给我发私信说:“大数据又推了‘志愿者可申请社区医疗帮扶’的新闻,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填了表,没想到真拿到了补贴,我爸的医药费总算松了口气。”原来他之前只盯着“困惑评论”,却没注意到大数据藏在角落的“解决办法”;小杨也一样,起初被“讹人”的负面信息困住,后来靠“换心态+主动搜反例”慢慢缓过来,最终等来了真相。这像极了玄学里“修身”的道理——不是等外界给答案,而是先修自己的心境,换个角度看问题,路反而会宽。
这些事也让我想起,在疾病与健康里,心态的分量同样重,而大数据推送的负面情绪,还会悄悄影响生理状态。钟南山院士曾在采访里说:“负面情绪是健康的隐形杀手,会悄悄削弱人的生命力。”《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更给出了具体数据: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城镇慢病人群的心理问题伴发率极高,真正心理健康的仅占5.1%——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从来都是相互牵连着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姜飞也提到,长期压力大的人,内分泌容易失调,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会增加,免疫力也会下降,甚至可能诱发抑郁、焦虑;因为人在压力下,身体的HPA轴会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大量皮质醇,这东西会悄悄影响身体的每一个器官。
难怪医生总劝患者“放平心态”,这背后藏着实实在在的科学道理。人要是心态好、过得开心,身体会释放内啡肽,既能减轻疼痛,还能增强免疫力,甚至对癌症治疗有辅助作用;可要是长期焦虑、抑郁,身体会释放压力激素,慢慢损害免疫系统,让疾病有了可乘之机。好心态还能激活身体的自愈力,当患者相信“我能好起来”,身体就会调动更多力量去对抗病魔——这其实跟玄学“修心”的逻辑不谋而合,都是通过调整内在状态,应对外在挑战。
现在我搞创作时,再看大数据推送的内容,少了盲目信,也没了全盘疑。会先停3秒判断:“这是不是算法在放大冲突?”遇到极端案例,就长按“不感兴趣”,每周主动搜一次反例;关注话题时,也刻意“制造矛盾”,比如看善恶事件,既看当事人经历,也看法律解读。孔子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墨子讲“兼相爱”,玄学重“修身修心”,这些道理本身没错;结婚或单身,也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大数据总爱放大某一面的碎片,把矛盾摆出来,却不教你怎么靠修心换思维去判断。就像网友拿到的医疗补贴、小杨等到的真相大白,这些都不是大数据直接给的答案,而是他们在杂乱信息里,守住了自己的需求,靠调整心态、主动探索找到了方向。
大数据就像个装满碎片的仓库,有真实的生活,也有片面的情绪;有有用的信息,也有无用的杂音。我们年轻人看这些的时候,别被它牵着情绪走,更别指望它给“标准答案”。日子是自己过的,道理是自己品的,选择是自己做的——哪怕大数据推来再多对立的声音,只要记得先“修心”,清楚自己的本心,一步一步往前走,总会等到属于自己的“余庆”。就像面对疾病时要放平心态,面对结婚或单身的选择时要辨清需求,面对生活里的难时要靠修心换思维,这才是走向幸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