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峰湖》的头像

《万峰湖》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508/25
分享

万卷家书,高原如佛 ——评牧之的散文诗集《高原与岁月书》

万卷家书,高原如佛

——评牧之的散文诗集《高原与岁月书》

布日古德

是你吗,牧之?是!是那位获得全国第十三届骏马奖诗歌奖的牧之!这是出自布依族诗人牧之盘江两岸的诗:“一条在高原河游动的鱼,让我们的梦,有了海的波涛。/那些遗落在高原的诅咒、哭泣、挣扎、不屈、奋争……//”读了这样的诗句,我的梦,你的梦,家乡的梦,他乡的梦都在高原上,它像佛一样,经年累月,呵护着我们,长在我们褶皱的大山里,长成我们的甘蔗林,青纱帐。

是你吗,牧之?是,这是全国第十三届骏马奖诗歌得主牧之出自心灵的诗!“极目之处,高原的雨,悬在山峰之上。/一片孤云,跳动着高原人悸动的脉象。//古驿道上的乡音萦绕,仿佛高原的山峰,一座连着一座,在星空之下,与高原雨中的落叶擦肩而过。而我们不善言辞的祖先,正在和一朵野菊谈论逝去的薄霜,生死的轮回……//”读了这样的诗句,我的云,我的雨;我的乡音,我的山峰,我的脚印,我的古驿道,像我的祖先,在星空之下,在高原之上,在岁月里哭泣、挣扎、一代代倒下去,一代代站起来!他们守护着盘江的高原黄土、红土,年复一年成为时代的主人。

家有黄金万两,不敌万卷家书。牧之的抒情长诗《盘江魂》荣获第十三届全国骏马奖之后,评论研究他作品的评论家越来越多。有人说,文字是触类旁通的。而我认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与诗人的牧之,能把汉语言诗歌、散文、散文诗写得精彩曼妙,娴熟潇洒,思想深邃,蕴藉浓郁实在是让人自愧不如,也让人在温暖中望尘莫及。

牧之长于自由诗,他能够把自己时刻置顶在每一首诗里,在诗里跟着盘江的浪花、波涛汹涌地奔放,也如家乡山村的一缕缕炊烟,盘旋在山村的上空。他的散文诗属于诗界又一朵奇葩。他文字上的独树一帜,精神质地上的气宇轩昂,精神指向上的命运归宿,情感抒发上的大爱无疆,是散文诗人中出类拔萃的诗人之一。

一、牧之诗意性的精神高原特质

 

五四运动新文化的兴起、发展,新诗是一个显著的胜利成果。新诗在发展的过程中,鲁迅的《野草集》开启了自由诗中的散文诗之先河。那时候,无论是泰戈尔的散文诗,还是鲁迅等人的散文诗,都要在诗的主题上寻找精神高原的归宿。这样一来,牧之散文诗里的“高原”在文字上又赋予了它一个意义深远的新时期主题追求。一、“高原”突破了它地域性的特质,抛去了它形象的写实性。诗人们更注重它的精神指向,在文字表述的深处,抵达像牧之《高原与岁月书》第一辑里出现的“月亮在高原之巅悬着。苍茫的季节变得深深沉沉。祖先的目光在古驿道上注视苦苦跋涉的我,沧桑而明亮。”这样终极善果的吉祥。二、从某种意义上,“高原”又是牧之文字中的生命之魂。日月沧桑。/我们一路风尘,在高原之上,阡陌纵横,长风万里,大河远去。//雄鹰盘旋的影子,有我们眺望的远方,泊在梦里的码头。/凭栏伫立,岁月的潮水汹涌,暗礁、漩涡,与横流在高原祷告的钟声里,载满星光明月,折下一枝绽开的桃花,看蛹化成蝶。//云朵,开始搬运我们的仰望。//祖先已站成了老榆树沧桑的影子,我们却隔着一场看不到的雨季,想呼喊,想拥抱,想告别……//而泪水,与高原的灯火一起,裹着雪花飘飘。”上面列举的这一段文字,既突出了这部散文诗的诗写核心主题,又把自己的情感和行走地标紧紧地维系在一起,与他的诗行刻写在一个民族的高山之巅。无论是亲眼所见,还是通过通感转换所想到的,诗人都充分强调了个体主义的先驱性。“绽开的桃花、蛹化成蝶、榆树沧桑”既是现实,又是理想主义。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大主题的主旨照见。“想呼喊,想拥抱,想告别……”显然是个体主义先驱性感情升华的最后倾泄。三、牧之诗意性的精神高原特质还表现在文字与灵魂的归属感上。比如我们在雨后登山。/雾色闻声而来,隐于林间。//高原之风,引来无数祖先留下的幻景,我们已习惯把他乡的弯月认作故乡的圆月,在纸上的人间一遍遍思念,一次次难忘。//高原河的野岸,依然有旧船停泊。//拐过的险滩,依然有船帆逶迤着惊涛拍岸,苍茫无边……//我们在时光的荏苒里不断惊呼,浪花淘尽英雄……”无论是新诗,还是散文诗,灵魂是要有生命的,灵魂又应该是超脱的,无我和有我的。没有灵魂的新诗,散文诗仿佛一具腐朽的空壳,没有生命的文字就像僵尸一样,只是一种摆设。牧之的散文诗,既有强大的生命力,又有古朴凝重的文化历史,还有现实世界斑斓的五彩缤纷。

 

二、牧之诗意性的高原之美

 

“诗无邪”是指诗的原生态,本位本真。其表现的要义是来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散文诗也是这样,更提高它的天然性的原生态。以本位本真的责任心书写天然,颂歌大美。在牧之这部散文诗集里,牧之的生命既是高原的生命,也是岁月的灵魂。正因为这样,牧之高原笔下的美,又赋予了极强的地域性的原生态。这些带着地标性的文字符号,像鲜活的花朵、奔腾的浪花一样晶莹剔透,情感饱满,光艳鲜明。比如他下面的一段文字“高原的断崖处,时光从四面八方涌来。//我们在黄昏里,与岁月的阴影博弈。//迷途在高原深渊的野山羊,在我们的眼前布下迷魂阵,祖先们远行的足迹,在弯曲的山道上给我们留下了诤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高原的雨,便开始了浪漫的旅程。//我们和森林里树梢上长出的嫩芽一起,在高原河的激流里放声朗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于是,高原如画多娇,引来无数英雄豪杰。”这段文字有历史,有现代;有嫩芽,有果实,有春天和秋天,有远山和近水,有清晨和黄昏。层次鲜明,语句亮丽清新。他笔下的美随着歌者的脚步,抑扬顿挫,节奏感、家乡感都在绿水青山中一步步升华。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牧之对生命的畅想意识。云梦阻隔,聆听涛声。牧之的畅想实际上是要歌颂高原与岁月里的山长水远,地老天荒。”这一特质的地域性又体现在下一段《高原雪》的文字上“//雄鹰,在高原之上的峰巅盘旋。//高原的雪不约而至,雪后的孤松,有我们祖先的感叹闪现,逝者如斯夫!//高原的雪便继续纷纷扬扬,便继续浩渺无限。//我们心的禅定,在高原用合十的双手与远方的孤帆远影一起,在红尘的荆棘中,与落日在茫茫的雪后,叩谢故土的星辰,飘零的树叶。//月,伴雪落高原。/高原的树,在感恩落叶。/一朵含苞的腊梅,在山巅拥着寂寥而眠。//我们,看见失去叶子的树梢,在高原与雪拼争,涌动的时光,在高原逶迤的山路上,漂浮着高原人辽阔的梦。//我们站在高原的眺望,都是与祖先最辽阔的梦相逢。//回首,高原的雪,依然在我们归来的路上和祖先们噙着泪,从岁月的褶皱走出,释放雪的温暖。//山崖上,我们遥望着远方,心潮汹涌……//这一大段精美的文字是这一部诗集的制高点,也是诗人牧之引领我们走上高原、令人遐思无疆,令人惊心动魄的高山之巅。这一段精美的文字“鹰”、“雪”属于地域性的特质符号。二是牧之笔下以情感书写五十六个民族捍卫领土的坚守意识。这一点诗人通过高原雪”、“高原风”、“高原雨”、“高原河”、“高原树”、“高原路”、以及“中国天眼”这样一系列主题诗的诗意美的魅力点化、素描与特写,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历史与现实的纠葛与融合,集中展示了高原之美。雪、鹰都是智慧和坚守的象征。三是牧之笔下乡愁意识的真实照见。在天文小镇”、“仰望天文时空塔”、“星际家园”、“塘边天坑群”、“塘边风光”这一部分篇章里,诗人旨在通过新时期高科技站位,人与科技坚守疆土的互融性。具体的解析,看文字的深处,诗人处处用故事,用人物、用动植物写出了大中华高原的地域、灵性之美。四是通过“八音弹唱”,升华了高原与岁月的历史文化主题。“天籁之音,绕梁三日。// 八角琴、竹笛、竹点、月琴、三弦琴、京胡、大胡、中胡奏响了布依人艰辛的经历,欲唱还休。//月落山崖,所有的天籁之音全在八音弹唱的弹指一挥间,尘世的喧嚣便在五彩斑斓的吟唱中悄然打坐。//往事如一张斑驳的旧画,为我们在八音弹唱里开具心灵的药方,让我们穿越祖先掌纹一样的路途,进入梦想。// 扯一些星辉,月色为我们溯出人生的秘道,那些层峦与叠嶂在八音的弹唱中流连着,把我们的梦幻引入了平塘与日月同辉的山水。//在暮色中赶路,古榕树下的八音弹唱,是我们远行凝思中的指引,是洗礼我们生命的上善若水。//把八音安放于心,让万物安寂。//我们在老屋拥膝而坐,对酒当歌,酒碗里晃动的月光有八音缭绕,以青莲的姿态禅坐。//于是,我们的内心在祖先满目的安祥与淡然中一片透明。”通过这些文字可以读出诗人的用意。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寸领土都不是蛮荒之地。五千年历史的大中华,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石榴籽一样血脉相依的温暖抱团在一起。表面上看,这是小炊烟里的落日余晖之美,深处之下,这饱含着诗人牧之爱我大中华的大情结、大乡愁。

 

三、牧之诗意性的乡愁意象

 

乡愁既有乡音,又有足迹。在《高原与岁月书》这一部散文诗集的第二辑 《履痕处处》里,诗人以强烈的行走感受,亲力亲为,或泼墨,或工笔;或古筝、二胡,或短笛横吹,或爆炸式的管弦乐、交响乐,娴熟地弹奏熟出了一组中华民族舞台上的大组合。

马岭河峡谷你在生命的古渡口,静卧成黔西南的传奇。//我在川上,吟唱着人生的浩淼。//大浪淘沙,我放飞心中的相思鸟,飞向你,让生命以孤舟的形式冲进你幽深的峡谷,同弯弯曲曲的古驿道洞穿时空而去。然后,以一种独特的景致折叠起游人脚步的平仄,执着而坦率地在心中留下你的伟岸,你的神奇。//我把远方交给了天涯。//我知道,我终将要回到你的身旁,回到我流水的故乡。”《万峰林“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云雾间,万峰林磅礴数千里的巍峨诠释着高原的沧桑斑驳,参悟着岁月暗藏的禅机佛语/万峰林深处,霞客先生的足迹若隐若现,丛立之峰的诱惑便弥漫在深邃的历史长河//蓦然回首,霞客先生渐行渐远背影幻化时光中无尽的想象,轮回的四季在我们的缄默里风生水起//于是,我仰视姿态霞客先生作神圣的交流万峰林的伟岸便因霞客先生表述变得风光醉人变得淋漓尽致。//”.

《万峰湖》夕阳西下。/我的步履便绕过高原的丛林,从你身旁跃过,朝着目标风雨兼程。//无人摆渡的野滩,阳光在泅渡受伤的蝴蝶。//我在你的岸边,听到了杜鹃的啼鸣。//于是,你的沧桑之痕,忽隐忽现,在消逝与融渗中折射出生命的光辉。//我静坐如禅,放飞心灵的纸鸢,期待你那句心的承诺。//万峰湖,我是你如期的归船,你是否听到了我摇动的桨声?//”。这一辑如果说是诗人牧之的情感宣泄,莫不如说他把生命之魂交给了布依族人民生活的盘江两岸。这一个乡愁的集结号,就是“履痕处处”的大美挚爱深层次的发现与挖掘。这些乡愁意象元素都是有目共睹的真实,都是活灵活现的“云无影。水无声”。在家乡“于是,我放荡不羁的思绪收起了翅膀,静静地栖息在你的肩头。”;在家乡“我伫立在你的面前,看到了雄性的奇石,看到了雄性的太阳,无不透出一种雄性的壮美。”,在家乡“在梦里,梦里那条回家的路,总走不到尽头。// 我便用沾满梦的笔尖深深地犁过你的心房。/漂泊的歌声便震荡岁月的风铃。/ 我知道,你的彼岸就是我路的方向。/我知道,漫长的是路,短暂的是生命。//”读了诗人牧之的这一部散文诗集,让我再一次想起了龚自珍的“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这首诗。地方风物出自物华天宝。牧之的“感德,茶行天下;铁观音,感德之魂”等几首组章也是高原与岁月馈赠我们心灵最好的禅音。

新诗也好,散文诗也好。诗人必须行走在属于自己的地域性乡愁里,用自己的生活感悟,履痕处处地走,真真实实地爱,勤勤恳恳地写。像诗人牧之一样,在民族的大地上,在文字的绿水青山里,照见与发现。牧之在这一部诗集里找到了文字、灵魂的故乡。在梦中放牧童年。//故乡的山崖之花开放如歌,轻盈如舞。//悄然回首,古栈道依旧弥漫逝去的马帮铃声,遥远而亲切。//我在梦中认出了那个蓦然回首的人。//于是,我的一缕缕乡愁在母亲温馨的怀抱里沉醉,一丝丝的怀念在浓浓的乡音中沐浴身心。//于是,喧嚣的城市里总有我在心里种植的思乡之树,四季常青。///”

从整部诗集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看,文字上的灵动,语句表述的精美、精准,画面感沧桑而饱满,鲜活俊美而神似,足见诗人牧之的独特、独到的个性化表现手法和语句的爆发力、穿透力。牧之就是牧之,他的自由诗、散文诗主题极其鲜明,意义非常深远,每一首、每一篇、每一组都是匠心独运、缜密出奇,你读不出来他的散碎语句、垃圾语言。在牧之的眼睛里祖国山河壮美,在他的心里,美是永恒的诗意主题。

我断定,也有预感,牧之的这一部散文诗集一定会有他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拭目以待!

 

 

2025年8月17日星期日改于哈尔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